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P5

  ..續本文上一頁:“業向重處牽。”謂善不善業以何先熟,余業則暫無熟之分位。僅依此理,不能建立爲壞善不善,彼未說故。唯就異熟暫遠,不可以爲壞善根義。若不爾者,則一切具力不善業,皆應說爲壞善根也。是故,此中清辯阿阇黎如上所說。以四力而淨不善,及以邪見嗔恚而壞善根二者,如種子壞,雖遇緣亦不生芽,後雖遇緣,果亦無能生也,彼亦如前。如說雖修四力忏罪而能清淨,然生上道則遲緩,亦不相違。

   故有一類所許,謂雖壞出生布施、持戒、受用及身圓滿之果,然不能壞修習施舍及斷心之所作等流,後乃易生施戒之善根。又有一類則謂:雖壞出生內戒等之所作等流,同類相續,而不壞出生身受用等圓滿。複有一類則如前所說,若不嗔記莂菩薩,則以一劫能行圓滿所證之道。倘生一嗔恚之意樂,雖不舍彼身心中已有之道,然以一劫行道則遲緩。

   總之,如淨不善,無須令彼一切皆淨。其壞善根,亦不須令彼一切皆壞,想當如是耳。雖然,此最切要,須唯佛之教及依彼之正理而觀察也。當善閱經教以觀察之,如是感極猛利不悅意之異熟,及滅于他世出生極悅意之異熟果者,是非現見之過患也。現法中過患者,意無領受寂靜調柔,壞先所有歡喜安樂,後不複得,不能安眠,心不正住。若嗔增盛者,雖昔以恩而爲將護,亦皆忘恩而與殺害,雖系親友,亦爲斷絕,縱以施攝亦不住等。此《入行論》所說也。

   又《入行》雲:“無罪惡如嗔,無難能如忍,由是應殷勤,種種理修忍。”思惟勝利及過患,當從多門勵力修習堪忍。積集極苦異熟與摧壞善根二者之惡行,不定唯嗔。如誹謗因果之邪見及謗正法,于菩薩師長等前生起輕蔑我慢等。于《集學論》中,應當了知。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忍辱的修養,乃至圓滿忍辱的修行呢?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須知修忍之勝利,及不忍之過患也。”我們要培養忍辱的德行,首先還是要從觀念進行轉變,需要思惟忍辱的殊勝利益,和不能忍辱的負面作用。認識轉變了,修行才可能有持久的動力。

   “初者,應思當來無多怨敵,親友不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身壞之後當生天中也。”思惟忍辱的利益,就是要想到,如果我們能夠忍辱,必然不會四處樹敵,親友也不會彼此反目而遠離你。此外,還能擁有歡喜和快樂,臨命終時,不會因曾經的魯莽粗暴而後悔,而且會因修習忍辱得生人天,趣向善道。

   “如《攝波羅密論》雲:于有將舍利他意,最妙對治說爲忍,世間善樂諸圓滿,于嗔過中忍皆救。”學佛者大多會有這樣的經驗,雖想發心利他,但受到衆生傷害時,往往會感到不滿,感到失落,由此退失信心。《攝波羅密論》告訴我們:對于那些將要舍棄利他心的衆生,忍辱是最爲善巧的對治法門。而世間一切善業、快樂等圓滿果報,往往會被嗔心所破壞,如果具備忍的修養,就能挽回嗔心帶來的損害。

   “是具力者勝莊嚴,是斷難行最勝力,是息害心野火雨,今後諸損忍能除。”具力者,有權有勢者。斷難行,指息滅嗔心。如果那些有權勢者不是仗勢對他人進行報複,而能忍辱不報的話,就更能得到大衆尊敬。同時,忍辱還是斷除嗔心最有效的力量,是滅除害人之心的甘露,對于世間一切損惱,忍辱都能從根本上予以解除。如果以打報打,以罵報罵,世界就會危機四伏,動蕩不安。唯有忍辱才能息滅仇恨,消除對立,化幹戈爲玉帛。

   “以勝士夫忍甲铠,暴惡衆生語之箭,反成贊歎微妙花,亦成悅意名稱鬘。”因爲忍辱所具有的作用,所以它是菩薩行者的铠甲。如果那些粗暴衆生惡言相向,對我們報以毒箭般具有殺傷力的辱罵,但因爲有忍辱之铠的保護,即使聽到再惡毒的話,也覺得像是贊歎一樣,像是天女散布的妙花那樣,不會使我們受到任何傷害。也因爲忍辱,使我們美名遠播,爲人稱揚。

   “又雲:具德莊嚴飾相好,著色工巧亦忍是。”著色,指塗抹顔色,進行裝飾。論中進一步贊歎說:具足德行,才能感得色身的相好莊嚴,而忍辱正是成就相好的裝飾方法。

   “于此勝利,乃至未得猛利堅固決定,當修習之。”對于忍辱的利益,在沒有獲得堅定不移的信解之前,我們要不斷思惟,直到覺得自己必須這樣去做,也能自然而然地這樣去做。

   “次,不忍之過患者。”其次,是思惟不忍的過患。所謂不忍,就是順著習氣,順著嗔恨心的作用,那會帶來什麼結果呢?

