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类摄,可于六度摄菩萨一切学处。六度者,是摄菩萨道一切关要之大总聚也。”菩萨所依止的学处,如果详细说来,真是无量无边,不可胜数。如果以总的类别进行归纳,可以用六度含摄菩萨道的一切学处。所谓六度,是包含菩萨道修行关键的总纲,也叫六波罗蜜,是六种度脱烦恼、抵达无上菩提的方法。
以上这段内容主要提醒学人,在受持菩萨戒之前,先要详细了解其中内容。这一方面是为了表示慎重,避免受而不持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为了对菩萨戒生起希求、好要之心。因为受戒不是为了取得某种资格,而是本着改变生命品质和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在诸佛菩萨前所做的宣誓。如果对宣誓内容一无所知,誓言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六度的安立
世尊略说六度之总聚,补处弥勒菩萨乃将如是所说之因相、关要,如佛密意而为显释,令生决定智,是此诸数决定之理。若于此理获得夺意之定解,则于修习六度,自当认为殊胜之教授也。此中有六。
以下,进一步说明六度的安立。为什么选择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作为菩萨行的总纲呢?它的依据和安立次第是什么呢?
“世尊略说六度之总聚,补处弥勒菩萨乃将如是所说之因相、关要,如佛密意而为显释,令生决定智,是此诸数决定之理。”补处,即弥勒菩萨,继释迦如来之迹而补佛处的菩萨。世尊讲到菩萨道修行的要领是六度,而弥勒菩萨则将六度的因相、关键,根据佛陀的密意加以开显,令菩萨道学者对六度法门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同时也说明以六度安立菩萨行的原理。关于菩萨道的修行,《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有着详细介绍,共十五卷,《摄抉择分》也有很多相关内容。此外,弥勒菩萨还专门以《大乘庄严经论》讲述菩萨道的修行。
“若于此理获得夺意之定解,则于修习六度,自当认为殊胜之教授也。”如果对这些修行原理生起改变固有观念的坚定认识,对于修习六度法门,我们自然会将之作为菩萨道修行的殊胜教授,作为引导我们成就佛果的最佳途径。
“此中有六。”关于六度的安立,宗大师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 获得暇满人身
第一、观待于增上生数决定。欲得圆满菩提诸广大行,须经多生之相续。于彼道次第之进步,若无一体相圆满所依之身,如现世之身仅有一二支分,任修何种亦难增长,故须一圆满一切支分之身,彼亦须具足所受用财、能受用身、同受用之眷属与能成办之事业四种圆满也。虽有彼许之圆满,然多随烦恼缘而转,故亦须不随烦恼增上而转。
然此亦未足,须于诸取舍处不颠倒行,善能分别于所缘境。若不尔者,如竹苇、芭蕉之结实,及骡怀妊而反自害,即以彼圆满而成害故也。若具慧者,则知为昔善业之果,仍更于诸善因努力,渐成增长。若无此慧,先积之果,受用令尽。新者未增,后则从始感苦焉。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从无因及不顺因中出生。其随顺因亦如其次第六度而决定,修道时之资具等者,即为现时之增上生,身圆满等究竟之增上生者,唯佛地有也。
如《庄严经论》云:“现上受用身,眷属勤圆满,烦恼常无力,所作不颠倒。”
“第一、观待于增上生数决定。”增上生,即善趣的身份。第一,根据得到善趣身份的定位建立六度。修行需要具有圆满有暇的人身,这就应该修习六度,否则将无法得到这一身份。
“欲得圆满菩提诸广大行,须经多生之相续。”如果我们要圆满菩萨的广大行愿,完成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必须经过很多生的积累。菩萨的事业是尽未来际的,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虚空有尽,我愿无尽。”即使虚空会有尽头,我们利益众生的悲愿也是没有尽头的,需要一生又一生地不断努力。
“于彼道次第之进步,若无一体相圆满所依之身,如现世之身仅有一二支分,任修何种亦难增长。”想在菩萨道修行中有所成就,如果没有具备十圆满、八无暇的身份,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仅仅符合其中一两点条件,有一两分福报,那么,无论修习智慧还是福德都难以增长。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少人虽然有心学佛,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或是身体障碍,或是心理障碍,或是环境障碍,或是人事障碍,等等,总是不尽人意。
“故须一圆满一切支分之身,彼亦须具足所受用财、能受用身、同受用之眷属与能成办之事业四种圆满也。”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具足所有条件的身份,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离八无暇、具十圆满(具体内容参考本论“于有暇身劝受心要”),同时具足财物、健康、外护和事业四种圆满。一是具备生存所需的条件;二是身体健康,堪能修行;三是有外护帮助我们成就道业;四是具备各种利益众生的条件。这些都是菩萨道修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便。这四种圆满也是建立在六度基础上,布施能使我们拥有财富,持戒能使我们获得圆满身份,忍辱能使我们招感众多眷属,精进能使我们具备成办事业的能力。
