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律之財的話,生命品質將勝于其他人。
“又前論雲:雖不自贊不致力,聚所受用之承事,無須狠戾世皆敬,無功不行得自在。”前面所引的《攝波羅密論》還說到:雖然沒有自我贊歎,也沒有致力于生産勞動,但因爲持戒的德行,自然會感得物質供養和世人恭敬。這種恭敬是他人發自內心的,不需要作威作福來強求。因爲持戒而少欲知足,所以過得自在灑脫,無牽無挂。
“生無論談之種姓,不作饒益蘭若者,雖先不識諸士夫,禮彼具戒之士夫。”雖然持戒者沒有什麼世人仰慕的出身、權力和地位,也沒做什麼具體的利益世間之事,只是在山林寂靜處修行。對于這樣的戒行清淨者,即使之前並不相識的人,因爲持戒所具有的德行和攝受力,也會令他們受到感化,自然而然地恭敬禮拜。
“足下所履吉祥塵,以勝頂受天人禮,稽首獲得皆持去。”因爲持戒的功德,即使持戒者踏過的塵土,也令人感到殊勝吉祥,並受到天人禮敬。他們頂禮之後,甚至還將這些塵土收藏起來,因爲這些也是策勵我們如法持戒的象征。
“當如說而思之。”我們要根據以上所說偈頌反複思惟,對持戒功德和不持戒的過患有深入了解。
“如是戒雖有叁,而正以律儀戒。于別解脫之製罪,或與彼共同處以作行止,此在菩薩亦爲首要。”菩薩戒雖然包含有叁聚淨戒,但其中又以律儀戒爲根本。只有具備律儀戒之後,才談得上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對于別解脫戒所製定的規範,以及菩薩律儀中的斷除十種不善,是作爲菩薩必須遵守的。所以,受菩薩戒之前通常要得少分法,如受過五戒或沙彌戒等,才有資格進一步領受菩薩戒。
“若護于彼,余亦成護。若不護彼,余亦不護。若壞菩薩律儀戒,是壞一切律儀。此《攝抉擇分》中說也。”如果防護了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才能得到防護。反之,如果不能守護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也是不能守護的。如果毀壞了菩薩律儀戒,也就毀壞了菩薩的其他一切律儀。這是《瑜伽師地論
攝抉擇分》所說的。因爲我們只有不傷害衆生,才談得上去幫助他們。如果連殺盜淫妄都不能斷除,卻說什麼“我要修善法,我要饒益有情”,豈不是一句空話?
“是故若作是想,謂別解脫律儀是聲聞戒,棄彼之行止諸製,而菩薩之學處須于余學者,是未知菩薩戒學之關要也。”如果有人認爲,別解脫戒是屬于聲聞乘的戒律,而我們現在要學的是菩薩行,就可以舍棄聲聞戒的那些規範。至于菩薩戒,只需要學習其中有別于聲聞戒的部分,這種人是不了解菩薩戒的要領所在。
“律儀戒者,爲後二戒之根本依處,以多次說故。”在菩薩道修行的叁聚淨戒中,律儀戒是其後兩種(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的根本所依,這是經論中反複加以說明的。
“律儀戒之主要,亦是斷諸性罪。”律儀戒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在于斷除性罪。所謂性罪,指那些本質上就是犯罪的行爲,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非但違背戒律,也有違世間的法律和道德規範。
“攝諸性罪重大過患之關要者,是斷十不善故。于彼雖僅等起心,亦防護不令生起,當數數修之。”避免性罪重大過患的關鍵,就是斷除十不善行。對于這些不善行爲,哪怕僅僅是起心動念,我們都要努力防護,以正念加以覺察,不使這個念頭繼續生起。對于這一點,要反複不斷地修習。
“《攝波羅密論》雲:善趣解脫安樂道,十善業道不應壞,住此思惟利衆生,當有意樂勝果生。諸身口意當正護,總謂是戒佛所說,是攝無余戒根本,故于此等當淨修。”接著,引《攝波羅密論》說明十善業對修行的意義。如果我們希望投生善道乃至獲得解脫安樂,就不應該違犯十善業道。倘能安住于十善業,再來思惟如何利益衆生,就能獲得殊勝的意樂,由此導向殊勝的結果。對心行的防護,主要在于身口意叁個渠道。總之,十善是佛陀所說的,總攝一切戒的根本,不論修習人天善法還是解脫道、菩薩道,都要從這裏開始起修。
“總之以彼爲本,于自所受戒學,數數修學防護之心等,即戒之修持也。”總的來說,就是以律儀戒爲本,然後根據自己所受的戒條,時時培養防護之心,這就是戒的修行。
“具足六波羅密而作者,自住于戒,亦安立他于彼者是施,余者如上。”若能具足六度持戒,比如自己安住于戒或勸告別人持戒,也屬于布施的內容。其他則和布施度所說的原理一樣,持戒需要忍辱,否則可能遇到一點違緣就因無法忍耐而犯戒;持戒需要精進,否則就會習慣性地放逸,甚至想方設法地爲自己尋找逃避持戒的理由;持戒還需要有定力,僅僅靠意志來克服串習、嚴持淨戒,是很辛苦的,唯有具足定力之後,持戒才能任運自如;持戒更要有般若智慧,一方面需要懂得開遮持犯,另一方面,則需要以智慧觀照一切如幻,不再于此現起貪嗔,這樣才是圓滿的持戒。
叁、忍辱學處
說到忍辱,我們首先要知道,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心行。通常所說的忍,主要是指受到別人傷害時能夠忍辱。而菩薩道修行中的忍辱包含叁個方面,一是忍耐冤家的傷害,爲耐冤害忍;二是忍耐艱苦的生活環境,爲安受苦忍;叁是忍耐佛法對自己固有觀念的顛覆,爲谛察法忍。
