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P4

  ..续本文上一页戒律之财的话,生命品质将胜于其他人。

   “又前论云:虽不自赞不致力,聚所受用之承事,无须狠戾世皆敬,无功不行得自在。”前面所引的《摄波罗密论》还说到:虽然没有自我赞叹,也没有致力于生产劳动,但因为持戒的德行,自然会感得物质供养和世人恭敬。这种恭敬是他人发自内心的,不需要作威作福来强求。因为持戒而少欲知足,所以过得自在洒脱,无牵无挂。

   “生无论谈之种姓,不作饶益兰若者,虽先不识诸士夫,礼彼具戒之士夫。”虽然持戒者没有什么世人仰慕的出身、权力和地位,也没做什么具体的利益世间之事,只是在山林寂静处修行。对于这样的戒行清净者,即使之前并不相识的人,因为持戒所具有的德行和摄受力,也会令他们受到感化,自然而然地恭敬礼拜。

   “足下所履吉祥尘,以胜顶受天人礼,稽首获得皆持去。”因为持戒的功德,即使持戒者踏过的尘土,也令人感到殊胜吉祥,并受到天人礼敬。他们顶礼之后,甚至还将这些尘土收藏起来,因为这些也是策励我们如法持戒的象征。

   “当如说而思之。”我们要根据以上所说偈颂反复思惟,对持戒功德和不持戒的过患有深入了解。

   “如是戒虽有三,而正以律仪戒。于别解脱之制罪,或与彼共同处以作行止,此在菩萨亦为首要。”菩萨戒虽然包含有三聚净戒,但其中又以律仪戒为根本。只有具备律仪戒之后,才谈得上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对于别解脱戒所制定的规范,以及菩萨律仪中的断除十种不善,是作为菩萨必须遵守的。所以,受菩萨戒之前通常要得少分法,如受过五戒或沙弥戒等,才有资格进一步领受菩萨戒。

   “若护于彼,余亦成护。若不护彼,余亦不护。若坏菩萨律仪戒,是坏一切律仪。此《摄抉择分》中说也。”如果防护了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才能得到防护。反之,如果不能守护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也是不能守护的。如果毁坏了菩萨律仪戒,也就毁坏了菩萨的其他一切律仪。这是《瑜伽师地论

  摄抉择分》所说的。因为我们只有不伤害众生,才谈得上去帮助他们。如果连杀盗淫妄都不能断除,却说什么“我要修善法,我要饶益有情”,岂不是一句空话?

   “是故若作是想,谓别解脱律仪是声闻戒,弃彼之行止诸制,而菩萨之学处须于余学者,是未知菩萨戒学之关要也。”如果有人认为,别解脱戒是属于声闻乘的戒律,而我们现在要学的是菩萨行,就可以舍弃声闻戒的那些规范。至于菩萨戒,只需要学习其中有别于声闻戒的部分,这种人是不了解菩萨戒的要领所在。

   “律仪戒者,为后二戒之根本依处,以多次说故。”在菩萨道修行的三聚净戒中,律仪戒是其后两种(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的根本所依,这是经论中反复加以说明的。

   “律仪戒之主要,亦是断诸性罪。”律仪戒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在于断除性罪。所谓性罪,指那些本质上就是犯罪的行为,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非但违背戒律,也有违世间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摄诸性罪重大过患之关要者,是断十不善故。于彼虽仅等起心,亦防护不令生起,当数数修之。”避免性罪重大过患的关键,就是断除十不善行。对于这些不善行为,哪怕仅仅是起心动念,我们都要努力防护,以正念加以觉察,不使这个念头继续生起。对于这一点,要反复不断地修习。

   “《摄波罗密论》云:善趣解脱安乐道,十善业道不应坏,住此思惟利众生,当有意乐胜果生。诸身口意当正护,总谓是戒佛所说,是摄无余戒根本,故于此等当净修。”接着,引《摄波罗密论》说明十善业对修行的意义。如果我们希望投生善道乃至获得解脱安乐,就不应该违犯十善业道。倘能安住于十善业,再来思惟如何利益众生,就能获得殊胜的意乐,由此导向殊胜的结果。对心行的防护,主要在于身口意三个渠道。总之,十善是佛陀所说的,总摄一切戒的根本,不论修习人天善法还是解脱道、菩萨道,都要从这里开始起修。

   “总之以彼为本,于自所受戒学,数数修学防护之心等,即戒之修持也。”总的来说,就是以律仪戒为本,然后根据自己所受的戒条,时时培养防护之心,这就是戒的修行。

   “具足六波罗密而作者,自住于戒,亦安立他于彼者是施,余者如上。”若能具足六度持戒,比如自己安住于戒或劝告别人持戒,也属于布施的内容。其他则和布施度所说的原理一样,持戒需要忍辱,否则可能遇到一点违缘就因无法忍耐而犯戒;持戒需要精进,否则就会习惯性地放逸,甚至想方设法地为自己寻找逃避持戒的理由;持戒还需要有定力,仅仅靠意志来克服串习、严持净戒,是很辛苦的,唯有具足定力之后,持戒才能任运自如;持戒更要有般若智慧,一方面需要懂得开遮持犯,另一方面,则需要以智慧观照一切如幻,不再于此现起贪嗔,这样才是圆满的持戒。

