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次第》修学漫谈▪P2

  ..续本文上一页   佛教所说的解脱,就是解脱生死,解脱轮回。而生死和轮回的根源,又在于我们的惑和业。业,是由心念及言行造作的种子。惑,则是无明和烦恼,其中有见惑和思惑之分。见惑,指无明形成的种种错误认识,如身见、边见、邪见等错误观念。一旦见道,这些迷惑将被彻底瓦解。此外,还有很多错误认识产生的烦恼,也就是思惑。这就需要在见道后不断作空性观修,在观修过程中,将心灵尘垢逐步去除。当所有心垢被清空,就能成就解脱,证得圣果。

   所以,解脱不是解脱外在的什么,不是放弃所有走入山林,这只是抵达解脱的方式之一。当然,放弃是一种容易见效的重要手段,但终究还只是助缘,关键是在于心行调整。如果内心惑业尚未去除,即使住到月球上,一样会烦恼,一样会痛苦。反之,若能断除惑业,当下就是净土,就是现法乐住。

  六

   当我们看清生命真相,就会知道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否则,就会因迷惑而形成种种错误的知见、观念和想法,并由此产生烦恼。因为观念制造心态,当观念出现问题,心态自然也会存在问题。

   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事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论什么方式,归纳起来,无非是正确和错误两种。所谓正确,就是和事实真相相符;所谓错误,就是和事实不符,是盲目而充满情绪的处理方式。以正见如实观照,就会透彻事物真相,从而发展出智慧。反之,则会引发诸多烦恼。所以,认知心理学也是通过对认知的调整来治疗心理疾病。因为这些疾病的根源就在于错误观念,及由此产生的错误想法。

   唯识学中,将这种错误想法称为遍计所执,即出于妄情而对一切现象产生妄执。世间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因待缘而起,属于依他起。当我们面对这个依他起的现象时,往往会把固有的错误观念投射其上,从而产生错误设定。唯识学经常举的例子就是:黑夜中把绳子误以为蛇,吓得魂飞魄散。再如我们所熟悉的“杯弓蛇影”,也是同样的例子。其实,凡夫的整个认识都存在这一问题,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观察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被自身经验和观念处理过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我们想要解脱,首先要摆脱这种错误观念的束缚。怎样才能摆脱?这就必须发展出如实见。所以在今后的学修中,还要将重点落实到对正见的掌握,以及将正见转化成止观的禅修上。整个佛法的学习,无非就是学解脱、学慈悲。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最终都是帮助我们完成这两大任务。其中,又以解脱为本,因为慈悲就是解脱的延伸和圆满。当我们获得解脱之后,看到无量众生还在饱受痛苦,发愿解救他们,把自己获得的解脱经验告诉他们,就是菩提心,就是慈悲的修行。在具备解脱能力之前,这种慈悲都是不圆满的。

   佛教所说的涅槃,也不是指死后的境界,而是一种息灭。在我们内心,有贪的火,嗔的火,痴的火。这些无明之火不断燃烧,在我们的相续中形成一种强大串习,进而导致种种烦恼。当烦恼现前,心就会陷入其中,面对的是烦恼,感受的也是烦恼。我们看待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这种烦恼的投射,使生命在躁动不安的状态中不断制造轮回。

   涅槃,就是对烦恼的彻底止息,对轮回的彻底止息。那我们又是靠什么力量去止息呢?就是靠空性慧,空性观修。而空性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寂静、喜悦、祥和。这种寂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是安静而强大的,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出喜悦,也就是解脱之乐,涅槃之乐。

  七

   我们通常所感受的快乐,只是一种粗糙、易变的感觉,是身心渴求被解决时产生的满足感。但我们要知道,凡是依赖外在得到的快乐,都是暂时的,不究竟的,必然带有负面作用。因为在依赖过程中,内心又会形成相应的串习。当串习形成而依赖对象又失去时,串习就落空了,无处安住了,于是就惶惶然不可终日。人们依赖上班来打发时间,一旦退休,就心无所属,百般无聊。人们依赖家庭来寄托感情,一旦爱人变心,就身心崩溃,备受伤害。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凡是给我们带来伤害的,都是我们曾经依赖、曾经在乎的对象。

   这种痛苦,正来自我们内心形成的串习。没有这种依赖的串习,无论世界怎么变化,都无法对我们造成伤害。我们没有使用电脑前,没有形成对电脑的依赖前,没有谁会说:“少了电脑就不会过日子。”可对现在的很多人来说,电脑已是生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道具。一旦离开,轻则感觉不便,重则心生失落。为什么电脑会变得这么重要呢?关键就是内心形成了依赖电脑的串习,而这种串习需要得到满足。

