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P7

  ..續本文上一頁說:當衆生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我們要意識到,這不是他們本身的過失,而是煩惱的過失。當我們能夠這樣觀察時,就不會因此對有情心生憤恨了。事實上,那個傷害我們的人才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因爲嗔心首先是在他的內心生起,然後才影響到我們。所以,嗔心對他造成的傷害是強于對我們的傷害。

   “複次,領受損害所生苦者,是受我往昔所集惡業之果,依于彼故,此業當盡。”其次還要想到,我們因爲受害而感到的痛苦,都是因爲往昔積集的惡業所造成。現在被他人傷害,正好償還這個業報,就像欠債還錢一樣,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對此進行報複,就會沒完沒了地冤冤相報。

   “若于彼修忍,則不新集于後受苦之因。若嗔恚者,則彼業亦須受極大之苦焉。以是之故,如療重病之方便,須忍于針灸,爲除大苦而忍小苦,極應理也。”如果我們能以忍辱之心安然承受傷害,就不會繼續造作感得未來苦果的因。如果因此生起嗔心,則會造作新的業力,招感未來苦果。就像在治療重病時,有時需要忍耐針灸的痛苦,但忍耐這種小小的痛苦,是爲了解除更大更重的痛苦,是完全應該的。

   “修安受苦忍之理者,彼已生苦若有治法,則不須意不喜悅。若不可治者,雖不歡喜,亦無益而有過。”修習安受苦忍的原理,就是要想到,對于已經産生的痛苦,比如酷暑嚴寒或身體病痛等,如果有辦法加以改善,應該直接付諸行動,完全沒必要爲此感到不快。而對于那些無法改變的痛苦,即使我們因此煩惱也于事無補,沒有任何作用,只會使心情變得更加糟糕。既然如此,不如坦然接受。

   “倘太嬌慣,雖微小苦亦極難堪忍。若嬌泰小,雖大痛苦亦能耐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過于嬌慣自己,雖然只是一點微小的痛苦都會覺得難以忍受。但如果勇于忍耐,意志堅強,雖然是很大的痛苦也能安然承受。

   “心持苦品之理者,謂若無苦,則于生死不希出離,故有能勸解脫之功德。又若遭痛苦,則摧矜高,故亦有除慢之功德。”我們爲什麼要培養對痛苦的忍耐呢?如果沒有痛苦的話,我們對生死就沒有出離的願望了,所以痛苦具有令人生起解脫之心的功德。同時,一個人遭遇痛苦之後,能克服過于膨脹的自我感覺,又具有解除我慢的功德。

   “又若領納猛利苦受,則思彼苦從不善生。不欲彼苦之果,須止其因,故亦有于罪惡生羞恥之功德。”如果我們遭受劇烈的痛苦,要想到這些痛苦是從不善言行而生。我們不希望感得這些痛苦的結果,就要終止招感痛苦的因。所以,痛苦還具有使我們對不善行感到羞恥的作用。

   “以苦逼者,則希欲安樂。需彼安樂,須修善故,亦有于修善生歡喜之功德。”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因爲我們現在被痛苦逼迫,所以就希求安樂與幸福。而要感得安樂,則須修習善行,所以痛苦又具有使我們對修習善行生起歡喜的功德。

   “比例自心,念他亦苦,于輪回者知生悲憐。念此苦惱是希求處,而數數修心。”因爲自身的痛苦,就能推己及人,想到衆生所遭受的痛苦,對此生起悲心和憐憫。所以,念苦是希求出離輪回的重要因緣,需要時時進行觀察,進行思考,否則是不會有真切出離之心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痛苦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倘能認識到痛苦對修行的意義之後,就能將苦轉變爲修行的增上緣。

   “彼複如雲:若修不易成,此事定非有,以是修小苦,大苦亦當忍。”論中又說到:如果通過正當觀修而無法成就,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從忍受小苦開始,逐漸就能忍耐更大、更重的痛苦。

   “執持安受苦意樂之甲胄,漸于小苦受之,則安受苦力當愈增廣也。”如果將修習安受苦忍的意樂作爲铠甲,逐漸就有能力承受微小的痛苦,久而久之,對痛苦的承受力將不斷增強。

   “修法思勝解忍之理者,信境謂叁寶,證境謂二無我,欲境謂佛菩薩之大力,取舍之境謂善行惡行之因及彼等果。”修法思勝解忍之理者,就是谛察法忍,是以佛法觀念取代固有觀念和生活習慣,這也是需要忍耐的。對于學佛來說,我們所要相信的對象是佛法僧叁寶,所要證得的境界是人無我和法無我,希望成就的是佛菩薩功德,取舍標准是深信善因得樂果和惡因得苦果,從而取善舍惡。

   “修習境所得之義謂菩提,得彼之方便謂菩薩學處之道,聞思之境謂十二分教等之正法。”修行最終要圓滿證得的,就是菩提之果。而證得無上菩提的途徑,就是菩薩學處。我們聞思的內容,則是長行、重頌、孤起、因緣、本生、本事、未曾有、譬喻、論議、無問自說、方廣、授記十二分教,以及一切正法。

   “于彼等須無類別而修勝解也。”對于以上所說的信境、證境、欲境、取舍境、修習境、聞思境,我們都要生起堅定不移的信解。

   通過以上觀察和思惟,我們可以了解到,忍辱決不是弱者的表現,也不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而是對修行有著莫大的利益。耐怨害忍,能使我們迅速消除業障,放下我執;安受苦忍,能使我們增強承受能力,對順逆境界不迎不拒,安然處之;谛察法忍,能使我們放下成見,與法相應。

  四、精進學處

   1.精進自性

   于攝善法及作有情義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叁門之動業,廣如《菩薩地》中說。

  精進,簡單地說就是勤奮而努力。但這種努力是有特定內涵的,唯有對斷惡修善所做的努力,才稱得上精進。所以,它是修習善法過程中的重要增上緣。那麼,精進具有什麼樣的特征呢?

