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菩萨行的安立▪P7

  ..续本文上一页脱之乐。这种智慧在散乱心的状态下是无法成就的,必须以禅定为基础,令心逐渐调伏并安住。久而久之,我们才能长时间安住于善所缘。否则,心就会在情绪和妄想中跳来跳去,不得安宁。

   “又于彼有懈怠亦不生,故须于一切昼夜,勤不疲厌之精进,此为彼等之根本也。”但如果懈怠,就没有办法战胜昏沉和掉举,成就禅定的修行。这就需要在一切昼夜精进修行,没有疲厌,才能成就禅定和般若,完成自我解脱。所以,精进又是定和慧生起的根本。从利他的层面,精进也同样重要,菩萨必须精进修习布施、持戒、忍辱,才能成就利他的修行。

   “以是于彼二利六度决定。”所以说,无论自利还是利他,都是由六度决定的。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的作用主要在于利他,而精进、禅定、般若的修习主要侧重自利。

   “颂曰:“勤起舍不损,行忍利有情,住及解脱本,自利诸处行。”于此未说利他一切处也。”舍,布施。不损,持戒。住,禅定。解脱本,空性慧。颂文的内容是:通过精进修习布施,并严持净戒,同时以柔和忍辱之心与大众相处,以此利益有情;然后修习禅定,成就智慧,这一切都能成就自利的修行。虽然六度的前三种主要是利他,但若离开后面三种行为,这种利他是不圆满的。换言之,布施、持戒、忍辱,只有和精进、禅定、般若相结合,才能圆满利他。因此,这一颂的内容侧重于六度在自利的修行。

   “言住及解脱者,谓心所住缘是静虑之迹,解脱生死是慧之迹,此二若各各分别,则于止不误为观也。”至于偈颂所说的住和解脱,分别指禅定和般若的修行。安住于善所缘,这是禅定修行的特征;解脱生死,则是般若智慧的作用。如果将两种修行的作用加以区分,那就不会把止误以为是观了。因为前者是安住,而后者是在安住后进一步观照。

   以上,从自利利他的角度,说明修习六度的重要性。倘若不修六度,不必说利他,连自利的能力都没有。

  ③ 圆满利他

   第三、观待于成就圆满一切利他相数决定。先以财施除彼贫乏,次于有情不作损害。犹不仅此,且堪忍害他。为他助伴,不厌精进。依于静虑,以神通等令意悦欲堪成法器。依慧善说,断其犹豫,令得解脱,故六度决定。

   颂曰:“不乏亦不损,忍害事无厌,令喜及善说,利他是自利。”

  “第三、观待于成就圆满一切利他相数决定。”第三,为了圆满一切利他事业安立六度。

   “先以财施除彼贫乏,次于有情不作损害。犹不仅此,且堪忍害他。”圆满地利益众生,首先是以财物解除对方的物质困难,其次是以持戒对有情不作任何损害。不仅如此,当众生伤害我们时,还要具有忍辱的能力,而不是以嗔报嗔,以怨报怨。

   “为他助伴,不厌精进。依于静虑,以神通等令意悦欲堪成法器。依慧善说,断其犹豫,令得解脱。”帮助他人时还要精进不懈,并通过禅定的修行,以神通等各种方便令众生欢喜,使之对佛法生起信心,成为法器。如果我们有智慧,就能对佛陀的甚深教法善加开显,当对方对法产生疑惑时,为之答疑解惑,使之获得解脱。

   “故六度决定。”修习六度,不仅能使众生获得现前的物质帮助、平安和乐,还能获得法益,成就解脱。为了圆满地利益众生,就必须修习六度。

   “颂曰:不乏亦不损,忍害事无厌,令喜及善说,利他是自利。”正如偈颂所说的那样:使众生不再贫乏,需要布施;使众生不再受到损害,需要持戒;以包容心接纳众生对我们的伤害,需要忍辱;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决不厌倦,需要精进;令众生心生欢喜,宁静安祥,需要禅定;为众生善巧开示甚深佛法,需要智慧。这些虽然都是在利他,但菩萨道的修行正是从利他过程中完成自利。

   世人往往会把自利和利他对立起来,以为利他就会吃亏,所以只想着自己,乃至损人利己。但从菩萨道的修行来看,利他和自利是统一的。当我们生起利他之心时,就是在成就良好的生命品质,这才是究竟的自利。比如布施,既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悭贪,成就无贪的品质;又可以帮助我们关爱他人,成就慈悲的品质;还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心量,成就广阔的胸怀,这些品质可以令我们尽未来际地从中获益。

  ④ 总摄大乘

   第四、观待于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谓于已得受用无贪,未得受用而不希求,无所顾恋。如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持净戒,而复敬重。于依有情及非有情所生苦恼堪忍无厌,随于何善所作加行,勇敢无厌,及修止观无分别瑜伽。以此六事摄大乘一切所行,彼等亦以六度次第而成办,无须多故。

   颂曰:“不贪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摄大乘一切。”

  “第四、观待于摄一切大乘数决定。”第四,为总摄大乘菩萨道的一切修行建立六度。

   “谓于已得受用无贪,未得受用而不希求,无所顾恋。”作为菩萨道行者,必须对所拥有的色身、钱财等一切没有贪著之心,并对尚未得到的没有希求之心,没有期盼和眷恋。这种无贪无求的素养,需要通过修习布施来成就。