   任何串习都代表着一种需求。这种需求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从天而降,是我们逐步培养起来的。当一种需求出现,我们就以相应的方式予以满足,并因此产生快感。一旦快感消失,我们又会为了得到快感而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串习。可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那个依赖已久,甚至被我们视为自身一部分的东西没了,真是要命的打击。

   不少人因为失恋而痛不欲生,其实,在没有遇到对方前,独自一人是不是就那么痛苦呢?是不是就活不下去呢?显然不是。为什么曾经拥有再失去之后会如此难以忍受呢?问题就在于,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已形成依赖的串习。当这种串习足够强大,就会像胶水一样,把我们牢牢粘在上面。这时再要分开,自然会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

   现代人为什么浮躁不安?就是内心有种种力量涌动,总是想着:我要干什么,我该去找谁。这些念头,正来自无明制造的串习。观修的作用,就是使串习不再有现行机会,就像火,没有木柴就不会继续燃烧。所以在佛法修行中,见性始终核心所在。

  八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强大的串习中,商人有商人的串习,学者有学者的串习,艺术家有艺术家的串习。这种串习就像磁场一样,影响着各自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我们与生俱来的相貌。要和这些串习斗争,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串习来自长期的培养,不仅仅是心理力量,一定程度之后还会物化,转化为力量巨大的生理习惯。所以,我们面对串习时往往身不由己,就像老象溺泥,不能自拔。如果我们不愿任其摆布,势必发生激烈冲突。要想在斗争中取胜,一方面需要毅力,一方面还需要善巧,需要有效的方法。《道次第》所提供的,就是帮助我们调整心行的引导。从正确认识到形成观念,然后再用正确的观念思考问题,由此调整不良串习,从而改善生命品质。

   你们学了一年《道次第》,只能算是这门课的一年级,应该继续二年级、三年级的学习。如果能在三年内把《道次第》按以上要求学好,今后就有能力学修任何一部经论,就懂得怎样认识并应用这部经论。

   《道次第》不仅对佛法作了纲领性的归纳,更包含着一种方法、一种规则。从这个意义说,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用《道次第》来统摄,可以按以上所说的步骤学修。在掌握《道次第》的基础上,或是继续学习中观、唯识,以此加强正见;或是继续学习《入菩萨行论》等,以此深化对菩提心的实践。这样修行,将是一条成佛的直接路线。

   如果觉得听过《道次第》就算完成任务,并不懂得怎样运用,那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即使再学其他种种经论,那也不过是在知识上增加一些知识,依然不会对心行产生影响,依然不会起到学佛的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对修学失去信心。再或者,就是跑来跑去,以为自己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法门而已,却不知从自身寻找问题。那样的话,再好的法门,对你也是没办法的。

   目前,整个教界多数都是这个情况,虽然学一些佛教知识,做一些佛教事业,但用心仍是凡夫心的延续,并未因为学佛而改变。因为心行基础没有改变,学得再多,也感受不到法益。到最后,甚至对法的兴趣也会逐步失去。作为在家居士的学习,因为时间有限,更要讲究效率。而《道次第》就是一部最简明的引导,值得我们大大用心。直接针对心行存在的问题,逐一认识,逐一解决。

  九

   此外,教界还普遍存在不得要领或偏执一端的问题,这两种情况也是因为缺乏完整的修学套路。传统的修学方式,往往是跟随一个师父。但在明眼师长难得一见的今天,这种个人化的方式会导致很多弊端。遇到一个念佛的师父,他告诉你要念佛;遇到一个诵经的师父,他告诉你要诵经;遇到一个持咒的师父,他告诉你要持咒;再遇到一个参禅的师父,他告诉你要参禅。如果不懂得将这些修法纳入整个修学体系,必然会无所适从。

   作为佛法修学,是存在一个普遍规则的。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规则,具备这个基础,才有能力继续学习任何法门, 才不会出现偏差。否则,过早的一门深入往往会带来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就像盲人摸象那样。虽然也摸到了,但只是局部而已,对整体依然一无所知。甚至会因为对局部先入为主的印象,从此放弃对整体的探究,这是很可悲的。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可以接受的知识太多,没有一定的消化能力,看得越多,可能越茫然,越无从下手。所以,首先要把框架建立起来,然后才知道,这一法门属于整个修学体系的哪一部分,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修学。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始终在提倡《道次第》的学习,目的就是帮助大家认识这种普遍规则。

   最后,将以上所讲的修学步骤作一归纳:一是准确理解法义,二是形成人生观念,三是以此认识问题,四是调整不良串习,五是重复正确心行,六是改善生命品质。我希望,专修班的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应继续深入。按照刚才所说几个步骤,把每个修法真正落实到心行,真正运用起来。

  

《《道次第》修学漫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造就慈悲品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