   “于攝善法及作有情義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叁門之動業,廣如《菩薩地》中說。”所謂精進,就是對修習善法和利益衆生的事業生起勇猛之心,以及由此産生的身口意叁業的行爲。詳細內容,在《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中有廣泛說明。

  2.精進差別

   精進差別有叁:一、披甲精進者,菩薩于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爲先導,而披意樂之甲,以百千俱胝倍叁無數大劫,爲除一有情之苦,乃至唯住地獄而能成佛,亦勇悍而爲。爲以圓滿菩提故,而行精進。如是住于精進猶且不舍,況于短時小苦,則何待言哉。如此念已,而著意樂之铠甲。二、攝善法精進者,爲修六度故,于彼應行。叁、饒益有情精進者,同前。

  精進的種類共有叁種,分別是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和饒益有情精進。

   “一、披甲精進者,菩薩于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爲先導,而披意樂之甲,以百千俱胝倍叁無數大劫,爲除一有情之苦,乃至唯住地獄而能成佛,亦勇悍而爲。爲以圓滿菩提故,而行精進。”第一是披甲精進。菩薩在修習精進時,要以勇猛的心力爲先導。這種意願就像身披铠甲一樣,能夠保護菩薩發心不退。因爲具備這種意願,即使用百千倍的叁無數大劫,哪怕只是爲了解除一個有情的痛苦,哪怕要入住地獄才能幫助他成佛,也會毫不猶豫地勇往直前,爲成就無上菩提而精進不退。

   “如是住于精進猶且不舍,況于短時小苦,則何待言哉。如此念已,而著意樂之铠甲。”對于以上所說的,以百千倍叁無數大劫救度衆生,乃至前往地獄救度衆生,尚且不會舍棄,何況時間很短而程度輕微的小苦,就更不在話下了。我們這樣想了之後,就像披上铠甲,使初發心得到有效保護。

   “二、攝善法精進者,爲修六度故,于彼應行。”第二是攝善法精進,就是爲了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勇猛精進,堅持不懈。

   “叁、饒益有情精進者,同前。”第叁是饒益有情精進,凡是對衆生有利的事,都勵力而爲,在所不辭。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精進勝利與懈怠過患

   于身心生起之法中,勤發精進之勝利者,《莊嚴經論》雲:“善法聚中精進勝,由依此故彼隨得,以精進後住勝樂,世出世所攝成就。精進當得世受用,精進能具極清淨,精進超脫薩迦耶,精進成佛勝菩提。”

   《攝度論》亦雲:“若具無厭大精進,不得不成悉皆無。”又雲:“非人于彼喜饒益,當得一切叁摩地。有果度諸日夜時,以功德聚不下墮。得勝人法之諸事,增長猶如青蓮花。”

   不勤發之過患者,《海慧問經》雲:“具懈怠者,于菩提極遠而甚遠。諸具懈怠者,從無布施乃至無慧。諸具懈怠者,無能利他。”

   又《念住經》亦雲:“唯一煩惱本,何有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是無諸法。”如說應思。

  那麼,怎樣才能對修習善法努力精進呢?這就需要反複思惟精進的殊勝利益,以及懈怠的無量過患。

   “于身心生起之法中,勤發精進之勝利者。”關于精進的生起途徑,首先還是要思考:精進修行對我們有什麼利益?因爲精進屬于心所有法,必須由心而生,而不僅僅在于行爲。如果對此有了明確認識,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事實上,趨利避害正是一切有情的本能,關鍵是要認識到,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利益。

   “《莊嚴經論》雲:善法聚中精進勝,由依此故彼隨得,以精進後住勝樂,世出世所攝成就。精進當得世受用,精進能具極清淨,精進超脫薩迦耶,精進成佛勝菩提。”《大乘莊嚴經論》說:在一切善法修行中,精進是極其殊勝的,任何善法的成就都離不開精進。因爲依止精進,我們才能安住在殊勝的快樂中,也就是禅定之樂,體證空性之樂。不僅佛法修行離不開精進,包括世間一切善法的成就,同樣離不開精進。因爲精進努力,我們才能獲得世間的物質財富,成就清淨的人天善果(下士道),才能斷除我見和輪回(中士道),成就佛菩薩那樣的高尚品質(上士道)。

   “《攝度論》亦雲:若具無厭大精進,不得不成悉皆無。”《攝度論》也說:如果我們具備從不厭倦的勇猛精進,那麼,無論想做什麼都能成就,不可能有什麼做不到的。當然,精進也是要善巧,要得法,不是蠻幹就可以的,否則越精進越容易出問題。

   “又雲:非人于彼喜饒益,當得一切叁摩地。有果度諸日夜時,以功德聚不下墮。得勝人法之…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