  三、忍辱学处

   说到忍辱,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行。通常所说的忍,主要是指受到别人伤害时能够忍辱。而菩萨道修行中的忍辱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忍耐冤家的伤害,为耐冤害忍;二是忍耐艰苦的生活环境,为安受苦忍;三是忍耐佛法对自己固有观念的颠覆,为谛察法忍。

  1.忍辱自性

   耐他损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心正直住,于法善思胜解。彼相违品,谓嗔恚、怯弱、不解、不乐也。此中忍度圆满者,但是灭自忿等,心串习圆满,非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也。

  首先还是说明忍辱的自性,也就是它的心理特征。

   “耐他损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心正直住,于法善思胜解。”作为菩萨行者,不仅要能忍耐他人的损害,还要忍耐自己身心产生的痛苦,并能不带偏见地思惟佛法,正确理解其中深意,而不在意是否和原有观念相冲突。

   “彼相违品,谓嗔恚、怯弱、不解、不乐也。”能够障碍忍辱的心理,主要有嗔恨、怯弱、不解和不乐等。嗔恨,是对不悦意的境界心生抵触乃至报复。怯弱,则是不能吃苦耐劳。不解和不乐,是对真理不能如实理解,所以不乐意接受。

   “此中忍度圆满者,但是灭自忿等,心串习圆满,非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也。”忍辱的圆满,是要对治自身的嗔恚、怯弱、不解、不乐。若能彻底灭除自身的嗔恨和愤怒,使无嗔成为内心主导力量,忍辱的修行便成就了。并不是说,要使一切有情都远离愤怒,忍辱才能修习圆满。即使佛陀在世时,也照样有人会对佛陀出言不逊。可见,忍辱的圆满是在于自身心行的圆满。

   关于此,《入菩萨行论》有个生动的比喻。如果大地充满荆棘,怎么才能避免被刺伤呢?是把大地整个覆盖起来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是徒劳无功的。其实办法很简单,自己穿上一双结实的鞋就解决了。修行也是同样,不是说你把世界的问题都解决了才能成就。事实上,只要把自身问题解决了,你的世界自然就圆满了。所以,修行就是对心的调整,对念头的转变,而不是要成就外在的什么。

  2.忍辱差别

   忍之差别者,谓他作损恼,皆不在念。自身生苦,安忍受之,于法决心堪忍也。

  “忍之差别者,谓他作损恼,皆不在念。”忍辱的种类大体有三种。首先是对他人带来的伤害都不要在意。这并不是说,让我们在心怀不满时强行忍耐,那样往往会使内心压抑,积郁成疾。真正的耐辱,其实是忍无可忍,也就是不觉得有什么需要忍耐。之所以需要忍,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把事情看得太实在了,一方面是因为心量狭隘而产生的排斥。如果我们能从缘起来看世界,了解一切都是因缘假象,哪有什么值得忍耐的呢?

   “自身生苦,安忍受之,于法决心堪忍也。”其次是对身心产生的痛苦能够泰然处之,对于和我们原有认识相抵触的佛法真理能够欣然接受,这就是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可见,佛法所说的忍辱重点不在于忍耐,而在于正确的接纳——这种接纳又是建立在智慧观照的基础上。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忍与不忍的得失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须知修忍之胜利,及不忍之过患也。初者,应思当来无多怨敌,亲友不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身坏之后当生天中也。如《摄波罗密论》云:“于有将舍利他意,最妙对治说为忍,世间善乐诸圆满,于嗔过中忍皆救。是具力者胜庄严,是断难行最胜力,是息害心野火雨,今后诸损忍能除。以胜士夫忍甲铠,暴恶众生语之箭,反成赞叹微妙花,亦成悦意名称鬘。”又云:“具德庄严饰相好,着色工巧亦忍是。”于此胜利,乃至未得猛利坚固决定,当修习之。

   次,不忍之过患者。《入行论》云:“千劫所积集,供养善逝等,所有诸善行,一嗔皆能坏。”此如马鸣菩萨所说而建立也明矣。《文殊游戏经》中,则说为坏百劫积集之善也。

   所对境者,一说须于菩萨,一说于普遍之境。前者与《入中论》中“何故以嗔诸菩萨,百劫所积施戒善以一刹那能催坏”所说同也。生嗔之所依者,虽菩萨若嗔犹坏善根,况非菩萨而嗔菩萨哉。其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嗔之原因随实不实,皆如前说能坏善根,同《入中论》注中说也。

   总之,坏善根者不必须嗔菩萨,如《集学论》引《说一切有部律》云:“比丘于发爪窣堵坡,若净信心以一切支分而作礼,乃至金刚地基,尽其所压几许地之微尘,当受用千倍尔许转轮王位。”又云:“彼善根者,若于同梵行所出生疮疱,悉当坏尽。以是之故,若于株杌犹不起嗔,况于具识之身耶。”坏善根之义者,谓坏往昔诸善能速生之果,转令果久远,而先出生嗔之果,以后遇缘,各各之果仍当出生。盖世间道,随以何法,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子,以烦恼无有能断之种子故也。此有类善巧者所说,然彼因相不为决定。

   异生以四力对治不善之清净,虽非断种,然其后遇缘,异熟亦不生故。又得加行道顶忍位时,虽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之不善种子,然纵遇缘,亦终不生邪见及恶趣故也。如云…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