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当众生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我们要意识到,这不是他们本身的过失,而是烦恼的过失。当我们能够这样观察时,就不会因此对有情心生愤恨了。事实上,那个伤害我们的人才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嗔心首先是在他的内心生起,然后才影响到我们。所以,嗔心对他造成的伤害是强于对我们的伤害。
“复次,领受损害所生苦者,是受我往昔所集恶业之果,依于彼故,此业当尽。”其次还要想到,我们因为受害而感到的痛苦,都是因为往昔积集的恶业所造成。现在被他人伤害,正好偿还这个业报,就像欠债还钱一样,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对此进行报复,就会没完没了地冤冤相报。
“若于彼修忍,则不新集于后受苦之因。若嗔恚者,则彼业亦须受极大之苦焉。以是之故,如疗重病之方便,须忍于针灸,为除大苦而忍小苦,极应理也。”如果我们能以忍辱之心安然承受伤害,就不会继续造作感得未来苦果的因。如果因此生起嗔心,则会造作新的业力,招感未来苦果。就像在治疗重病时,有时需要忍耐针灸的痛苦,但忍耐这种小小的痛苦,是为了解除更大更重的痛苦,是完全应该的。
“修安受苦忍之理者,彼已生苦若有治法,则不须意不喜悦。若不可治者,虽不欢喜,亦无益而有过。”修习安受苦忍的原理,就是要想到,对于已经产生的痛苦,比如酷暑严寒或身体病痛等,如果有办法加以改善,应该直接付诸行动,完全没必要为此感到不快。而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痛苦,即使我们因此烦恼也于事无补,没有任何作用,只会使心情变得更加糟糕。既然如此,不如坦然接受。
“倘太娇惯,虽微小苦亦极难堪忍。若娇泰小,虽大痛苦亦能耐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过于娇惯自己,虽然只是一点微小的痛苦都会觉得难以忍受。但如果勇于忍耐,意志坚强,虽然是很大的痛苦也能安然承受。
“心持苦品之理者,谓若无苦,则于生死不希出离,故有能劝解脱之功德。又若遭痛苦,则摧矜高,故亦有除慢之功德。”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对痛苦的忍耐呢?如果没有痛苦的话,我们对生死就没有出离的愿望了,所以痛苦具有令人生起解脱之心的功德。同时,一个人遭遇痛苦之后,能克服过于膨胀的自我感觉,又具有解除我慢的功德。
“又若领纳猛利苦受,则思彼苦从不善生。不欲彼苦之果,须止其因,故亦有于罪恶生羞耻之功德。”如果我们遭受剧烈的痛苦,要想到这些痛苦是从不善言行而生。我们不希望感得这些痛苦的结果,就要终止招感痛苦的因。所以,痛苦还具有使我们对不善行感到羞耻的作用。
“以苦逼者,则希欲安乐。需彼安乐,须修善故,亦有于修善生欢喜之功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我们现在被痛苦逼迫,所以就希求安乐与幸福。而要感得安乐,则须修习善行,所以痛苦又具有使我们对修习善行生起欢喜的功德。
“比例自心,念他亦苦,于轮回者知生悲怜。念此苦恼是希求处,而数数修心。”因为自身的痛苦,就能推己及人,想到众生所遭受的痛苦,对此生起悲心和怜悯。所以,念苦是希求出离轮回的重要因缘,需要时时进行观察,进行思考,否则是不会有真切出离之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痛苦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倘能认识到痛苦对修行的意义之后,就能将苦转变为修行的增上缘。
“彼复如云:若修不易成,此事定非有,以是修小苦,大苦亦当忍。”论中又说到:如果通过正当观修而无法成就,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从忍受小苦开始,逐渐就能忍耐更大、更重的痛苦。
“执持安受苦意乐之甲胄,渐于小苦受之,则安受苦力当愈增广也。”如果将修习安受苦忍的意乐作为铠甲,逐渐就有能力承受微小的痛苦,久而久之,对痛苦的承受力将不断增强。
“修法思胜解忍之理者,信境谓三宝,证境谓二无我,欲境谓佛菩萨之大力,取舍之境谓善行恶行之因及彼等果。”修法思胜解忍之理者,就是谛察法忍,是以佛法观念取代固有观念和生活习惯,这也是需要忍耐的。对于学佛来说,我们所要相信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希望成就的是佛菩萨功德,取舍标准是深信善因得乐果和恶因得苦果,从而取善舍恶。
“修习境所得之义谓菩提,得彼之方便谓菩萨学处之道,闻思之境谓十二分教等之正法。”修行最终要圆满证得的,就是菩提之果。而证得无上菩提的途径,就是菩萨学处。我们闻思的内容,则是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生、本事、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授记十二分教,以及一切正法。
“于彼等须无类别而修胜解也。”对于以上所说的信境、证境、欲境、取舍境、修习境、闻思境,我们都要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通过以上观察和思惟,我们可以了解到,忍辱决不是弱者的表现,也不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而是对修行有着莫大的利益。耐怨害忍,能使我们迅速消除业障,放下我执;安受苦忍,能使我们增强承受能力,对顺逆境界不迎不拒,安然处之;谛察法忍,能使我们放下成见,与法相应。
四、精进学处
