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事,增長猶如青蓮花。”這一偈頌還在稱贊精進的功德。那些鬼神看到精進修行者也非常歡喜,樂于給予幫助。通過精進修行,能夠成就禅定。一個精進修行者,白天黑夜都不會空過,都會積聚功德,不再向下墮落。精進者還能獲得過人之法,功德日日增長,猶如盛開的青蓮花。據說青蓮花種子微小,卻能生長出碩大的莖葉和花朵,以此比喻精進的力量。
“不勤發之過患者,《海慧問經》雲:具懈怠者,于菩提極遠而甚遠。諸具懈怠者,從無布施乃至無慧。諸具懈怠者,無能利他。”不精進的過患,正如《海慧問經》所說:那些懈怠的人,菩提道對他們來說簡直遙不可及。他們不會修習布施乃至般若等六度行,所以也沒有能力利益他人。有句話叫做“沒有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佛菩薩品質都是通過精進修行成就的。而那些懈怠者,自利尚且不能,更何況是利他呢?
“又《念住經》亦雲:“唯一煩惱本,何有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是無諸法。”如說應思。”此外,《念住經》也說:懈怠是長養一切煩惱的根本,沒有什麼問題比懈怠更糟糕的。如果我們有一點懈怠的話,就無法從妄想和混亂的情緒中走出。即使你已具備一定知見,若因懈怠而不去運用的話,這種見也是沒有力量的。我們要從這些方面思惟不精進的過患。
② 精進的修習
正生精進之違緣有二:一、雖見能修善法而不行。二、念我何能修彼之怯弱。
初中複二:(一)念後有暇而作推緩。(二)爲庸常事等所映蔽。初之對治者,當思已得人身,速當壞滅,死墮惡趣,後難得此妙善之身。修此叁者,前已說訖。貪著庸常事之對治者,應思正法是出生現後無邊喜樂之因。無義戲論及掉舉等諸散亂事者,是能失壞現世之大利及引發後世無義衆苦之所依,應斷滅之。
第二,怯弱複有叁:(一)以所得佛之功德無邊故,而念我不能得。(二)以方便須舍手足等無量難行故,而念我不能行。(叁)以處所須于生死受無邊生故,而念于爾時被生死苦所損惱而怯弱也。初之對治者,念昔諸佛亦非最初即得甚高之道,亦唯如我于道漸次上進而成佛。薄伽梵亦說:“諸較我極爲下劣者亦當成佛。”我若不舍精勤,何故不得,當思惟之。第二對治者,念雖應施身等,然于生難行想時,亦可不即施,若至舍時如與果菜等,則無所難也。第叁對治者,念以菩薩斷罪故,則苦果不生,以堅固通達生死無有自性如幻故,則于心無苦,以身心增廣安樂,雖住世間,無所厭事。如是思已,而斷怯弱也。
精進所依之順緣有四:一、勝解力者,修習業果,于取舍而生欲樂也。二、堅固力者,于未觀察,任何不隨而轉,觀已起行,則至究竟。叁、歡喜力者,如嬰兒戲,無辍無厭,而行精進。四、止息力者,以勤精進,身心疲勞,由暫止息,疲勞得蘇,仍無間而行也。如此由滅違緣及依順緣,身心輕利,如風吹木棉,搖曳之中而行精進也。
修學精進時,具足六度而行者,自住精進,亦安他于精進,是精進之布施,余者同前。
了解到精進的利益和懈怠的過患之後,我們又該怎樣將精進落實到行動中呢?很多時候,我們雖然有心努力,但往往被這樣那樣的困難所阻撓。所以,論中接著說明了修習精進的主要違緣和對治方法。
“正生精進之違緣有二:一、雖見能修善法而不行。二、念我何能修彼之怯弱。”障礙精進的違緣主要有兩點,一是雖然見到可以修習的善法而不付諸行動,也知道這個法門好,也有能力修,但就是不修,不當做一回事。二是想著我怎麼有能力修習這些法門而心生怯弱,覺得這些事情都是菩薩做的,不是自己有能力承擔的。
“初中複二:(一)念後有暇而作推緩。(二)爲庸常事等所映蔽。”在第一種“雖見能修善法而不行”的情況中,又分兩種類型。其一,想著以後有時間再修。其二,每天忙于柴米油鹽等生活瑣事,不再有時間和精力修法。這兩種心理都很普遍,不少人會覺得,年輕時應該把精力用于拼搏事業,用于享受生活,修行不妨等以後有空或年紀大了再考慮。
“初之對治者,當思已得人身,速當壞滅,死墮惡趣,後難得此妙善之身。”怎樣對治這些心理呢?前一種“念後有暇而作推緩”的對治之道,是思惟人身難得而死亡不定,我們已經得到的人身,或許很快就會壞滅。一旦死亡到來,結果很可能是墮落惡趣,再也難以得到現有的暇滿人身,這就必須抓緊修行,否則悔之晚矣。
“修此叁者,前已說訖。”關于這叁方面的思惟,本論之前已作了詳細介紹,即思惟暇滿義大難得、念死無常、念惡趣苦等。
“貪著庸常事之對治者,應思正法是出生現後無邊喜樂之因。無義戲論及掉舉等諸散亂事者,是能失壞現世之大利及引發後世無義衆苦之所依,應斷滅之。”因貪著日常瑣事耽誤修行的對治方法,應該思惟正法才是長養今生及未來無邊安樂的因,而那些沒有意義的戲論及掉舉等種種散亂之事,則是毀壞今生現實利益和引發輪回甚至叁惡道無量苦果的所依,必須徹底滅除。我們都希望活得更有意義,但什麼才對人生具有永久的意義?什麼只有短暫的意義?我們需要對此進行思考。思考之後,自然知道如何抉擇,由此改變貪著日常瑣事的習慣。
“第二,怯弱複有叁:(一)以所得佛之功德無邊故,而念我不能得。(二)以方便須舍手足等無量難行故,而念我不能行。(叁)以處所須于生死受無邊生故,而念于爾時被生死苦所損惱而怯弱也。”第二是對菩薩道修行生起怯弱自卑的心理,主要體現在叁方面。其一、想到佛菩薩成就的功德無量無邊,不是我們這等愚下凡夫所能擔當的。其二,看到佛陀在因地難行能行,連手足都布施給衆生,覺得更不是自己能夠做到的。其叁,如果要在世間利益衆生的話,就要在輪回中繼續受生,想到那樣就會被生死之苦所損惱,不由得心生怯弱,躊躇不已。的確,在輪回中救度衆生太困難了,那該如何對治這些心理呢?
