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罵不報等忍辱而爲守護,則忍爲戒之眷屬。”受戒之後,對于他人的辱罵損惱還要不起報複之心,這就需要忍辱的功夫,所以忍辱又是持戒的保障。
“靜慮是心學,慧是慧學也。”而六度中的靜慮,是屬于叁學中的定學;六度中的般若度,是屬于叁學中的慧學。
“精進,遍通于叁學所攝,故六度決定。”至于精進,則是通于戒定慧叁學的。不論持戒、修定還是發慧,都需要精進努力。所以,從成就戒定慧叁學的角度來說,六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頌曰:叁學作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叁末二二,一者叁分攝。”正如偈頌所說的那樣:根據戒定慧叁學,佛陀開示了六度的修學內容。其中,布施、持戒、忍辱叁項是屬于叁學之初的戒學範疇,最後的禅定和般若兩項則對應于叁學中的定學和慧學。至于精進度,則是戒定慧叁學所共通的。
以上,從戒定慧叁學的角度,說明修習六度的重要性。
如是,當以如何圓滿之身,自他之利如何圓滿,住于何乘,具足幾種方便之相,修何學處而能圓滿身利大乘方便學等者,當知即爲六度。是菩薩修持一切要道之總聚,乃至未得廣大甚深定解以前,當思惟之。
最後,對以上所說的安立六度的六個方面進行總結。
“如是,當以如何圓滿之身,自他之利如何圓滿,住于何乘,具足幾種方便之相,修何學處而能圓滿身利大乘方便學等者,當知即爲六度。”正如以上所說的那樣,作爲菩薩行者,應當以具備哪些條件的圓滿身份來成就?怎樣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修行?菩薩道的修行究竟修些什麼?具備哪些方便才能克服凡夫心?修學哪些內容才能圓滿身份、利益、大乘、方便這些修行?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必須通過修習六度來完成。這正是佛陀安立六度的深意所在。
“是菩薩修持一切要道之總聚,乃至未得廣大甚深定解以前,當思惟之。”所以說,六度是菩薩道一切修行的要領,當我們對此沒有獲得堅定不移的信解之前,必須不斷思考它的意義和功德。這樣才能自覺地勤修六度,自利利他。
2.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
以下,介紹安立六度的先後順序,以及如此安立的修行原理。論中主要是從生起次第、勝劣次第和粗細次第叁方面加以說明。
① 生起次第
若有于受用不顧不貪之施,則能受戒。若具防止惡行之戒,當能忍辱。若有不厭難行之忍,則逆緣少而能精進。若于日夜勤行精進,則心于善生起堪能之叁昧。若心等引,則生通達真實如所有性之慧也。
首先是根據生起次第來安立,也就是說,前一法具有引發後一法的功能。
“若有于受用不顧不貪之施,則能受戒。”如果對于財物受用沒有眷顧貪著之心,能夠毫不吝惜地布施出去,就能進一步受持戒律。尤其受菩薩戒,更需要具備布施的心量。
“若具防止惡行之戒,當能忍辱。”如果具備防護惡業的戒行,就能進一步修習忍辱。
“若有不厭難行之忍,則逆緣少而能精進。”如果具備不厭和難行的忍辱修養,各種修道逆緣不會成爲障礙,就能精進修行。
“若于日夜勤行精進,則心于善生起堪能之叁昧。”若能夜以繼日地精進修行,內心自然容易安住于善法,進入甚深禅定。
“若心等引,則生通達真實如所有性之慧也。”等引,定名,由心遠離昏掉,平等引生的禅定。在禅定的基礎上,依正見做觀修,就能通達真實之慧如所有性。
也就是說,布施能幫助我們受持戒律,持戒能幫助我們修習忍辱,忍辱能幫助我們成就精進,精進能幫助我們深入禅定,禅定能幫助我們開發智慧。每一法都是後一法生起的重要助緣。
② 勝劣次第
勝劣次第者,前前劣,後後勝也。
其次,根據六度的勝劣安立先後次第。當然這裏所說的勝劣只是相對而言,並非真的是“劣”,否則就不必去修了。
“勝劣次第者,前前劣,後後勝也。”從六度的勝劣次第來說,排在前面的較爲粗劣,而排在後面的更爲殊勝。
也就是說,般若勝于禅定,禅定勝于精進,精進勝于忍辱,忍辱勝于持戒,持戒勝于布施。每一法,都較之前所修更爲殊勝。
③ 粗細次第
粗細次第者,前前較于後後,心易轉而事易作,故相粗顯。反之,後後較于前前,知與行俱難,故前粗後細也。
所謂粗細次第,主要是從心行的難易程度來說。
“粗細次第者,前前較于後後,心易轉而事易作,故相粗顯。”從粗細次第來說,每一法都是前面的比後面的容易做到,所以它的相比較粗。
“反之,後後較于前前,知與行俱難,故前粗後細也。”反過來說,後一法比之于前一法,不論在認識還是行動上都更難做到。所以說,前面的粗而後面的細。
也就是說,持戒難于布施,忍辱難于持戒,精進難于忍辱,禅定難于精進,般若難于禅定。
《莊嚴經論》雲:“依前而生後,住于劣勝故,粗顯及細故,說彼諸次第。”
最後,引《大乘莊嚴經論》總結生起、勝劣、難易叁種次第的安立。
“《莊嚴經論》雲:依前而生後,住于劣勝故,粗顯及細故,說彼諸次第。”《大乘莊嚴經論》說:“根據前一法引申後一法的順序,根據劣和勝的不同,再根據粗顯或細微的差別,安立了六度的先後次第。”
這些次第就像臺階一樣,依次而上,才能令修行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菩薩行的安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