   “《入行論》雲:千劫所積集,供養善逝等,所有諸善行,一嗔皆能壞。”《入菩薩行論》說:以千劫所積集的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以及修習的所有善根,只要一念嗔心生起,可以將這些功德善根全部摧毀。

   “此如馬鳴菩薩所說而建立也明矣。《文殊遊戲經》中,則說爲壞百劫積集之善也。”《入菩薩行論》的觀點和馬鳴菩薩所說是一致的。但在《文殊遊戲經》中,則說嗔心將摧毀百劫所積集的善業。不論千劫還是百劫,總之,嗔心的破壞力量非常強大,所以又稱怒火、嗔火。就像一個城市的建設,需要幾百幾千年的積累,但一場大火卻可將之徹底毀滅。

   “所對境者,一說須于菩薩,一說于普遍之境。”那麼,究竟對什麼境界生起嗔心才能構成如此巨大的破壞呢?關于這個所緣對象,經典也有不同說明。一種說法,是必須對菩薩起嗔,才會構成毀滅性的破壞。還有一種說法,是對任何衆生起嗔,都會導致這一結果。

   “前者與《入中論》中“何故以嗔諸菩薩,百劫所積施戒善以一刹那能催壞”所說同也。”其中第一個觀點,和《入中論》所說相同。也就是說,如果對菩薩生起嗔心,百劫所積集的布施、持戒等善行,刹那間就會被徹底摧毀。爲什麼呢?因爲功德也是建立在心念的基礎上,是以心作爲載體。既然心念可以成就無量功德,自然也能將之徹底摧毀。

   “生嗔之所依者,雖菩薩若嗔猶壞善根,況非菩薩而嗔菩薩哉。”所依,即身份。生起嗔心者的身份不同,果報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對菩薩來說,如果對另一個菩薩生起嗔心,也會摧毀善根。何況那些本身不是菩薩的人,如果對菩薩生起嗔心,果報就更爲嚴重了。

   “其境爲菩薩隨知不知,見可嗔之原因隨實不實,皆如前說能壞善根,同《入中論》注中說也。”對于發起嗔心這件事,不論我們所嗔恨的菩薩是否知道你在嗔恨他,也不論嗔恨的原因是否屬實,只要對菩薩生起嗔心,都將破壞我們的善根,這個觀點和《入中論》注解中所說的一樣。

   “總之,壞善根者不必須嗔菩薩。”總之,也不是說必須嗔恨菩薩才會破壞善根,事實上,不論所嗔對象是誰,都會構成破壞。

   “如《集學論》引《說一切有部律》雲:比丘于發爪窣堵坡,若淨信心以一切支分而作禮,乃至金剛地基,盡其所壓幾許地之微塵,當受用千倍爾許轉輪王位。”窣堵坡,奉安聖物或經文之塔。一切支分,五體投地。正如《集學論》引《說一切有部律》所說:如果比丘對供養佛陀頭發或指甲的聖塔,以清淨心五體投地而行禮拜,從禮拜處開始,下至金剛地基,身體壓到多少微塵,將來就可招感比這些微塵超過千倍的轉輪王位。

   “又雲:彼善根者,若于同梵行所出生瘡疱,悉當壞盡。以是之故,若于株杌猶不起嗔,況于具識之身耶。”但論中接著又說:雖然有這麼多善根,如果對一起修行的同道生起嗔心,所有善根將被徹底摧毀。正因爲嗔心具有如此可怕的破壞力,我們即便對枯樹雜木都不要心生嗔恨,何況對于具有意識的有情。因爲只要現起一念嗔恨,內在的嗔恨種子就會得到強化,就會對生命構成破壞。那麼,壞善根到底壞到什麼程度?

   “壞善根之義者,謂壞往昔諸善能速生之果,轉令果久遠,而先出生嗔之果,以後遇緣,各各之果仍當出生。”宗大師在解說壞善根的問題之前,先引了一種觀點。這個觀點是說,所謂的壞善根,是使過去生所修的、本來很快就會結果的善業,推遲招感果報的時間,而先招感嗔心的果報。以後遇到合適因緣,往昔所修善根仍將招感相應果報。這也就是說,壞善根只是時間問題,並沒有將善根徹底摧毀。

   “蓋世間道,隨以何法,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子,以煩惱無有能斷之種子故也。”這個說法的依據是什麼呢?他們認爲,以世間有漏的妄心,不論采取什麼方法,都無法斷除生命中已經形成的善或不善的種子。因爲在有漏的生命系統中,並不具備能斷的種子。必須是無漏慧的力量,才能斷除這些有漏種子。

   “此有類善巧者所說,然彼因相不爲決定。”對于這個觀點,宗大師雖然覺得有道理,但又不完全認同。有道理的部分在于,世間道確實沒有能力斷除種子。但宗大師接著又提出,那些已經被嗔心所壞的善根,將來是不能再感果的。

   “異生以四力對治不善之清淨,雖非斷種,然其後遇緣,異熟亦不生故。”異生,衆生。四力,能破力、對治現行力、遮止力、依止力。就像有情以四力對治不善業而得清淨,雖然沒有斷除不善業的種子,但這些經過忏悔對治的種子,即使將來遇到相應的緣,也將不再感果。如果這些種子還能感果的話,忏悔的作用又是什麼呢?就像谷子本來可以發芽,但被煮過之後,雖然種子還在,但已沒有發芽感果的能力了。

   “又得加行道頂忍位時,雖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之不善種子,然縱遇緣,亦終不生邪見及惡趣故也。”頂忍位,加行道中的頂位和忍位,頂位名不壞善涅槃,任何外緣不生邪見,但邪見種子未斷;忍位名不墮惡趣涅槃,任何外緣不墮惡趣,但惡趣種子未斷。又如菩薩在加行道的修行中,尤其在頂位、忍位時,雖然未能斷除往昔曾經種下的、招致邪見和惡趣果報的不善種子,但即使遇到相應的緣,也不會産生邪見或惡趣的結果。

   “如雲:“業向重處牽。”謂善不善業以何先熟,余業則暫無熟之分位。僅依此理,不能建立爲壞善不善,彼未說故。”正如經論所說的那樣:在衆多業力中,決定生命去向的,是其中力量最大的業。這是說明,在善或…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