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

   六度的内容,是佛弟子并不陌生的,但多数只是一些知识性的了解。而《道次第》的殊胜在于,不仅讲述了六度的相关知识,更指导我们如何将每个法门落实于心行,并对六度的每一法提出了检测标准。比如布施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算圆满,持戒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成就,等等。这也是本论的特色所在。

   关于六度的内容,本论主要从自性、差别和生起之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自性,即这一法门的心行特征;其次是差别,即这一法门可分为哪几种;第三是生起之法,即如何修习六度并使这一心行生起乃至圆满。

  一、布施学处

   1.布施自性

   舍之善思,及彼发起之身语业,是彼身语于施趣入时之思也。彼中圆满布施波罗密者,非待以所施物惠舍于他,令诸众尽离贫苦,谓但自坏悭执,并将施果舍他之心修习圆满,则成就施度也。

  施的自性,主要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布施究竟是一种什么心行;其二,究竟怎么做,施心才算圆满。

   “舍之善思,及彼发起之身语业,是彼身语于施趣入时之思也。”布施是什么呢?布施是一种善的心理,是修布施时发起施舍的思心所;布施也是一种行为,是修布施时所产生的身语的行为。因此,布施的关键因素不是财物,而是布施时的舍心。

   “彼中圆满布施波罗密者,非待以所施物惠舍于他,令诸众尽离贫苦。”波罗密,为到彼岸之义,即布施的圆满。什么才是圆满的布施?并不是说把全部财物施舍给他人,令所有众生远离贫困之苦。如果那样的话,修行就没有尽头了,因为众生无量无边,世间没有谁会有能力令所有众生远离贫困。

   “谓但自坏悭执,并将施果舍他之心修习圆满,则成就施度也。”圆满布施的标准在于,我们能够破除自身的悭贪和执著,并将布施之心修习圆满,没什么不愿布施给他人,也没有一个众生是我们不愿布施的。如果具备这样的施心,布施也就圆满了。

  2.布施差别

   财施,为在家菩萨所作,出家菩萨应行法施,不行财施,是《菩萨别解脱经》中所说也。此中密意,谓于闻等当成障难,此《集学论》中所说也。

   然此是遮出家求财而舍施,若于自善所作无所防损,以昔福力多所获得,则亦须行财舍也。夏惹瓦云:“我不为汝说舍之胜利,但说执持之过患。”是于出家之碌碌营求,积集财贷,于戒多生疮疱而行施舍,为不悦之言耳。

   施自性之差别有三:一、法施者,宣示无倒正法及工巧等,世间无罪之事业边际,如理教示,并使受持学处也。二、无畏施者,于王贼等人之怖畏,及狮虎等非人并诸水火大种之怖畏,悉救护之。三、财施者,舍财于他也。

  布施的差别,主要从行者的不同身份和布施种类进行说明。

   “财施,为在家菩萨所作,出家菩萨应行法施,不行财施,是《菩萨别解脱经》中所说也。”财物的布施,主要是在家菩萨道行者所修习的,出家菩萨应该重点修习法布施,而不是财施。这是《菩萨别解脱经》中所说的。这是从不同身份,说明布施应各有侧重。

   “此中密意,谓于闻等当成障难,此《集学论》中所说也。”为什么说在家众侧重财施而出家众侧重法施呢?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主要担心出家众如果广行财施,就要想方设法地赚钱,会影响到闻思和修行。这是《大乘集菩萨学论》所说的。

   “然此是遮出家求财而舍施,若于自善所作无所防损,以昔福力多所获得,则亦须行财舍也。”所以,这主要是防止出家人为行布施而求财,如果这么做对修行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只是因为往昔福德所致,那么也应该在法布施的同时广行财施。换言之,我们不要把这个问题绝对化,觉得出家众只能行法施而在家众只能行财施。因为法施的关键是有正法,而不是唯身份论,如维摩诘居士即是一例。

   “夏惹瓦云:我不为汝说舍之胜利,但说执持之过患。”大德夏惹瓦说:我不对你们说布施的好处,但必须对你们说执著财富的过患。

   “是于出家之碌碌营求,积集财贷,于戒多生疮疱而行施舍,为不悦之言耳。”有的出家人多方经营,积集财物,多方毁坏戒律而行布施,这是诸佛菩萨所不喜欢听到的。所以从原则上说,出家人的正业是修行和弘法,至于财施,只需根据自身条件随缘而行。

   “施自性之差别有三:一、法施者,宣示无倒正法及工巧等,世间无罪之事业边际,如理教示,并使受持学处也。”布施的种类有三。第一是法布施,为众生开示如实而没有颠倒的佛法正见和工巧明等,以及世间各种健康而有益身心的知识技能,都能如理地为对方传授,并引导他们走入佛门,受持学处。

   “二、无畏施者,于王贼等人之怖畏,及狮虎等非人并诸水火大种之怖畏,悉救护之。”第二是无畏施,当对方遭遇统治者压迫或黑社会欺凌,以及猛兽、非人、各种天灾人祸的恐惧,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帮助他们摆脱恐惧。

