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P3

  ..续本文上一页具菩萨戒律仪者,则或在家或出家品之正别解脱律仪,及与彼身心共同所断律仪者,是律仪戒。”菩萨身心中的律仪戒,即七众别解脱戒。应该怎么理解呢?如果对具足别解脱律仪,然后再受菩萨律仪的这部分人来说,他们所受的不论是在家或出家的别解脱戒,以及他们身心中共同的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若是不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具菩萨律仪戒者,则远离共别解脱之性罪,及远离随类制罪之远离律仪者,是律仪戒也。”如果没资格受别解脱戒(如天、龙、非人等),却有资格受菩萨戒的那些有情,对他们来说,应该选择等同别解脱所断的自性罪及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菩萨身心之别解脱律仪者,虽是菩萨身心之戒律仪,然非菩萨之正律仪,其余者,有与菩萨律仪所依相顺也。”菩萨身心所受的别解脱律仪,虽然也是菩萨具足的律仪,但并非菩萨的正律仪,菩萨的正律仪是三聚净戒。而三聚净戒与声闻的别解脱律仪有所不同。比如菩萨的律仪戒不仅制身语,同时也制心;而声闻别解脱戒则制身语。另外,声闻别解脱戒是尽形寿的,而菩萨戒是尽未来际的。因此,声闻的别解脱戒只能说有一部分和菩萨律仪相通而已。

   “二、摄善法戒者,缘于六度等善,于自身心,未生令生,已生令无衰退,辗转向上增长也。”二是摄善法戒,即成就善法的戒律,侧重修习善法。其主要内容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在我们的身心中,如果尚未生起这些善的心行,应当令之生起;如果已经生起,应当令其不退。进而,通过止观实践,使之不断增长,直至圆满。

   关于摄善法戒的内容,在《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有着纲领性的说明。论曰:“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此复云何?谓诸菩萨依戒住戒,于闻、于思、于修止观、于乐独处精勤修学。如是时时于诸尊长精勤修习合掌、起迎、问讯、礼拜、恭敬之业,即于尊长勤修敬事。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给。于诸妙说,施以善哉。于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业,以胜意乐起净信心,发言随喜。于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时时发起种种正愿,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于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于身语意住不放逸,于诸学处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护根门。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觉悟。亲近善士,依止善友。于自愆犯,审谛了知,深见过失。既审了知,深见过已。其未犯者,专意护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萨同法者所,至心发露如法悔除。如是等类,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戒,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三、饶益有情戒者,从戒门中,于有情今后无罪之义利,如理而为之。”第三是饶益有情戒。这是从律仪的层面说明,菩萨对众生的帮助,是令对方获得健康、如法而没有负面作用的利益。换言之,是依戒律规范,如理如法地帮助众生。

   关于菩萨饶益有情戒的内容,《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归纳了十一点要领:“菩萨饶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一、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二、又诸菩萨,依世、出世种种义利,能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彼彼义利。三、又诸菩萨于先有恩诸有情所,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四、又诸菩萨于堕种种狮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五、又诸菩萨于诸丧失财宝亲属诸有情类,善为开解,令离愁忧。六、又诸菩萨于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有情类,施与一切资生众具。七、又诸菩萨随顺道理,正与依止,如法御众。八、又诸菩萨随顺世间事务言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以要言之,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于所余事心皆随转。九、又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进学。十、又诸菩萨于有过者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调伏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十一、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稀有心,勤修正行。

  3.身心生起之法

   于身心生起之法。戒清净者,由于行止如制守持而得自在,彼亦随顺猛利欲乐守护而坚固。于彼生起,须久修不守护之过患及守护之胜利,于前中士时已说。

   复次,《摄波罗密论》云:“坏戒尚不能自利,利他有力如何成,是故利他善勤者,于兹缓漫不应理。”又云:“彼戒是得殊胜道,与诸悲性平等修,最胜净智之自性,名为离过胜庄严。悦意香薰遍三界,出家不违之涂香,虽形仪同若具戒,彼于人中成殊胜。”谓依于此,则身心由上趣上,与诸禀性有悲之大萨埵同等所学,得断一切恶行种子之净智。

   世间装饰之具,施于甚幼及甚老者则不端严,反招讥笑。戒饰具者,老少中年,任谁具足,一切皆生欢喜,是为胜妙庄严之具也。余妙香者,但趣顺方,不趣逆方,是一方分。戒称之香者,则趣一切方所。诸除热恼之旃檀涂泥,于出家用之则相违,然救烦恼热之涂香者,于出家不违而且顺也。仅具出家相,虽形仪同,然若具戒财者,则较余为最胜也。

   又前论云:“虽不自赞不致力,聚所受用之承事,无须狠戾世皆敬,无功不行得自在。生无论谈之种姓,不作饶益兰若者,虽先不识诸士夫,礼彼具戒之士夫。足下所履吉祥尘,以胜顶受天人礼,稽首获得皆持去。”当如说而思之。

