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次第》修学地图▪P4

  ..续本文上一页头平息下来,当杂质被沉淀后,观照力才会生起。其实,心是具备自我观照和检视能力的。只是我们总被外在事物牵制,总在不断攀援,总在掀起内心波澜,从而忘失了这种观照功能。定的修行,就是对种种心念进行管理并使之平息。

   在这个前提下修观,才能照见空性,唤起内在的解脱能力,从而断除无明烦恼。当心在觉醒状态下,烦恼是没有力量的。就像虚空显现的种种影像,尽管来来去去,却不可能粘著其上,染污虚空。所以,见道就是见到空性。然后还要修道,将尘封已久的阿赖耶识进行清扫,这一过程,需要到十地才能完成,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此时,我们的生命版本就得以升级,生命品质就得以改变。

   以上就是解脱道的修行步骤。首先通过戒定慧清除轮回之因,进而唤醒自身的解脱能力,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涅槃并非死亡,而是内在的寂静。获得这一能力,就会永远处在喜悦、祥和的状态中。这种快乐无须花钱去买,无须刻意寻找,也无须通过外在环境来营造。因为它是来自生命源头,会源源不断地向外流淌,这就是解脱之美,涅槃之美。

   现在,多数人对解脱都很陌生,甚至不再奢望,这和修行传承的中断有一定关系。事实上,解脱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艰难。因为解脱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而是内心本具的能力,只要认识到了,然后熟悉它、使用它就是。将来,我们会把解脱作为重点来弘扬。在此之前,还要着重于基础建设,因为解脱需要相应的前行和心灵环境为基础。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不是人人都能在善知识引导下豁然开朗,桶底脱落。事实上,只有极个别的上根利智才能在那石火电光的一瞬见道。所谓上根利智,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聪明人,而是烦恼障极薄,就像窗纸那样一捅即破。如果烦恼厚如高山,坚如钢板,恐怕十方诸佛也是无可奈何的。

  四、上士道

   从解脱的角度说,三乘是共同的。声闻乘讲解脱,菩萨乘也讲解脱,不同的只是解脱手段。我们可以通过修学《阿含》解脱,也可通过修学唯识、中观来成就解脱。虽然方法不同,但所获能力是相同的,所谓三乘同坐解脱船。

   当我们有了解脱经验之后,看到芸芸众生还在轮回中为蝇头小利周旋,为此造作堕落恶业,就要生起悲悯之心,将这一经验和众生分享。从这个角度说,菩萨道就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所谓延伸,就是把解脱的经验延伸到众生身上。不仅追求自己解脱,同时还要带领着一切众生走向解脱,这个过程便是菩提心的修习,慈悲的修习。成佛所成就的,就是佛菩萨的内在品质,就是无限的智慧和慈悲,二者缺一不可。正如宗大师在《道次第》中所说:“方便与慧,任缺其一,不得成佛。”所谓方便,就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的种种手段。

  1.修智慧

   以往,某些宗派在修行上比较强调无分别。这一观念流传至今,使不少学佛者都以为,修行就是不分别,不需要学什么经教,不需要想什么问题,坐下禅修才是正经。但究竟坐在那里干什么?事实上,不是打嗑睡,就是打妄想。禅修是为了明心见性,但我们究竟要明的是什么心?见的是什么性?究竟怎样去认识?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就是因为没有正见。这样的话,很可能会把不是真正要见的当做真实,或是把修行出现的一点感觉当做究竟。修行需要经历内心调整,这是离不开分别的。所以学佛应该从分别到无分别,而非直接从无分别入手。在《道次第》的修行中,从道前基础直到止观,都在通过分别完成的。

   现在的认知心理学也意识到,人的心态和观念有莫大关系。若要调整心态,必须从改造观念开始,否则,这些观念会不断制造身心、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怎样调整观念?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对世界已形成固定的看法和认识模式。现在必须对这一模式重新审核,并以佛法正见进行调整。所谓正见,就是对世界的如实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世间万象才能了了分明,不增不减。如果用来观察的眼睛就有问题,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扭曲、模糊乃至完全错乱的。

