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頭平息下來,當雜質被沈澱後,觀照力才會生起。其實,心是具備自我觀照和檢視能力的。只是我們總被外在事物牽製,總在不斷攀援,總在掀起內心波瀾,從而忘失了這種觀照功能。定的修行,就是對種種心念進行管理並使之平息。
在這個前提下修觀,才能照見空性,喚起內在的解脫能力,從而斷除無明煩惱。當心在覺醒狀態下,煩惱是沒有力量的。就像虛空顯現的種種影像,盡管來來去去,卻不可能粘著其上,染汙虛空。所以,見道就是見到空性。然後還要修道,將塵封已久的阿賴耶識進行清掃,這一過程,需要到十地才能完成,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此時,我們的生命版本就得以升級,生命品質就得以改變。
以上就是解脫道的修行步驟。首先通過戒定慧清除輪回之因,進而喚醒自身的解脫能力,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涅槃。涅槃並非死亡,而是內在的寂靜。獲得這一能力,就會永遠處在喜悅、祥和的狀態中。這種快樂無須花錢去買,無須刻意尋找,也無須通過外在環境來營造。因爲它是來自生命源頭,會源源不斷地向外流淌,這就是解脫之美,涅槃之美。
現在,多數人對解脫都很陌生,甚至不再奢望,這和修行傳承的中斷有一定關系。事實上,解脫並沒有像想象的那麼艱難。因爲解脫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而是內心本具的能力,只要認識到了,然後熟悉它、使用它就是。將來,我們會把解脫作爲重點來弘揚。在此之前,還要著重于基礎建設,因爲解脫需要相應的前行和心靈環境爲基礎。禅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不是人人都能在善知識引導下豁然開朗,桶底脫落。事實上,只有極個別的上根利智才能在那石火電光的一瞬見道。所謂上根利智,並不是我們所以爲的聰明人,而是煩惱障極薄,就像窗紙那樣一捅即破。如果煩惱厚如高山,堅如鋼板,恐怕十方諸佛也是無可奈何的。
四、上士道
從解脫的角度說,叁乘是共同的。聲聞乘講解脫,菩薩乘也講解脫,不同的只是解脫手段。我們可以通過修學《阿含》解脫,也可通過修學唯識、中觀來成就解脫。雖然方法不同,但所獲能力是相同的,所謂叁乘同坐解脫船。
當我們有了解脫經驗之後,看到芸芸衆生還在輪回中爲蠅頭小利周旋,爲此造作墮落惡業,就要生起悲憫之心,將這一經驗和衆生分享。從這個角度說,菩薩道就是解脫道的延伸和圓滿。所謂延伸,就是把解脫的經驗延伸到衆生身上。不僅追求自己解脫,同時還要帶領著一切衆生走向解脫,這個過程便是菩提心的修習,慈悲的修習。成佛所成就的,就是佛菩薩的內在品質,就是無限的智慧和慈悲,二者缺一不可。正如宗大師在《道次第》中所說:“方便與慧,任缺其一,不得成佛。”所謂方便,就是利益衆生、度化衆生的種種手段。
1.修智慧
以往,某些宗派在修行上比較強調無分別。這一觀念流傳至今,使不少學佛者都以爲,修行就是不分別,不需要學什麼經教,不需要想什麼問題,坐下禅修才是正經。但究竟坐在那裏幹什麼?事實上,不是打嗑睡,就是打妄想。禅修是爲了明心見性,但我們究竟要明的是什麼心?見的是什麼性?究竟怎樣去認識?其實很多人並不清楚,這就是因爲沒有正見。這樣的話,很可能會把不是真正要見的當做真實,或是把修行出現的一點感覺當做究竟。修行需要經曆內心調整,這是離不開分別的。所以學佛應該從分別到無分別,而非直接從無分別入手。在《道次第》的修行中,從道前基礎直到止觀,都在通過分別完成的。
現在的認知心理學也意識到,人的心態和觀念有莫大關系。若要調整心態,必須從改造觀念開始,否則,這些觀念會不斷製造身心、社會等各方面的問題。怎樣調整觀念?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對世界已形成固定的看法和認識模式。現在必須對這一模式重新審核,並以佛法正見進行調整。所謂正見,就是對世界的如實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對世間萬象才能了了分明,不增不減。如果用來觀察的眼睛就有問題,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扭曲、模糊乃至完全錯亂的。
而所有的認識又會對人生産生影響。由正確認識發展出智慧,由錯誤認識發展出煩惱。認識到其中分歧,我們面對每件事,都要以佛法智慧去考量,去判斷。通過正確的觀察修,將正念逐步替換原有的錯誤觀念,使內心逐步接近見道的狀態。此時再輔以無分別的力量,就能直接契入了。所以無分別要以分別爲基礎,以此糾正錯誤的觀念和心態。缺乏這個過程,我們很難從心靈誤區中走出。即使勉強自己坐下去,也不過是在一大堆煩惱中糾纏,或者將妄想誤以爲修行境界。所以從修智慧的角度來說,必須有正見指導,這就像地圖一樣,是我們抵達目標不可或缺的指南。