1.忍辱自性
耐他損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心正直住,于法善思勝解。彼相違品,謂嗔恚、怯弱、不解、不樂也。此中忍度圓滿者,但是滅自忿等,心串習圓滿,非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也。
首先還是說明忍辱的自性,也就是它的心理特征。
“耐他損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心正直住,于法善思勝解。”作爲菩薩行者,不僅要能忍耐他人的損害,還要忍耐自己身心産生的痛苦,並能不帶偏見地思惟佛法,正確理解其中深意,而不在意是否和原有觀念相沖突。
“彼相違品,謂嗔恚、怯弱、不解、不樂也。”能夠障礙忍辱的心理,主要有嗔恨、怯弱、不解和不樂等。嗔恨,是對不悅意的境界心生抵觸乃至報複。怯弱,則是不能吃苦耐勞。不解和不樂,是對真理不能如實理解,所以不樂意接受。
“此中忍度圓滿者,但是滅自忿等,心串習圓滿,非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也。”忍辱的圓滿,是要對治自身的嗔恚、怯弱、不解、不樂。若能徹底滅除自身的嗔恨和憤怒,使無嗔成爲內心主導力量,忍辱的修行便成就了。並不是說,要使一切有情都遠離憤怒,忍辱才能修習圓滿。即使佛陀在世時,也照樣有人會對佛陀出言不遜。可見,忍辱的圓滿是在于自身心行的圓滿。
關于此,《入菩薩行論》有個生動的比喻。如果大地充滿荊棘,怎麼才能避免被刺傷呢?是把大地整個覆蓋起來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是徒勞無功的。其實辦法很簡單,自己穿上一雙結實的鞋就解決了。修行也是同樣,不是說你把世界的問題都解決了才能成就。事實上,只要把自身問題解決了,你的世界自然就圓滿了。所以,修行就是對心的調整,對念頭的轉變,而不是要成就外在的什麼。
2.忍辱差別
忍之差別者,謂他作損惱,皆不在念。自身生苦,安忍受之,于法決心堪忍也。
“忍之差別者,謂他作損惱,皆不在念。”忍辱的種類大體有叁種。首先是對他人帶來的傷害都不要在意。這並不是說,讓我們在心懷不滿時強行忍耐,那樣往往會使內心壓抑,積郁成疾。真正的耐辱,其實是忍無可忍,也就是不覺得有什麼需要忍耐。之所以需要忍,一方面是因爲我們把事情看得太實在了,一方面是因爲心量狹隘而産生的排斥。如果我們能從緣起來看世界,了解一切都是因緣假象,哪有什麼值得忍耐的呢?
“自身生苦,安忍受之,于法決心堪忍也。”其次是對身心産生的痛苦能夠泰然處之,對于和我們原有認識相抵觸的佛法真理能夠欣然接受,這就是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可見,佛法所說的忍辱重點不在于忍耐,而在于正確的接納——這種接納又是建立在智慧觀照的基礎上。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忍與不忍的得失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須知修忍之勝利,及不忍之過患也。初者,應思當來無多怨敵,親友不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身壞之後當生天中也。如《攝波羅密論》雲:“于有將舍利他意,最妙對治說爲忍,世間善樂諸圓滿,于嗔過中忍皆救。是具力者勝莊嚴,是斷難行最勝力,是息害心野火雨,今後諸損忍能除。以勝士夫忍甲铠,暴惡衆生語之箭,反成贊歎微妙花,亦成悅意名稱鬘。”又雲:“具德莊嚴飾相好,著色工巧亦忍是。”于此勝利,乃至未得猛利堅固決定,當修習之。
次,不忍之過患者。《入行論》雲:“千劫所積集,供養善逝等,所有諸善行,一嗔皆能壞。”此如馬鳴菩薩所說而建立也明矣。《文殊遊戲經》中,則說爲壞百劫積集之善也。
所對境者,一說須于菩薩,一說于普遍之境。前者與《入中論》中“何故以嗔諸菩薩,百劫所積施戒善以一刹那能催壞”所說同也。生嗔之所依者,雖菩薩若嗔猶壞善根,況非菩薩而嗔菩薩哉。其境爲菩薩隨知不知,見可嗔之原因隨實不實,皆如前說能壞善根,同《入中論》注中說也。
總之,壞善根者不必須嗔菩薩,如《集學論》引《說一切有部律》雲:“比丘于發爪窣堵坡,若淨信心以一切支分而作禮,乃至金剛地基,盡其所壓幾許地之微塵,當受用千倍爾許轉輪王位。”又雲:“彼善根者,若于同梵行所出生瘡疱,悉當壞盡。以是之故,若于株杌猶不起嗔,況于具識之身耶。”壞善根之義者,謂壞往昔諸善能速生之果,轉令果久遠,而先出生嗔之果,以後遇緣,各各之果仍當出生。蓋世間道,隨以何法,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子,以煩惱無有能斷之種子故也。此有類善巧者所說,然彼因相不爲決定。
異生以四力對治不善之清淨,雖非斷種,然其後遇緣,異熟亦不生故。又得加行道頂忍位時,雖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之不善種子,然縱遇緣,亦終不生邪見及惡趣故也。如雲…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