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
六度的內容,是佛弟子並不陌生的,但多數只是一些知識性的了解。而《道次第》的殊勝在于,不僅講述了六度的相關知識,更指導我們如何將每個法門落實于心行,並對六度的每一法提出了檢測標准。比如布施要修到什麼程度才算圓滿,持戒要達到什麼標准才能成就,等等。這也是本論的特色所在。
關于六度的內容,本論主要從自性、差別和生起之法叁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是自性,即這一法門的心行特征;其次是差別,即這一法門可分爲哪幾種;第叁是生起之法,即如何修習六度並使這一心行生起乃至圓滿。
一、布施學處
1.布施自性
舍之善思,及彼發起之身語業,是彼身語于施趣入時之思也。彼中圓滿布施波羅密者,非待以所施物惠舍于他,令諸衆盡離貧苦,謂但自壞悭執,並將施果舍他之心修習圓滿,則成就施度也。
施的自性,主要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布施究竟是一種什麼心行;其二,究竟怎麼做,施心才算圓滿。
“舍之善思,及彼發起之身語業,是彼身語于施趣入時之思也。”布施是什麼呢?布施是一種善的心理,是修布施時發起施舍的思心所;布施也是一種行爲,是修布施時所産生的身語的行爲。因此,布施的關鍵因素不是財物,而是布施時的舍心。
“彼中圓滿布施波羅密者,非待以所施物惠舍于他,令諸衆盡離貧苦。”波羅密,爲到彼岸之義,即布施的圓滿。什麼才是圓滿的布施?並不是說把全部財物施舍給他人,令所有衆生遠離貧困之苦。如果那樣的話,修行就沒有盡頭了,因爲衆生無量無邊,世間沒有誰會有能力令所有衆生遠離貧困。
“謂但自壞悭執,並將施果舍他之心修習圓滿,則成就施度也。”圓滿布施的標准在于,我們能夠破除自身的悭貪和執著,並將布施之心修習圓滿,沒什麼不願布施給他人,也沒有一個衆生是我們不願布施的。如果具備這樣的施心,布施也就圓滿了。
2.布施差別
財施,爲在家菩薩所作,出家菩薩應行法施,不行財施,是《菩薩別解脫經》中所說也。此中密意,謂于聞等當成障難,此《集學論》中所說也。
然此是遮出家求財而舍施,若于自善所作無所防損,以昔福力多所獲得,則亦須行財舍也。夏惹瓦雲:“我不爲汝說舍之勝利,但說執持之過患。”是于出家之碌碌營求,積集財貸,于戒多生瘡疱而行施舍,爲不悅之言耳。
施自性之差別有叁:一、法施者,宣示無倒正法及工巧等,世間無罪之事業邊際,如理教示,並使受持學處也。二、無畏施者,于王賊等人之怖畏,及獅虎等非人並諸水火大種之怖畏,悉救護之。叁、財施者,舍財于他也。
布施的差別,主要從行者的不同身份和布施種類進行說明。
“財施,爲在家菩薩所作,出家菩薩應行法施,不行財施,是《菩薩別解脫經》中所說也。”財物的布施,主要是在家菩薩道行者所修習的,出家菩薩應該重點修習法布施,而不是財施。這是《菩薩別解脫經》中所說的。這是從不同身份,說明布施應各有側重。
“此中密意,謂于聞等當成障難,此《集學論》中所說也。”爲什麼說在家衆側重財施而出家衆側重法施呢?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呢?主要擔心出家衆如果廣行財施,就要想方設法地賺錢,會影響到聞思和修行。這是《大乘集菩薩學論》所說的。
“然此是遮出家求財而舍施,若于自善所作無所防損,以昔福力多所獲得,則亦須行財舍也。”所以,這主要是防止出家人爲行布施而求財,如果這麼做對修行沒有任何不良影響,只是因爲往昔福德所致,那麼也應該在法布施的同時廣行財施。換言之,我們不要把這個問題絕對化,覺得出家衆只能行法施而在家衆只能行財施。因爲法施的關鍵是有正法,而不是唯身份論,如維摩诘居士即是一例。
“夏惹瓦雲:我不爲汝說舍之勝利,但說執持之過患。”大德夏惹瓦說:我不對你們說布施的好處,但必須對你們說執著財富的過患。
“是于出家之碌碌營求,積集財貸,于戒多生瘡疱而行施舍,爲不悅之言耳。”有的出家人多方經營,積集財物,多方毀壞戒律而行布施,這是諸佛菩薩所不喜歡聽到的。所以從原則上說,出家人的正業是修行和弘法,至于財施,只需根據自身條件隨緣而行。
“施自性之差別有叁:一、法施者,宣示無倒正法及工巧等,世間無罪之事業邊際,如理教示,並使受持學處也。”布施的種類有叁。第一是法布施,爲衆生開示如實而沒有顛倒的佛法正見和工巧明等,以及世間各種健康而有益身心的知識技能,都能如理地爲對方傳授,並引導他們走入佛門,受持學處。
“二、無畏施者,于王賊等人之怖畏,及獅虎等非人並諸水火大種之怖畏,悉救護之。”第二是無畏施,當對方遭遇統治者壓迫或黑社會欺淩,以及猛獸、非人、各種天災人禍的恐懼,將他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幫助他們擺脫恐懼。
“叁、財施者,舍財于他也。”第叁是財施,即以財富幫助他人。
