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向重处牵。”谓善不善业以何先熟,余业则暂无熟之分位。仅依此理,不能建立为坏善不善,彼未说故。唯就异熟暂远,不可以为坏善根义。若不尔者,则一切具力不善业,皆应说为坏善根也。是故,此中清辩阿阇黎如上所说。以四力而净不善,及以邪见嗔恚而坏善根二者,如种子坏,虽遇缘亦不生芽,后虽遇缘,果亦无能生也,彼亦如前。如说虽修四力忏罪而能清净,然生上道则迟缓,亦不相违。
故有一类所许,谓虽坏出生布施、持戒、受用及身圆满之果,然不能坏修习施舍及断心之所作等流,后乃易生施戒之善根。又有一类则谓:虽坏出生内戒等之所作等流,同类相续,而不坏出生身受用等圆满。复有一类则如前所说,若不嗔记莂菩萨,则以一劫能行圆满所证之道。倘生一嗔恚之意乐,虽不舍彼身心中已有之道,然以一劫行道则迟缓。
总之,如净不善,无须令彼一切皆净。其坏善根,亦不须令彼一切皆坏,想当如是耳。虽然,此最切要,须唯佛之教及依彼之正理而观察也。当善阅经教以观察之,如是感极猛利不悦意之异熟,及灭于他世出生极悦意之异熟果者,是非现见之过患也。现法中过患者,意无领受寂静调柔,坏先所有欢喜安乐,后不复得,不能安眠,心不正住。若嗔增盛者,虽昔以恩而为将护,亦皆忘恩而与杀害,虽系亲友,亦为断绝,纵以施摄亦不住等。此《入行论》所说也。
又《入行》云:“无罪恶如嗔,无难能如忍,由是应殷勤,种种理修忍。”思惟胜利及过患,当从多门励力修习堪忍。积集极苦异熟与摧坏善根二者之恶行,不定唯嗔。如诽谤因果之邪见及谤正法,于菩萨师长等前生起轻蔑我慢等。于《集学论》中,应当了知。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忍辱的修养,乃至圆满忍辱的修行呢?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须知修忍之胜利,及不忍之过患也。”我们要培养忍辱的德行,首先还是要从观念进行转变,需要思惟忍辱的殊胜利益,和不能忍辱的负面作用。认识转变了,修行才可能有持久的动力。
“初者,应思当来无多怨敌,亲友不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身坏之后当生天中也。”思惟忍辱的利益,就是要想到,如果我们能够忍辱,必然不会四处树敌,亲友也不会彼此反目而远离你。此外,还能拥有欢喜和快乐,临命终时,不会因曾经的鲁莽粗暴而后悔,而且会因修习忍辱得生人天,趣向善道。
“如《摄波罗密论》云:于有将舍利他意,最妙对治说为忍,世间善乐诸圆满,于嗔过中忍皆救。”学佛者大多会有这样的经验,虽想发心利他,但受到众生伤害时,往往会感到不满,感到失落,由此退失信心。《摄波罗密论》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将要舍弃利他心的众生,忍辱是最为善巧的对治法门。而世间一切善业、快乐等圆满果报,往往会被嗔心所破坏,如果具备忍的修养,就能挽回嗔心带来的损害。
“是具力者胜庄严,是断难行最胜力,是息害心野火雨,今后诸损忍能除。”具力者,有权有势者。断难行,指息灭嗔心。如果那些有权势者不是仗势对他人进行报复,而能忍辱不报的话,就更能得到大众尊敬。同时,忍辱还是断除嗔心最有效的力量,是灭除害人之心的甘露,对于世间一切损恼,忍辱都能从根本上予以解除。如果以打报打,以骂报骂,世界就会危机四伏,动荡不安。唯有忍辱才能息灭仇恨,消除对立,化干戈为玉帛。
“以胜士夫忍甲铠,暴恶众生语之箭,反成赞叹微妙花,亦成悦意名称鬘。”因为忍辱所具有的作用,所以它是菩萨行者的铠甲。如果那些粗暴众生恶言相向,对我们报以毒箭般具有杀伤力的辱骂,但因为有忍辱之铠的保护,即使听到再恶毒的话,也觉得像是赞叹一样,像是天女散布的妙花那样,不会使我们受到任何伤害。也因为忍辱,使我们美名远播,为人称扬。
“又云:具德庄严饰相好,着色工巧亦忍是。”着色,指涂抹颜色,进行装饰。论中进一步赞叹说:具足德行,才能感得色身的相好庄严,而忍辱正是成就相好的装饰方法。
“于此胜利,乃至未得猛利坚固决定,当修习之。”对于忍辱的利益,在没有获得坚定不移的信解之前,我们要不断思惟,直到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去做,也能自然而然地这样去做。
“次,不忍之过患者。”其次,是思惟不忍的过患。所谓不忍,就是顺着习气,顺着嗔恨心的作用,那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入行论》云:千劫所积集,供养善逝等,所有诸善行,一嗔皆能坏。”《入菩萨行论》说:以千劫所积集的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以及修习的所有善根,只要一念嗔心生起,可以将这些功德善根全部摧毁。
“此如马鸣菩萨所说而建立也明矣。《文殊游戏经》中,则说为坏百劫积集之善也。”《入菩萨行论》的观点和马鸣菩萨所说是一致的。但在《文殊游戏经》中,则说嗔心将摧毁百劫所积集的善业。不论千劫还是百劫,总之,嗔心的破坏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又称怒火、嗔火。就像一个城市的建设,需要几百几千年的积累,但一场大火却可将之彻底毁灭。