   如是戒虽有三,而正以律仪戒,于别解脱之制罪,或与彼共同处以作行止,此在菩萨亦为首要。若护于彼,余亦成护。若不护彼,余亦不护。若坏菩萨律仪戒,是坏一切律仪。此《摄抉择分》中说也。

   是故若作是想,谓别解脱律仪是声闻戒,弃彼之行止诸制,而菩萨之学处须于余学者,是未知菩萨戒学之关要也。律仪戒者,为后二戒之根本依处,以多次说故。律仪戒之主要,亦是断诸性罪。摄诸性罪重大过患之关要者,是断十不善故。于彼虽仅等起心,亦防护不令生起,当数数修之。

   《摄波罗密论》云:“善趣解脱安乐道,十善业道不应坏,住此思惟利众生,当有意乐胜果生。诸身口意当正护,总谓是戒佛所说,是摄无余戒根本,故于此等当净修。”总之以彼为本,于自所受戒学,数数修学防护之心等,即戒之修持也。具足六波罗密而作者,自住于戒,亦安立他于彼者是施。余者如上。

  “于身心生起之法。”这一段,讲述怎样在心相续中生起持戒之心并使之圆满——这就需要认识到三聚净戒的重要。

   “戒清净者,由于行止如制守持而得自在,彼亦随顺猛利欲乐守护而坚固。”所谓持戒清净,就是一切言行都遵守戒律规范,此应作即作,此不应作即不作。因为言行如法,就能远离不善的所缘,使身心安祥自在。这就需要对持戒生起猛利意乐,有了这种守护的意乐,才能使持戒之心坚固不退。

   “于彼生起,须久修不守护之过患及守护之胜利,于前中士时已说。”这种意乐的生起,必须反复修习不持戒律的过患和受持戒律的殊胜。相关内容,中士道讲述戒定慧的修行时已有详细说明。

   “复次,《摄波罗密论》云:坏戒尚不能自利,利他有力如何成,是故利他善勤者,于兹缓漫不应理。”此外,《摄波罗密论》也说:如果我们毁坏戒律,尚且不能对自己有所利益,怎么会有能力利益大众呢?所以,那些精进于利他的菩萨行者,更不应该对戒律松驰放逸。

   “又云:彼戒是得殊胜道,与诸悲性平等修,最胜净智之自性,名为离过胜庄严。悦意香薰遍三界,出家不违之涂香,虽形仪同若具戒,彼于人中成殊胜。”进而又引一个偈颂说明戒律的殊胜:戒能帮助我们成就殊胜道果,持戒使我们与具足大悲品质的菩萨们共同修学,持戒能成就最胜的智慧。因此,戒律又称为远离过失的最胜庄严。它所庄严的,正是我们的人格,我们的生命品质。因为持戒而感得的戒香,能够香遍三界。我们知道,戒律禁止出家人以香涂身,但这种戒香和律仪是不相违背的。虽然同样都是显现出家人的形象,但若能具足戒律的话,才是特别高尚而为人尊重的。

   “谓依于此,则身心由上趣上,与诸禀性有悲之大萨埵同等所学,得断一切恶行种子之净智。”以上这些偈颂告诉我们:依戒行事会使我们的身心不断得到改善,不断向上进步,直到成佛。此外,持戒还意味着我们和那些具足悲心的大菩萨们修学同一法门,由此成就断除一切恶行的智慧。

   “世间装饰之具,施于甚幼及甚老者则不端严,反招讥笑。戒饰具者,老少中年,任谁具足,一切皆生欢喜,是为胜妙庄严之具也。”世间的装饰品只能适应某个年龄段,比如适合年轻人的饰品,如果让儿童或老人佩戴,就显得不庄严了,反而招人讥笑。但由持戒所形成的威仪,无论老少,只要具足这样的庄严,都会令人欢喜,令人景仰。所以说,戒律是世间最为殊胜美妙的装饰品。

   “余妙香者,但趣顺方,不趣逆方,是一方分。戒称之香者,则趣一切方所。”世间再好的香,它所散发的香气只能随着顺风的方向飘散,不能随着逆风的方向飘去,而且只能飘往一个方向。但由持戒感得的戒香,则会遍布三界,遍布十方,不受任何阻隔。

   “诸除热恼之旃檀涂泥,于出家用之则相违,然救烦恼热之涂香者,于出家不违而且顺也。”那些用来涂抹身体以驱除热毒的檀香涂泥,如果出家人用了是违背戒律的。但能够解除身心热恼的戒香,非但和出家戒律不相违背,正相反,它是与出家身份相应的,能够令人更为庄严。

   “仅具出家相,虽形仪同,然若具戒财者,则较余为最胜也。”仅仅具有出家人剃发染衣的形象,从外表来看虽然是相同的,但如果在形象之外还具备…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