   而所有的认识又会对人生产生影响。由正确认识发展出智慧,由错误认识发展出烦恼。认识到其中分歧,我们面对每件事,都要以佛法智慧去考量,去判断。通过正确的观察修,将正念逐步替换原有的错误观念,使内心逐步接近见道的状态。此时再辅以无分别的力量,就能直接契入了。所以无分别要以分别为基础,以此纠正错误的观念和心态。缺乏这个过程,我们很难从心灵误区中走出。即使勉强自己坐下去,也不过是在一大堆烦恼中纠缠,或者将妄想误以为修行境界。所以从修智慧的角度来说,必须有正见指导,这就像地图一样,是我们抵达目标不可或缺的指南。

  2.修慈悲

   慈悲也就是悲悯之心,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心灵品质。但我们的慈悲极其有限,且若隐若现,极不稳定。而佛菩萨的慈悲,则是无限的大慈大悲。为什么人们都愿意称念观音圣号?原因就在于,观音菩萨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平等的悲心。当我们达到这种心灵品质时,就与观音菩萨无二无别了。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发起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空性见为三乘共因,而菩提心则是大乘不共之因。《道次第》中,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耕作,土地、阳光和水是植物生长的共因,而播下的稻种、麦种则属于不共因。播下稻种,就会收获稻米;播下麦种,则会收获麦粒。无论播下什么种子,生长所需的条件是相同的。佛法修行也是同样,三乘都要成就空性慧,为共因。惟有大乘才需要发起菩提心,为不共因。反过来说,惟有发起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否则,即使读诵大乘经论,修学大乘法门,依然不是合格的大乘行人。

   当然,这不是说声闻人就没有慈悲心。因为声闻乘同样修慈悲喜舍,同样住持佛法、弘化一方,同样有许多慈悲利他的行为。不同的是,声闻的慈悲是随缘而行,而大乘的慈悲是有承担的,是将利益一切众生作为使命,尽未来际、永无疲厌地去做。这样的慈悲,就要通过菩提心的修行来成就。

   菩提心大体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尽未来际利益众生的愿望。行菩提心,就是将愿望落实于行动中,以六度四摄广泛利益众生。胜义菩提心,是证得空性后,从中生起平等无限的悲心。

   在实践菩提心的过程中,我执是最为重大的障碍。有些人可能就说:我为什么要利益众生?还有些人觉得:我对众生不感兴趣。因为凡夫所行的慈悲是建立在自我感觉上,有好恶,有取舍。要对所有人平等无别的生起悲心,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愿望,谈何容易? 

   所以,宗大师在《道次第》中为我们安排了两种修行方法,一是修七因果,一是修自他相换。

   修七因果,就是要思惟一切众生和自己在无尽轮回中曾互为亲人,通过这一认知,解决“我为什么要利益众生”的问题,因为人们对亲人还是愿意利益的。之所以不愿利益其他人,正是觉得他们和自己没关系。这就需要认识其中关联,然后再培养对他们的好感。

   修自他相换,就是要把对自己的关注转向一切众生。我们为什么对众生不感兴趣?其实,无非是对自己或自己喜欢的人更感兴趣,觉得没人比自已更重要。当我们建立这种自我中心的串习时,自然无法平等地利益他人。现在,就要通过角色互换来完成转变,将对自已的爱恋和执著转向众生,将对众生的冷漠和放弃转向自已。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思维我执带来的过患,思维利他带来的利益。通过这种思维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凡是过分在乎自已的人,必然烦恼重重,因为他总在得失中计较,总在怀疑自己受到伤害。而那些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反而是快乐自在的,因为他们心中只装着众生,已经容不下那些为自己算计的烦恼了。

   通过这些思维,就能逐步淡化我执,发心利他。除了座上的观修,我们还要在座下实践种种利他行,使心量逐渐打开,慈悲逐渐生起。那样的话,不仅我们自己会感到快乐,周围的人也都会喜欢你,接近你。关于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可根据“修学菩提心”的六讲光盘来学习,其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五、结束语

   以上,将《道次第》的内容大致作了介绍。凡用心学过《道次第》且方法对路的,都能对佛法生起信心,并将心行导入解脱轨道。希望大家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引起重视,根据我在研究所讲的一百多讲《略论》课程认真学习。奠定这一基础,将来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能稳扎稳打。

  

《《道次第》修学地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