“所对境者,一说须于菩萨,一说于普遍之境。”那么,究竟对什么境界生起嗔心才能构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呢?关于这个所缘对象,经典也有不同说明。一种说法,是必须对菩萨起嗔,才会构成毁灭性的破坏。还有一种说法,是对任何众生起嗔,都会导致这一结果。
“前者与《入中论》中“何故以嗔诸菩萨,百劫所积施戒善以一刹那能催坏”所说同也。”其中第一个观点,和《入中论》所说相同。也就是说,如果对菩萨生起嗔心,百劫所积集的布施、持戒等善行,刹那间就会被彻底摧毁。为什么呢?因为功德也是建立在心念的基础上,是以心作为载体。既然心念可以成就无量功德,自然也能将之彻底摧毁。
“生嗔之所依者,虽菩萨若嗔犹坏善根,况非菩萨而嗔菩萨哉。”所依,即身份。生起嗔心者的身份不同,果报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对菩萨来说,如果对另一个菩萨生起嗔心,也会摧毁善根。何况那些本身不是菩萨的人,如果对菩萨生起嗔心,果报就更为严重了。
“其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嗔之原因随实不实,皆如前说能坏善根,同《入中论》注中说也。”对于发起嗔心这件事,不论我们所嗔恨的菩萨是否知道你在嗔恨他,也不论嗔恨的原因是否属实,只要对菩萨生起嗔心,都将破坏我们的善根,这个观点和《入中论》注解中所说的一样。
“总之,坏善根者不必须嗔菩萨。”总之,也不是说必须嗔恨菩萨才会破坏善根,事实上,不论所嗔对象是谁,都会构成破坏。
“如《集学论》引《说一切有部律》云:比丘于发爪窣堵坡,若净信心以一切支分而作礼,乃至金刚地基,尽其所压几许地之微尘,当受用千倍尔许转轮王位。”窣堵坡,奉安圣物或经文之塔。一切支分,五体投地。正如《集学论》引《说一切有部律》所说:如果比丘对供养佛陀头发或指甲的圣塔,以清净心五体投地而行礼拜,从礼拜处开始,下至金刚地基,身体压到多少微尘,将来就可招感比这些微尘超过千倍的转轮王位。
“又云:彼善根者,若于同梵行所出生疮疱,悉当坏尽。以是之故,若于株杌犹不起嗔,况于具识之身耶。”但论中接着又说:虽然有这么多善根,如果对一起修行的同道生起嗔心,所有善根将被彻底摧毁。正因为嗔心具有如此可怕的破坏力,我们即便对枯树杂木都不要心生嗔恨,何况对于具有意识的有情。因为只要现起一念嗔恨,内在的嗔恨种子就会得到强化,就会对生命构成破坏。那么,坏善根到底坏到什么程度?
“坏善根之义者,谓坏往昔诸善能速生之果,转令果久远,而先出生嗔之果,以后遇缘,各各之果仍当出生。”宗大师在解说坏善根的问题之前,先引了一种观点。这个观点是说,所谓的坏善根,是使过去生所修的、本来很快就会结果的善业,推迟招感果报的时间,而先招感嗔心的果报。以后遇到合适因缘,往昔所修善根仍将招感相应果报。这也就是说,坏善根只是时间问题,并没有将善根彻底摧毁。
“盖世间道,随以何法,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子,以烦恼无有能断之种子故也。”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以世间有漏的妄心,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无法断除生命中已经形成的善或不善的种子。因为在有漏的生命系统中,并不具备能断的种子。必须是无漏慧的力量,才能断除这些有漏种子。
“此有类善巧者所说,然彼因相不为决定。”对于这个观点,宗大师虽然觉得有道理,但又不完全认同。有道理的部分在于,世间道确实没有能力断除种子。但宗大师接着又提出,那些已经被嗔心所坏的善根,将来是不能再感果的。
“异生以四力对治不善之清净,虽非断种,然其后遇缘,异熟亦不生故。”异生,众生。四力,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依止力。就像有情以四力对治不善业而得清净,虽然没有断除不善业的种子,但这些经过忏悔对治的种子,即使将来遇到相应的缘,也将不再感果。如果这些种子还能感果的话,忏悔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就像谷子本来可以发芽,但被煮过之后,虽然种子还在,但已没有发芽感果的能力了。
“又得加行道顶忍位时,虽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之不善种子,然纵遇缘,亦终不生邪见及恶趣故也。”顶忍位,加行道中的顶位和忍位,顶位名不坏善涅槃,任何外缘不生邪见,但邪见种子未断;忍位名不堕恶趣涅槃,任何外缘不堕恶趣,但恶趣种子未断。又如菩萨在加行道的修行中,尤其在顶位、忍位时,虽然未能断除往昔曾经种下的、招致邪见和恶趣果报的不善种子,但即使遇到相应的缘,也不会产生邪见或恶趣的结果。
“如云:“业向重处牵。”谓善不善业以何先熟,余业则暂无熟之分位。仅依此理,不能建立为坏善不善,彼未说故。”正如经论所说的那样:在众多业力中,决定生命去向的,是其中力量最大的业。这是说明,在善或…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