2.修慈悲
慈悲也就是悲憫之心,這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心靈品質。但我們的慈悲極其有限,且若隱若現,極不穩定。而佛菩薩的慈悲,則是無限的大慈大悲。爲什麼人們都願意稱念觀音聖號?原因就在于,觀音菩薩對一切衆生都能生起平等的悲心。當我們達到這種心靈品質時,就與觀音菩薩無二無別了。
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就要發起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空性見爲叁乘共因,而菩提心則是大乘不共之因。《道次第》中,以形象的比喻說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像耕作,土地、陽光和水是植物生長的共因,而播下的稻種、麥種則屬于不共因。播下稻種,就會收獲稻米;播下麥種,則會收獲麥粒。無論播下什麼種子,生長所需的條件是相同的。佛法修行也是同樣,叁乘都要成就空性慧,爲共因。惟有大乘才需要發起菩提心,爲不共因。反過來說,惟有發起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否則,即使讀誦大乘經論,修學大乘法門,依然不是合格的大乘行人。
當然,這不是說聲聞人就沒有慈悲心。因爲聲聞乘同樣修慈悲喜舍,同樣住持佛法、弘化一方,同樣有許多慈悲利他的行爲。不同的是,聲聞的慈悲是隨緣而行,而大乘的慈悲是有承擔的,是將利益一切衆生作爲使命,盡未來際、永無疲厭地去做。這樣的慈悲,就要通過菩提心的修行來成就。
菩提心大體可分爲叁類,分別是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我要盡未來際利益衆生的願望。行菩提心,就是將願望落實于行動中,以六度四攝廣泛利益衆生。勝義菩提心,是證得空性後,從中生起平等無限的悲心。
在實踐菩提心的過程中,我執是最爲重大的障礙。有些人可能就說:我爲什麼要利益衆生?還有些人覺得:我對衆生不感興趣。因爲凡夫所行的慈悲是建立在自我感覺上,有好惡,有取舍。要對所有人平等無別的生起悲心,而且是發自內心的願望,談何容易?
所以,宗大師在《道次第》中爲我們安排了兩種修行方法,一是修七因果,一是修自他相換。
修七因果,就是要思惟一切衆生和自己在無盡輪回中曾互爲親人,通過這一認知,解決“我爲什麼要利益衆生”的問題,因爲人們對親人還是願意利益的。之所以不願利益其他人,正是覺得他們和自己沒關系。這就需要認識其中關聯,然後再培養對他們的好感。
修自他相換,就是要把對自己的關注轉向一切衆生。我們爲什麼對衆生不感興趣?其實,無非是對自己或自己喜歡的人更感興趣,覺得沒人比自已更重要。當我們建立這種自我中心的串習時,自然無法平等地利益他人。現在,就要通過角色互換來完成轉變,將對自已的愛戀和執著轉向衆生,將對衆生的冷漠和放棄轉向自已。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思維我執帶來的過患,思維利他帶來的利益。通過這種思維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凡是過分在乎自已的人,必然煩惱重重,因爲他總在得失中計較,總在懷疑自己受到傷害。而那些處處爲他人著想的人,反而是快樂自在的,因爲他們心中只裝著衆生,已經容不下那些爲自己算計的煩惱了。
通過這些思維,就能逐步淡化我執,發心利他。除了座上的觀修,我們還要在座下實踐種種利他行,使心量逐漸打開,慈悲逐漸生起。那樣的話,不僅我們自己會感到快樂,周圍的人也都會喜歡你,接近你。關于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可根據“修學菩提心”的六講光盤來學習,其中有較爲詳細的介紹。
五、結束語
以上,將《道次第》的內容大致作了介紹。凡用心學過《道次第》且方法對路的,都能對佛法生起信心,並將心行導入解脫軌道。希望大家對這一階段的學習引起重視,根據我在研究所講的一百多講《略論》課程認真學習。奠定這一基礎,將來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能穩紮穩打。
《《道次第》修學地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