   “如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持净戒,而复敬重。”具备这些素养之后,才能如法守护学处,受持清净戒律,从而得到众生的敬重。有道是:“人到无求品自高。”具备高尚的品行,才能使人自然而然地受到感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

   “于依有情及非有情所生苦恼堪忍无厌,随于何善所作加行,勇敢无厌,及修止观无分别瑜伽。”非有情,指环境等带来的损害。对于有情或环境带来的种种困扰,我们能够忍耐,从不感到厌倦。而对自利利他的一切善行,都能精进无畏,从不退缩。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修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止观和空性慧。

   “以此六事摄大乘一切所行,彼等亦以六度次第而成办,无须多故。”这六个项目,已经概括了大乘的一切修行。诸佛菩萨也是由广行六度而次第圆满佛果品质,不需要更多了。

   “颂曰:不贪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摄大乘一切。”正如偈颂所说的那样:不贪著财物(布施),对菩萨学处敬重有加(持戒),进而对忍辱和精进没有厌倦,再加上止观和空性慧,这些就涵盖了大乘的一切修行。

   以上,从总摄大乘一切修行的角度,说明修习六度的重要性。大乘法门虽多,但概括起来,都可纳入六度的修行,没有什么超乎其外的。

  ⑤ 具足方便

   第五、观待一切道或方便之相,为增上数决定。于已得境界受用不贪之道或方便者,是谓布施。以串修舍,于彼离贪故也。为求得未得境界,于彼功用散乱,作防护之方便者,是由安住于比丘律仪,不生事业边际之一切散乱故也。不舍有情之方便者,是谓忍辱,以作一切损害之苦,立思不舍离故也。增善方便者,是谓精进,由勤精进,善增长故也。净障方便者,是末二度,以静虑净烦恼障,以慧净所知障故也,是故于六度决定。

   颂曰:“于境不贪道,防得彼散乱,不舍有情增,余为净治障。”

  “第五、观待一切道或方便之相,为增上数决定。”第五,从成就一切道应该具足的方便建立六度。

   “于已得境界受用不贪之道或方便者,是谓布施。以串修舍,于彼离贪故也。”对我们已经得到的境界和物质,不生起贪心的关键或方便,就是修习布施。通过布施,使舍弃财物成为我们的串习,以此远离悭贪。

   “为求得未得境界,于彼功用散乱,作防护之方便者,是由安住于比丘律仪,不生事业边际之一切散乱故也。”事业边际,指戒律禁止的不如法行为,如比丘从事生产、贸易等行为。对修行者来说,在未取得一定证量前,还是会有凡夫心,会对外境心生希求,散乱掉举。防止这种心理的途径就是严持戒律,知道“此应作,此不应作”,就能避免一切非法行为和散乱。

   “不舍有情之方便者,是谓忍辱,以作一切损害之苦,立思不舍离故也。”菩萨不舍弃有情的途径就是忍辱。我们之所以会舍弃有情,正是嗔心在产生作用。当我们能够忍辱之后,对有情带来的伤害就不会心生嗔恨,更不会轻易舍离。

   “增善方便者,是谓精进,由勤精进,善增长故也。”增长善法的捷径就是精进,因为持续不断地努力,善的心行才能增长广大。

   “净障方便者,是末二度,以静虑净烦恼障,以慧净所知障故也。”而净除障碍的捷径,就是禅定和般若。以禅定降伏烦恼障,以般若断除所知障。需要注意的是,静虑主要是降服烦恼障,但真正断除烦恼的必须是慧。

   “是故于六度决定。”所以,六度是大乘菩萨道修行中必须具备的方便。换言之,菩萨道修行中应该具备的所有方便,都能通过六度来完成。

   “颂曰:于境不贪道,防得彼散乱,不舍有情增,余为净治障。”最后还是以偈颂作为总结:通过布施可以对境界不再贪著,通过持戒可以防护并对治散乱,通过忍辱可以获得不舍有情的心量,通过精进可以令善法增长,通过禅定和般若可以净化烦恼障和所知障。

   以上,从具足菩萨道修行方便的角度,说明修习六度的重要性。

  ⑥ 成就三学

   第六、观待于三学数决定。戒学之体,即是戒度。此须有不顾受用之施,方能受戒,故施为戒之资粮。受已,又以他骂不报等忍辱而为守护,则忍为戒之眷属。静虑是心学,慧是慧学也。精进,遍通于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

   颂曰:“三学作增上,佛正说六度,初三末二二,一者三分摄。”

  “第六、观待于三学数决定。”第六,从戒定慧三学的角度建立六度。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的修行,都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其中也是具足六度的。

   “戒学之体,即是戒度。此须有不顾受用之施,方能受戒,故施为戒之资粮。”戒学的体,相当于六度中的戒度。这就必须具备无我利他的布施之心,才能如法受持戒律,所以布施是持戒的资粮。这主要是从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的角度来说,因为六度、四摄都是以布施为首。

   “受已,又以他…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菩萨行的安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