關于布施的詳細內容,在《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和《大智度論》等諸多經論中都有詳細介紹,可以作爲學習參考。
3.身心生起之法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若于身財有悭吝者,不成施度。悭吝乃貪所攝,雖劣乘二種羅漢,亦並種子摧斷無余故,是故非僅唯除礙施遍執之悭吝,須至心生起將一切物于他施舍之意樂也。此中須修攝持之過患,與施舍之勝利。
初者如《月燈經》中所說,見此身不淨,命動若懸岩之水,身命二者是業所自在,全無自主,妄如夢幻,須斷除于彼之貪著。彼若未遮,則隨貪增上,輾轉積集諸大惡行,而墮赴于惡趣也。
次者,如《集學論》雲:“如是我身心,刹那刹那去。無常有垢身,若以得無垢。菩提豈非彼,無價而獲耶?”正生起之法者,如《入行論》雲:“雖身及受用,叁世一切善,爲利有情故,無惜當舍施。”謂以身、受用、善根叁者爲所緣境,舍于一切有情之意樂,當數數而修習之。
複次當知,以現在勝解未熟,觀力微弱,于有情所,雖以意樂已施身竟,然肉等不應實與。雖然,若不修舍身命之意樂,無由串習,則以後身命亦不能舍。如《集學論》中說:“須從現在而修意樂也。”如是,若于已至心舍與有情之衣食等而爲受用,忘爲利他而當受用衣食等之意樂,以愛著自利而受用者,則成染犯。若無愛著,或忘緣一切有情之想,或貪爲余一有情故者,非染墮也。
于彼等回向于他之物,作他物想,若爲自故而受用者,成不與取。其價若滿,則成別解脫之他勝。若作想雲,受用他有情之財,應作他事而受用者,則無罪。此《集學論》中說也。成他勝理者,謂至心回向于人趣,彼亦了知攝爲己有,作是他物想,爲自利而取,若滿其價,有可成他勝罪之密意雲耳。
複次,以至心淨信,分別變化無量種類所施之法,以勝解而施于有情之勝解行者,則少用功力,增無量福。此爲菩薩具慧之布施,是《菩薩地》中說也。
雖于學施度之時,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學,其力尤大。爾時,防護于聲聞、獨覺作意之戒,及于種智之法勝解堪忍,而忍他罵,爲令上上增長故,發起欲樂之精進,以不雜下乘之心一境性,將彼之善回向于圓滿菩提之靜慮,于諸能施、所施、受者等,有了知如幻之慧,具六度而行之。
這一部分探討如何生起布施的修行。布施並不是簡單地給別人一些什麼,關鍵是將布施心培養起來,調動起來,讓這念舍心在心相續中形成強大力量。修習布施也是爲培養這種心行服務的,這樣才能戰勝生命中的悭吝和貪著。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若于身財有悭吝者,不成施度。”所謂身心生起之法,身是指身語業,心是指意業,怎樣才能生起身語意叁業的布施?應該生起到什麼程度?需要克服哪些障礙?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色身或財富還有悭貪吝啬的心理,就不能圓滿成就施度。
“悭吝乃貪所攝,雖劣乘二種羅漢,亦並種子摧斷無余故。”劣乘,指聲聞乘,相對大乘而稱之爲劣。二種羅漢,住有余依涅槃和住無余依涅槃的羅漢。悭吝屬于貪心所的範疇,這不僅是大乘行者需要對治的,即使是聲聞乘的兩種羅漢行者,也要徹底斷除貪的種子,否則就不能證得阿羅漢果。
“是故非僅唯除礙施遍執之悭吝,須至心生起將一切物于他施舍之意樂也。”所以,作爲菩薩行者所修習的布施,不僅需要克服障礙布施的悭貪心理,進一步,還要以慈悲心生起將所擁有的一切施舍衆生的意願,否則就和聲聞乘沒什麼區別了。
“此中須修攝持之過患,與施舍之勝利。”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必須修習執持財物的過患,以及布施的殊勝利益。這也是《道次第》的修行特征,在論及每一法的修行時,宗大師都會引導我們思惟修習的利益和不修的過患,由此生起修法意樂。
“初者如《月燈經》中所說,見此身不淨,命動若懸岩之水,身命二者是業所自在,全無自主,妄如夢幻,須斷除于彼之貪著。”首先是思惟執持的過患,正如《月燈經》所說:我們要看到身體的汙穢不淨,看到生命的脆弱飄搖,仿佛懸崖落下的水流一般,隨時可能幹涸。我們還要看到,色身和壽命都是隨業力決定,無法自主,就像夢幻般虛妄不實,所以要斷除對色身的貪著。因爲這種貪著根本無法阻止無常,正相反,它只會讓我們自討苦吃——不想老卻不得不老,不想死卻不得不死。對身體的執著越深,老死帶來的恐懼和痛苦就越強烈,越讓人崩潰。
“彼若未遮,則隨貪增上,輾轉積集諸大惡行,而墮赴于惡趣也。”如果不遮止內心的貪著,結果將會使貪的力量越來越大,不斷積累,最終在貪心驅使下造作重大惡行,墮落惡道。所以一旦發現貪心萌芽時,就要及時進行對治,使之不再發展。
“次者,如《集學論》雲:如是我身心,刹那刹那去。無常有垢身,若以得無垢。菩提豈非彼,無價而獲耶。”其次是講述施…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