“虽有彼许之圆满,然多随烦恼缘而转,故亦须不随烦恼增上而转。”增上,增强向上之势。虽然具备了众多条件,如果你自身烦恼很重,每天被烦恼所转,菩萨行也是修不起来。所以,必须不被烦恼的增长所左右。
“然此亦未足,须于诸取舍处不颠倒行,善能分别于所缘境。”但这样仍是不够的,还需要在面临取舍和抉择时心不颠倒,知道什么是善的所缘境,什么是不善的所缘境,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若不尔者,如竹苇、芭蕉之结实,及骡怀妊而反自害,即以彼圆满而成害故也。”如果缺乏智慧,就像竹苇、芭蕉那样,一旦结了果实就会枯萎。又像骡子一样,一旦怀孕就会伤及性命。这些都说明,本来的好事可能会成为坏事。比如对财富、地位运用不当,就会成为作恶的增上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世间福报是有漏的,其中都蕴含潜在的危险,如果不知取舍,不善自律,反而会成为逆缘。
“若具慧者,则知为昔善业之果,仍更于诸善因努力,渐成增长。若无此慧,先积之果,受用令尽。新者未增,后则从始感苦焉。”如果具足智慧,就会知道福报是往昔所修善业的结果,从而对种种善因精进努力,使之不断增长,继续感果。如果不具备这一智慧,先前积集的福报用完之后,新的善业却不曾增长,结果自然就开始受苦受累了。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从无因及不顺因中出生。其随顺因亦如其次第六度而决定,修道时之资具等者,即为现时之增上生,身圆满等究竟之增上生者,唯佛地有也。”资具,资生之具。所以说,如果要在未来感得身份、定力、智慧等六种盛事,决非无缘无故就会生起,也不会从其他相违因缘中生起。能够生长这六种福报的因,就是六度。修道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就是现前的暇满人身。但暇满人身是有不同层次的,真正圆满、有暇的增上生,惟佛地才能成就。
“如《庄严经论》云:现上受用身,眷属勤圆满,烦恼常无力,所作不颠倒。”正如《庄严经论》所说:现在这个良好的身份,包括所受用的财和能受用的身,还有圆满的亲朋眷属和事业成就,而烦恼却没有力量来影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如法的、远离颠倒妄想的。
具足这些条件,是修行成就的基础和保障。以上,从修行所必需的暇满人身,说明修习六度的重要性。
② 自利利他
第二、观待于成就二利数决定。若以如是之身学菩萨行,菩萨之事唯二而已,谓修自他之利也。于修利他,首须以财而作饶益。彼中若具损害有情之施,则任何亦无成就。善能遮止损害他之所依,是大利他,故须戒也。于戒圆满,若他来损害而不能忍,或一或二而作报复,则戒不清净。故于他损须不顾念之忍也,以不报复能免他积多罪行,彼欢喜已,有善利行,故成大利他矣。
自利者,是以慧力得解脱乐。然彼于散心不能成故,须以静虑令心等住,于其所缘,方得如欲安住之堪能焉。又于彼有懈怠亦不生,故须于一切昼夜,勤不疲厌之精进,此为彼等之根本也,以是于彼二利六度决定。
颂曰:“勤起舍不损,行忍利有情,住及解脱本,自利诸处行。”于此未说利他一切处也。言住及解脱者,谓心所住缘是静虑之迹,解脱生死是慧之迹,此二若各各分别,则于止不误为观也。
“第二、观待于成就二利数决定。若以如是之身学菩萨行,菩萨之事唯二而已,谓修自他之利也。”二利,即自利利他。第二,根据成就自他二利的需要建立六度。以我们现前的身份修学菩萨行,菩萨所行事业无非是两方面:在完善自己的同时,进一步利益他人;而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同时完成自利的修行。六度正是帮助我们成就这两种利益的途径。
“于修利他,首须以财而作饶益。彼中若具损害有情之施,则任何亦无成就。善能遮止损害他之所依,是大利他,故须戒也。”从修习利他的角度来说,首先要以财富帮助众生,前提是以如法的财物进行布施。如果是给有情带去损害的布施,如毒品等,不仅于对方没有利益,布施者也没有任何功德可言。所以说,避免损害他人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利他。这就必须受持戒律,知道“此应作,此不应作”,才不会由布施带来负面影响。
“于戒圆满,若他来损害而不能忍,或一或二而作报复,则戒不清净。故于他损须不顾念之忍也,以不报复能免他积多罪行,彼欢喜已,有善利行,故成大利他矣。”怎样才能圆满持戒?如果对于他人损恼无法忍耐,总是找机会去报复,那么持戒是无法清净的。所以,对他人损恼不必挂怀,这也是忍辱的方式。若能对他人损恼不加报复,就能避免对方积累更多恶行。对方因为你不报复,也会心生欢喜,乃至心生惭愧,将有利于双方善行的增长,这才是真正的利他。
“自利者,是以慧力得解脱乐。然彼于散心不能成故,须以静虑令心等住,于其所缘,方得如欲安住之堪能焉。”所谓自利,就是以般若智慧获得解…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菩萨行的安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