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菩薩戒律儀者,則或在家或出家品之正別解脫律儀,及與彼身心共同所斷律儀者,是律儀戒。”菩薩身心中的律儀戒,即七衆別解脫戒。應該怎麼理解呢?如果對具足別解脫律儀,然後再受菩薩律儀的這部分人來說,他們所受的不論是在家或出家的別解脫戒,以及他們身心中共同的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若是不堪爲別解脫律儀之身,具菩薩律儀戒者,則遠離共別解脫之性罪,及遠離隨類製罪之遠離律儀者,是律儀戒也。”如果沒資格受別解脫戒(如天、龍、非人等),卻有資格受菩薩戒的那些有情,對他們來說,應該選擇等同別解脫所斷的自性罪及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菩薩身心之別解脫律儀者,雖是菩薩身心之戒律儀,然非菩薩之正律儀,其余者,有與菩薩律儀所依相順也。”菩薩身心所受的別解脫律儀,雖然也是菩薩具足的律儀,但並非菩薩的正律儀,菩薩的正律儀是叁聚淨戒。而叁聚淨戒與聲聞的別解脫律儀有所不同。比如菩薩的律儀戒不僅製身語,同時也製心;而聲聞別解脫戒則製身語。另外,聲聞別解脫戒是盡形壽的,而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的。因此,聲聞的別解脫戒只能說有一部分和菩薩律儀相通而已。
“二、攝善法戒者,緣于六度等善,于自身心,未生令生,已生令無衰退,輾轉向上增長也。”二是攝善法戒,即成就善法的戒律,側重修習善法。其主要內容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在我們的身心中,如果尚未生起這些善的心行,應當令之生起;如果已經生起,應當令其不退。進而,通過止觀實踐,使之不斷增長,直至圓滿。
關于攝善法戒的內容,在《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有著綱領性的說明。論曰:“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爲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爲攝善法戒。此複雲何?謂諸菩薩依戒住戒,于聞、于思、于修止觀、于樂獨處精勤修學。如是時時于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訊、禮拜、恭敬之業,即于尊長勤修敬事。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給。于諸妙說,施以善哉。于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贊美。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業,以勝意樂起淨信心,發言隨喜。于他所作一切違犯,思擇安忍。以身語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時時發起種種正願,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佛法僧。于諸善品,恒常勇猛,精進修習。于身語意住不放逸,于諸學處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護根門。于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覺悟。親近善士,依止善友。于自愆犯,審谛了知,深見過失。既審了知,深見過已。其未犯者,專意護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薩同法者所,至心發露如法悔除。如是等類,所有引攝護持增長諸善法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叁、饒益有情戒者,從戒門中,于有情今後無罪之義利,如理而爲之。”第叁是饒益有情戒。這是從律儀的層面說明,菩薩對衆生的幫助,是令對方獲得健康、如法而沒有負面作用的利益。換言之,是依戒律規範,如理如法地幫助衆生。
關于菩薩饒益有情戒的內容,《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歸納了十一點要領:“菩薩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一、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于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二、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爲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叁、又諸菩薩于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四、又諸菩薩于墮種種獅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五、又諸菩薩于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爲開解,令離愁憂。六、又諸菩薩于有匮乏資生衆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衆具。七、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禦衆。八、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于所余事心皆隨轉。九、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十、又諸菩薩于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诃責,治罰驅擯,爲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十一、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稀有心,勤修正行。