“初之對治者,念昔諸佛亦非最初即得甚高之道,亦唯如我于道漸次上進而成佛。”第一種障礙的對治方法,是想到諸佛菩薩並非開始就證得無上菩提,也是像我們這樣,在因地不斷修行,逐漸向上,最終成就佛果的。
“薄伽梵亦說:“諸較我極爲下劣者亦當成佛。”我若不舍精勤,何故不得,當思惟之。”薄伽梵,佛陀名號之一。佛陀說過:一切衆生都能成佛,那些比我生命素質更低的蚊蠅等衆生也都能成佛。既然佛陀是這麼說的,那麼,具足暇滿人身的我們又有什麼可自卑的呢?只要我們精進不退,爲什麼不能像佛陀那樣成就無上菩提呢?我們應當這樣思惟,就能擺脫自卑怯弱的心理。
“第二對治者,念雖應施身等,然于生難行想時,亦可不即施,若至舍時如與果菜等,則無所難也。”第二種障礙的對治方法,是想到作爲菩薩雖然應該把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身體、手足布施給衆生,但當我們對此感到非常困難時,可以不立即布施,只要有這份願力即可。等到布施身體就像布施別人水果蔬菜一樣,再修這種布施就沒什麼困難了。因爲那時已能生死自在,無論布施什麼都易如反掌,不必因此退卻。
“第叁對治者,念以菩薩斷罪故,則苦果不生,以堅固通達生死無有自性如幻故,則于心無苦。以身心增廣安樂,雖住世間,無所厭事。如是思已,而斷怯弱也。”第叁種障礙的對治方法,是想到菩薩已斷除惡業,不再感得苦果。而且菩薩已經通達生死,了知一切如幻如化,所以內心不會被生死輪回所苦。也正因爲菩薩的身心都是安樂自在的,雖然和衆生同處世間,卻不會感到厭倦。這樣思惟的話,就能對治厭倦怯弱的心理。
“精進所依之順緣有四。”接著說明精進生起的四種順緣,分別是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和止息力。
“一、勝解力者,修習業果,于取舍而生欲樂也。”第一是勝解力,要深信業果之理,對于善行招感樂果、惡行招感苦果的原理生起堅定不移的信解,這樣才能在取舍善惡時生起行善的動力。如果認識不到這些努力的意義所在,即使能夠做一些好事,也很容易受到外力阻撓,難以堅持下去。
“二、堅固力者,于未觀察,任何不隨而轉,觀已起行,則至究竟。”第二是堅固力,對于沒有觀察過的事,不管是什麼,都不會輕易隨之而轉。反之,對于經過智慧抉擇的行爲,一旦著手進行,就會朝著這一方向不斷努力,直到達成目標。
“叁、歡喜力者,如嬰兒戲,無辍無厭,而行精進。”第叁是歡喜力,應該像嬰兒遊戲一樣,從不感到厭倦,從來不想停止,我們也要用這樣的心態精進努力。在修行過程中,我們會認清很多人生問題,煩惱會不斷解除,內在的自主力越來越強,對佛法的領悟越來越輕松。所以,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樂趣的過程,如果修得非常痛苦,必然是方法有誤。
“四、止息力者,以勤精進,身心疲勞,由暫止息,疲勞得蘇,仍無間而行也。”第四是止息力,也就是松緊有度。如果在修行過程中過于精進,超出身心的承受力而導致疲勞,就要暫時休息一下,使疲勞得到緩解,接著再繼續精進。修行要講究質量,講究效果,而不是一味打疲勞戰,否則很容易使身心勞頓,甚至因爲厭倦而退心。
“如此由滅違緣及依順緣,身心輕利,如風吹木棉,搖曳之中而行精進也。”通過以上這些方面的努力,令違緣滅除而順緣增長,將使身心輕安,就像微風吹過木棉,在安然自在的狀態下精進向前。所謂搖曳之中,就是張弛有度,保持良好的修行節奏。就像琴弦,如果繃得太緊,就會發出噪音甚至斷裂;如果繃得太松,又無法奏出樂音。
“修學精進時,具足六度而行者,自住精進,亦安他于精進,是精進之布施,余者同前。”修學精進時,怎樣才算具足六度而行精進呢?以布施爲例,不僅需要自己安住于精進,也要令他人安住于精進,這才是精進的布施。其他五度也是同樣。
總之,…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