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佛教所說的解脫,就是解脫生死,解脫輪回。而生死和輪回的根源,又在于我們的惑和業。業,是由心念及言行造作的種子。惑,則是無明和煩惱,其中有見惑和思惑之分。見惑,指無明形成的種種錯誤認識,如身見、邊見、邪見等錯誤觀念。一旦見道,這些迷惑將被徹底瓦解。此外,還有很多錯誤認識産生的煩惱,也就是思惑。這就需要在見道後不斷作空性觀修,在觀修過程中,將心靈塵垢逐步去除。當所有心垢被清空,就能成就解脫,證得聖果。
所以,解脫不是解脫外在的什麼,不是放棄所有走入山林,這只是抵達解脫的方式之一。當然,放棄是一種容易見效的重要手段,但終究還只是助緣,關鍵是在于心行調整。如果內心惑業尚未去除,即使住到月球上,一樣會煩惱,一樣會痛苦。反之,若能斷除惑業,當下就是淨土,就是現法樂住。
六
當我們看清生命真相,就會知道活著究竟是爲什麼,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否則,就會因迷惑而形成種種錯誤的知見、觀念和想法,並由此産生煩惱。因爲觀念製造心態,當觀念出現問題,心態自然也會存在問題。
我們每天要面對很多事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論什麼方式,歸納起來,無非是正確和錯誤兩種。所謂正確,就是和事實真相相符;所謂錯誤,就是和事實不符,是盲目而充滿情緒的處理方式。以正見如實觀照,就會透徹事物真相,從而發展出智慧。反之,則會引發諸多煩惱。所以,認知心理學也是通過對認知的調整來治療心理疾病。因爲這些疾病的根源就在于錯誤觀念,及由此産生的錯誤想法。
唯識學中,將這種錯誤想法稱爲遍計所執,即出于妄情而對一切現象産生妄執。世間任何一種現象的存在,都是依因待緣而起,屬于依他起。當我們面對這個依他起的現象時,往往會把固有的錯誤觀念投射其上,從而産生錯誤設定。唯識學經常舉的例子就是:黑夜中把繩子誤以爲蛇,嚇得魂飛魄散。再如我們所熟悉的“杯弓蛇影”,也是同樣的例子。其實,凡夫的整個認識都存在這一問題,都是帶著有色眼鏡在觀察世界。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被自身經驗和觀念處理過的,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我們想要解脫,首先要擺脫這種錯誤觀念的束縛。怎樣才能擺脫?這就必須發展出如實見。所以在今後的學修中,還要將重點落實到對正見的掌握,以及將正見轉化成止觀的禅修上。整個佛法的學習,無非就是學解脫、學慈悲。叁藏十二部典籍,八萬四千法門,最終都是幫助我們完成這兩大任務。其中,又以解脫爲本,因爲慈悲就是解脫的延伸和圓滿。當我們獲得解脫之後,看到無量衆生還在飽受痛苦,發願解救他們,把自己獲得的解脫經驗告訴他們,就是菩提心,就是慈悲的修行。在具備解脫能力之前,這種慈悲都是不圓滿的。
佛教所說的涅槃,也不是指死後的境界,而是一種息滅。在我們內心,有貪的火,嗔的火,癡的火。這些無明之火不斷燃燒,在我們的相續中形成一種強大串習,進而導致種種煩惱。當煩惱現前,心就會陷入其中,面對的是煩惱,感受的也是煩惱。我們看待任何人,任何事,都是這種煩惱的投射,使生命在躁動不安的狀態中不斷製造輪回。
涅槃,就是對煩惱的徹底止息,對輪回的徹底止息。那我們又是靠什麼力量去止息呢?就是靠空性慧,空性觀修。而空性所呈現的,就是一種寂靜、喜悅、祥和。這種寂靜不是沒有聲音,而是一種內在力量,這種力量是安靜而強大的,會源源不斷地散發出喜悅,也就是解脫之樂,涅槃之樂。
七
我們通常所感受的快樂,只是一種粗糙、易變的感覺,是身心渴求被解決時産生的滿足感。但我們要知道,凡是依賴外在得到的快樂,都是暫時的,不究竟的,必然帶有負面作用。因爲在依賴過程中,內心又會形成相應的串習。當串習形成而依賴對象又失去時,串習就落空了,無處安住了,于是就惶惶然不可終日。人們依賴上班來打發時間,一旦退休,就心無所屬,百般無聊。人們依賴家庭來寄托感情,一旦愛人變心,就身心崩潰,備受傷害。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凡是給我們帶來傷害的,都是我們曾經依賴、曾經在乎的對象。
這種痛苦,正來自我們內心形成的串習。沒有這種依賴的串習,無論世界怎麼變化,都無法對我們造成傷害。我們沒有使用電腦前,沒有形成對電腦的依賴前,沒有誰會說:“少了電腦就不會過日子。”可對現在的很多人來說,電腦已是生活、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道具。一旦離開,輕則感覺不便,重則心生失落。爲什麼電腦會變得這麼重要呢?關鍵就是內心形成了依賴電腦的串習,而這種串習需要得到滿足。
任何串習都代表著一種需求。這種需求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從天而降,是我們逐步培養起來的。當一種需求出現,我們就以相應的方式予以滿足,並因此産生快感。一旦快感消失,我們又會爲了得到快感而不斷重複這一過程,最終形成串習。可是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那個依賴已久,甚至被我們視爲自身一部分的東西沒了,真是要命的打擊。