3.身心生起之法
于身心生起之法。戒清淨者,由于行止如製守持而得自在,彼亦隨順猛利欲樂守護而堅固。于彼生起,須久修不守護之過患及守護之勝利,于前中士時已說。
複次,《攝波羅密論》雲:“壞戒尚不能自利,利他有力如何成,是故利他善勤者,于茲緩漫不應理。”又雲:“彼戒是得殊勝道,與諸悲性平等修,最勝淨智之自性,名爲離過勝莊嚴。悅意香薰遍叁界,出家不違之塗香,雖形儀同若具戒,彼于人中成殊勝。”謂依于此,則身心由上趣上,與諸禀性有悲之大薩埵同等所學,得斷一切惡行種子之淨智。
世間裝飾之具,施于甚幼及甚老者則不端嚴,反招譏笑。戒飾具者,老少中年,任誰具足,一切皆生歡喜,是爲勝妙莊嚴之具也。余妙香者,但趣順方,不趣逆方,是一方分。戒稱之香者,則趣一切方所。諸除熱惱之旃檀塗泥,于出家用之則相違,然救煩惱熱之塗香者,于出家不違而且順也。僅具出家相,雖形儀同,然若具戒財者,則較余爲最勝也。
又前論雲:“雖不自贊不致力,聚所受用之承事,無須狠戾世皆敬,無功不行得自在。生無論談之種姓,不作饒益蘭若者,雖先不識諸士夫,禮彼具戒之士夫。足下所履吉祥塵,以勝頂受天人禮,稽首獲得皆持去。”當如說而思之。
如是戒雖有叁,而正以律儀戒,于別解脫之製罪,或與彼共同處以作行止,此在菩薩亦爲首要。若護于彼,余亦成護。若不護彼,余亦不護。若壞菩薩律儀戒,是壞一切律儀。此《攝抉擇分》中說也。
是故若作是想,謂別解脫律儀是聲聞戒,棄彼之行止諸製,而菩薩之學處須于余學者,是未知菩薩戒學之關要也。律儀戒者,爲後二戒之根本依處,以多次說故。律儀戒之主要,亦是斷諸性罪。攝諸性罪重大過患之關要者,是斷十不善故。于彼雖僅等起心,亦防護不令生起,當數數修之。
《攝波羅密論》雲:“善趣解脫安樂道,十善業道不應壞,住此思惟利衆生,當有意樂勝果生。諸身口意當正護,總謂是戒佛所說,是攝無余戒根本,故于此等當淨修。”總之以彼爲本,于自所受戒學,數數修學防護之心等,即戒之修持也。具足六波羅密而作者,自住于戒,亦安立他于彼者是施。余者如上。
“于身心生起之法。”這一段,講述怎樣在心相續中生起持戒之心並使之圓滿——這就需要認識到叁聚淨戒的重要。
“戒清淨者,由于行止如製守持而得自在,彼亦隨順猛利欲樂守護而堅固。”所謂持戒清淨,就是一切言行都遵守戒律規範,此應作即作,此不應作即不作。因爲言行如法,就能遠離不善的所緣,使身心安祥自在。這就需要對持戒生起猛利意樂,有了這種守護的意樂,才能使持戒之心堅固不退。
“于彼生起,須久修不守護之過患及守護之勝利,于前中士時已說。”這種意樂的生起,必須反複修習不持戒律的過患和受持戒律的殊勝。相關內容,中士道講述戒定慧的修行時已有詳細說明。
“複次,《攝波羅密論》雲:壞戒尚不能自利,利他有力如何成,是故利他善勤者,于茲緩漫不應理。”此外,《攝波羅密論》也說:如果我們毀壞戒律,尚且不能對自己有所利益,怎麼會有能力利益大衆呢?所以,那些精進于利他的菩薩行者,更不應該對戒律松馳放逸。
“又雲:彼戒是得殊勝道,與諸悲性平等修,最勝淨智之自性,名爲離過勝莊嚴。悅意香薰遍叁界,出家不違之塗香,雖形儀同若具戒,彼于人中成殊勝。”進而又引一個偈頌說明戒律的殊勝:戒能幫助我們成就殊勝道果,持戒使我們與具足大悲品質的菩薩們共同修學,持戒能成就最勝的智慧。因此,戒律又稱爲遠離過失的最勝莊嚴。它所莊嚴的,正是我們的人格,我們的生命品質。因爲持戒而感得的戒香,能夠香遍叁界。我們知道,戒律禁止出家人以香塗身,但這種戒香和律儀是不相違背的。雖然同樣都是顯現出家人的形象,但若能具足戒律的話,才是特別高尚而爲人尊重的。
“謂依于此,則身心由上趣上,與諸禀性有悲之大薩埵同等所學,得斷一切惡行種子之淨智。”以上這些偈頌告訴我們:依戒行事會使我們的身心不斷得到改善,不斷向上進步,直到成佛。此外,持戒還意味著我們和那些具足悲心的大菩薩們修學同一法門,由此成就斷除一切惡行的智慧。
“世間裝飾之具,施于甚幼及甚老者則不端嚴,反招譏笑。戒飾具者,老少中年,任誰具足,一切皆生歡喜,是爲勝妙莊嚴之具也。”世間的裝飾品只能適應某個年齡段,比如適合年輕人的飾品,如果讓兒童或老人佩戴,就顯得不莊嚴了,反而招人譏笑。但由持戒所形成的威儀,無論老少,只要具足這樣的莊嚴,都會令人歡喜,令人景仰。所以說,戒律是世間最爲殊勝美妙的裝飾品。
“余妙香者,但趣順方,不趣逆方,是一方分。戒稱之香者,則趣一切方所。”世間再好的香,它所散發的香氣只能隨著順風的方向飄散,不能隨著逆風的方向飄去,而且只能飄往一個方向。但由持戒感得的戒香,則會遍布叁界,遍布十方,不受任何阻隔。
“諸除熱惱之旃檀塗泥,于出家用之則相違,然救煩惱熱之塗香者,于出家不違而且順也。”那些用來塗抹身體以驅除熱毒的檀香塗泥,如果出家人用了是違背戒律的。但能夠解除身心熱惱的戒香,非但和出家戒律不相違背,正相反,它是與出家身份相應的,能夠令人更爲莊嚴。
“僅具出家相,雖形儀同,然若具戒財者,則較余爲最勝也。”僅僅具有出家人剃發染衣的形象,從外表來看雖然是相同的,但如果在形象之外還具備…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