   “三、财施者,舍财于他也。”第三是财施,即以财富帮助他人。

   关于布施的详细内容,在《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和《大智度论》等诸多经论中都有详细介绍,可以作为学习参考。

  3.身心生起之法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若于身财有悭吝者,不成施度。悭吝乃贪所摄,虽劣乘二种罗汉,亦并种子摧断无余故,是故非仅唯除碍施遍执之悭吝,须至心生起将一切物于他施舍之意乐也。此中须修摄持之过患,与施舍之胜利。

   初者如《月灯经》中所说,见此身不净,命动若悬岩之水,身命二者是业所自在,全无自主,妄如梦幻,须断除于彼之贪著。彼若未遮,则随贪增上,辗转积集诸大恶行,而堕赴于恶趣也。

   次者,如《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刹那刹那去。无常有垢身,若以得无垢。菩提岂非彼,无价而获耶?”正生起之法者,如《入行论》云:“虽身及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有情故,无惜当舍施。”谓以身、受用、善根三者为所缘境,舍于一切有情之意乐,当数数而修习之。

   复次当知,以现在胜解未熟,观力微弱,于有情所,虽以意乐已施身竟,然肉等不应实与。虽然,若不修舍身命之意乐,无由串习,则以后身命亦不能舍。如《集学论》中说:“须从现在而修意乐也。”如是,若于已至心舍与有情之衣食等而为受用,忘为利他而当受用衣食等之意乐,以爱著自利而受用者,则成染犯。若无爱著,或忘缘一切有情之想,或贪为余一有情故者,非染堕也。

   于彼等回向于他之物,作他物想,若为自故而受用者,成不与取。其价若满,则成别解脱之他胜。若作想云,受用他有情之财,应作他事而受用者,则无罪。此《集学论》中说也。成他胜理者,谓至心回向于人趣,彼亦了知摄为己有,作是他物想,为自利而取,若满其价,有可成他胜罪之密意云耳。

   复次,以至心净信,分别变化无量种类所施之法,以胜解而施于有情之胜解行者,则少用功力,增无量福。此为菩萨具慧之布施,是《菩萨地》中说也。

   虽于学施度之时,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尔时,防护于声闻、独觉作意之戒,及于种智之法胜解堪忍,而忍他骂,为令上上增长故,发起欲乐之精进,以不杂下乘之心一境性,将彼之善回向于圆满菩提之静虑,于诸能施、所施、受者等,有了知如幻之慧,具六度而行之。

  这一部分探讨如何生起布施的修行。布施并不是简单地给别人一些什么,关键是将布施心培养起来,调动起来,让这念舍心在心相续中形成强大力量。修习布施也是为培养这种心行服务的,这样才能战胜生命中的悭吝和贪著。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若于身财有悭吝者,不成施度。”所谓身心生起之法,身是指身语业,心是指意业,怎样才能生起身语意三业的布施?应该生起到什么程度?需要克服哪些障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色身或财富还有悭贪吝啬的心理,就不能圆满成就施度。

   “悭吝乃贪所摄,虽劣乘二种罗汉,亦并种子摧断无余故。”劣乘,指声闻乘,相对大乘而称之为劣。二种罗汉,住有余依涅槃和住无余依涅槃的罗汉。悭吝属于贪心所的范畴,这不仅是大乘行者需要对治的,即使是声闻乘的两种罗汉行者,也要彻底断除贪的种子,否则就不能证得阿罗汉果。

   “是故非仅唯除碍施遍执之悭吝,须至心生起将一切物于他施舍之意乐也。”所以,作为菩萨行者所修习的布施,不仅需要克服障碍布施的悭贪心理,进一步,还要以慈悲心生起将所拥有的一切施舍众生的意愿,否则就和声闻乘没什么区别了。

   “此中须修摄持之过患,与施舍之胜利。”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必须修习执持财物的过患,以及布施的殊胜利益。这也是《道次第》的修行特征,在论及每一法的修行时,宗大师都会引导我们思惟修习的利益和不修的过患,由此生起修法意乐。

   “初者如《月灯经》中所说,见此身不净,命动若悬岩之水,身命二者是业所自在,全无自主,妄如梦幻,须断除于彼之贪著。”首先是思惟执持的过患,正如《月灯经》所说:我们要看到身体的污秽不净,看到生命的脆弱飘摇,仿佛悬崖落下的水流一般,随时可能干涸。我们还要看到,色身和寿命都是随业力决定,无法自主,就像梦幻般虚妄不实,所以要断除对色身的贪著。因为这种贪著根本无法阻止无常,正相反,它只会让我们自讨苦吃——不想老却不得不老,不想死却不得不死。对身体的执著越深,老死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就越强烈,越让人崩溃。

   “彼若未遮,则随贪增上,辗转积集诸大恶行,而堕赴于恶趣也。”如果不遮止内心的贪著,结果将会使贪的力量越来越大,不断积累,最终在贪心驱使下造作重大恶行,堕落恶道。所以一旦发现贪心萌芽时,就要及时进行对治,使之不再发展。

   “次者,如《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刹那刹那去。无常有垢身,若以得无垢。菩提岂非彼,无价而获耶。”其次是讲述施…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