不少人因爲失戀而痛不欲生,其實,在沒有遇到對方前,獨自一人是不是就那麼痛苦呢?是不是就活不下去呢?顯然不是。爲什麼曾經擁有再失去之後會如此難以忍受呢?問題就在于,他們在戀愛過程中已形成依賴的串習。當這種串習足夠強大,就會像膠水一樣,把我們牢牢粘在上面。這時再要分開,自然會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
現代人爲什麼浮躁不安?就是內心有種種力量湧動,總是想著:我要幹什麼,我該去找誰。這些念頭,正來自無明製造的串習。觀修的作用,就是使串習不再有現行機會,就像火,沒有木柴就不會繼續燃燒。所以在佛法修行中,見性始終核心所在。
八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在強大的串習中,商人有商人的串習,學者有學者的串習,藝術家有藝術家的串習。這種串習就像磁場一樣,影響著各自的生活方式、行爲習慣,甚至我們與生俱來的相貌。要和這些串習鬥爭,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爲串習來自長期的培養,不僅僅是心理力量,一定程度之後還會物化,轉化爲力量巨大的生理習慣。所以,我們面對串習時往往身不由己,就像老象溺泥,不能自拔。如果我們不願任其擺布,勢必發生激烈沖突。要想在鬥爭中取勝,一方面需要毅力,一方面還需要善巧,需要有效的方法。《道次第》所提供的,就是幫助我們調整心行的引導。從正確認識到形成觀念,然後再用正確的觀念思考問題,由此調整不良串習,從而改善生命品質。
你們學了一年《道次第》,只能算是這門課的一年級,應該繼續二年級、叁年級的學習。如果能在叁年內把《道次第》按以上要求學好,今後就有能力學修任何一部經論,就懂得怎樣認識並應用這部經論。
《道次第》不僅對佛法作了綱領性的歸納,更包含著一種方法、一種規則。從這個意義說,叁藏十二部典籍、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用《道次第》來統攝,可以按以上所說的步驟學修。在掌握《道次第》的基礎上,或是繼續學習中觀、唯識,以此加強正見;或是繼續學習《入菩薩行論》等,以此深化對菩提心的實踐。這樣修行,將是一條成佛的直接路線。
如果覺得聽過《道次第》就算完成任務,並不懂得怎樣運用,那還是停留在知識層面。即使再學其他種種經論,那也不過是在知識上增加一些知識,依然不會對心行産生影響,依然不會起到學佛的作用。久而久之,就會對修學失去信心。再或者,就是跑來跑去,以爲自己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法門而已,卻不知從自身尋找問題。那樣的話,再好的法門,對你也是沒辦法的。
目前,整個教界多數都是這個情況,雖然學一些佛教知識,做一些佛教事業,但用心仍是凡夫心的延續,並未因爲學佛而改變。因爲心行基礎沒有改變,學得再多,也感受不到法益。到最後,甚至對法的興趣也會逐步失去。作爲在家居士的學習,因爲時間有限,更要講究效率。而《道次第》就是一部最簡明的引導,值得我們大大用心。直接針對心行存在的問題,逐一認識,逐一解決。
九
此外,教界還普遍存在不得要領或偏執一端的問題,這兩種情況也是因爲缺乏完整的修學套路。傳統的修學方式,往往是跟隨一個師父。但在明眼師長難得一見的今天,這種個人化的方式會導致很多弊端。遇到一個念佛的師父,他告訴你要念佛;遇到一個誦經的師父,他告訴你要誦經;遇到一個持咒的師父,他告訴你要持咒;再遇到一個參禅的師父,他告訴你要參禅。如果不懂得將這些修法納入整個修學體系,必然會無所適從。
作爲佛法修學,是存在一個普遍規則的。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規則,具備這個基礎,才有能力繼續學習任何法門, 才不會出現偏差。否則,過早的一門深入往往會帶來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就像盲人摸象那樣。雖然也摸到了,但只是局部而已,對整體依然一無所知。甚至會因爲對局部先入爲主的印象,從此放棄對整體的探究,這是很可悲的。
在今天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可以接受的知識太多,沒有一定的消化能力,看得越多,可能越茫然,越無從下手。所以,首先要把框架建立起來,然後才知道,這一法門屬于整個修學體系的哪一部分,應該從什麼樣的角度,以什麼樣的方式來修學。也正因爲如此,近年來,我始終在提倡《道次第》的學習,目的就是幫助大家認識這種普遍規則。
最後,將以上所講的修學步驟作一歸納:一是准確理解法義,二是形成人生觀念,叁是以此認識問題,四是調整不良串習,五是重複正確心行,六是改善生命品質。我希望,專修班的學習不要淺嘗辄止,而應繼續深入。按照剛才所說幾個步驟,把每個修法真正落實到心行,真正運用起來。
《《道次第》修學漫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