1.精进自性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广如《菩萨地》中说。
精进,简单地说就是勤奋而努力。但这种努力是有特定内涵的,唯有对断恶修善所做的努力,才称得上精进。所以,它是修习善法过程中的重要增上缘。那么,精进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广如《菩萨地》中说。”所谓精进,就是对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的事业生起勇猛之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详细内容,在《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中有广泛说明。
2.精进差别
精进差别有三:一、披甲精进者,菩萨于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为先导,而披意乐之甲,以百千俱胝倍三无数大劫,为除一有情之苦,乃至唯住地狱而能成佛,亦勇悍而为。为以圆满菩提故,而行精进。如是住于精进犹且不舍,况于短时小苦,则何待言哉。如此念已,而著意乐之铠甲。二、摄善法精进者,为修六度故,于彼应行。三、饶益有情精进者,同前。
精进的种类共有三种,分别是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和饶益有情精进。
“一、披甲精进者,菩萨于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为先导,而披意乐之甲,以百千俱胝倍三无数大劫,为除一有情之苦,乃至唯住地狱而能成佛,亦勇悍而为。为以圆满菩提故,而行精进。”第一是披甲精进。菩萨在修习精进时,要以勇猛的心力为先导。这种意愿就像身披铠甲一样,能够保护菩萨发心不退。因为具备这种意愿,即使用百千倍的三无数大劫,哪怕只是为了解除一个有情的痛苦,哪怕要入住地狱才能帮助他成佛,也会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为成就无上菩提而精进不退。
“如是住于精进犹且不舍,况于短时小苦,则何待言哉。如此念已,而著意乐之铠甲。”对于以上所说的,以百千倍三无数大劫救度众生,乃至前往地狱救度众生,尚且不会舍弃,何况时间很短而程度轻微的小苦,就更不在话下了。我们这样想了之后,就像披上铠甲,使初发心得到有效保护。
“二、摄善法精进者,为修六度故,于彼应行。”第二是摄善法精进,就是为了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勇猛精进,坚持不懈。
“三、饶益有情精进者,同前。”第三是饶益有情精进,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都励力而为,在所不辞。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精进胜利与懈怠过患
于身心生起之法中,勤发精进之胜利者,《庄严经论》云:“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以精进后住胜乐,世出世所摄成就。精进当得世受用,精进能具极清净,精进超脱萨迦耶,精进成佛胜菩提。”
《摄度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成悉皆无。”又云:“非人于彼喜饶益,当得一切三摩地。有果度诸日夜时,以功德聚不下堕。得胜人法之诸事,增长犹如青莲花。”
不勤发之过患者,《海慧问经》云:“具懈怠者,于菩提极远而甚远。诸具懈怠者,从无布施乃至无慧。诸具懈怠者,无能利他。”
又《念住经》亦云:“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谁有一懈怠,彼是无诸法。”如说应思。
那么,怎样才能对修习善法努力精进呢?这就需要反复思惟精进的殊胜利益,以及懈怠的无量过患。
“于身心生起之法中,勤发精进之胜利者。”关于精进的生起途径,首先还是要思考:精进修行对我们有什么利益?因为精进属于心所有法,必须由心而生,而不仅仅在于行为。如果对此有了明确认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事实上,趋利避害正是一切有情的本能,关键是要认识到,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利益。
“《庄严经论》云: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以精进后住胜乐,世出世所摄成就。精进当得世受用,精进能具极清净,精进超脱萨迦耶,精进成佛胜菩提。”《大乘庄严经论》说:在一切善法修行中,精进是极其殊胜的,任何善法的成就都离不开精进。因为依止精进,我们才能安住在殊胜的快乐中,也就是禅定之乐,体证空性之乐。不仅佛法修行离不开精进,包括世间一切善法的成就,同样离不开精进。因为精进努力,我们才能获得世间的物质财富,成就清净的人天善果(下士道),才能断除我见和轮回(中士道),成就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上士道)。
“《摄度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成悉皆无。”《摄度论》也说:如果我们具备从不厌倦的勇猛精进,那么,无论想做什么都能成就,不可能有什么做不到的。当然,精进也是要善巧,要得法,不是蛮干就可以的,否则越精进越容易出问题。
“又云:非人于彼喜饶益,当得一切三摩地。有果度诸日夜时,以功德聚不下堕。得胜人法之…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