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類攝,可于六度攝菩薩一切學處。六度者,是攝菩薩道一切關要之大總聚也。”菩薩所依止的學處,如果詳細說來,真是無量無邊,不可勝數。如果以總的類別進行歸納,可以用六度含攝菩薩道的一切學處。所謂六度,是包含菩薩道修行關鍵的總綱,也叫六波羅蜜,是六種度脫煩惱、抵達無上菩提的方法。
以上這段內容主要提醒學人,在受持菩薩戒之前,先要詳細了解其中內容。這一方面是爲了表示慎重,避免受而不持的情況。另一方面是爲了對菩薩戒生起希求、好要之心。因爲受戒不是爲了取得某種資格,而是本著改變生命品質和利益一切衆生的願望,在諸佛菩薩前所做的宣誓。如果對宣誓內容一無所知,誓言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六度的安立
世尊略說六度之總聚,補處彌勒菩薩乃將如是所說之因相、關要,如佛密意而爲顯釋,令生決定智,是此諸數決定之理。若于此理獲得奪意之定解,則于修習六度,自當認爲殊勝之教授也。此中有六。
以下,進一步說明六度的安立。爲什麼選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作爲菩薩行的總綱呢?它的依據和安立次第是什麼呢?
“世尊略說六度之總聚,補處彌勒菩薩乃將如是所說之因相、關要,如佛密意而爲顯釋,令生決定智,是此諸數決定之理。”補處,即彌勒菩薩,繼釋迦如來之迹而補佛處的菩薩。世尊講到菩薩道修行的要領是六度,而彌勒菩薩則將六度的因相、關鍵,根據佛陀的密意加以開顯,令菩薩道學者對六度法門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同時也說明以六度安立菩薩行的原理。關于菩薩道的修行,《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有著詳細介紹,共十五卷,《攝抉擇分》也有很多相關內容。此外,彌勒菩薩還專門以《大乘莊嚴經論》講述菩薩道的修行。
“若于此理獲得奪意之定解,則于修習六度,自當認爲殊勝之教授也。”如果對這些修行原理生起改變固有觀念的堅定認識,對于修習六度法門,我們自然會將之作爲菩薩道修行的殊勝教授,作爲引導我們成就佛果的最佳途徑。
“此中有六。”關于六度的安立,宗大師主要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① 獲得暇滿人身
第一、觀待于增上生數決定。欲得圓滿菩提諸廣大行,須經多生之相續。于彼道次第之進步,若無一體相圓滿所依之身,如現世之身僅有一二支分,任修何種亦難增長,故須一圓滿一切支分之身,彼亦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同受用之眷屬與能成辦之事業四種圓滿也。雖有彼許之圓滿,然多隨煩惱緣而轉,故亦須不隨煩惱增上而轉。
然此亦未足,須于諸取舍處不顛倒行,善能分別于所緣境。若不爾者,如竹葦、芭蕉之結實,及騾懷妊而反自害,即以彼圓滿而成害故也。若具慧者,則知爲昔善業之果,仍更于諸善因努力,漸成增長。若無此慧,先積之果,受用令盡。新者未增,後則從始感苦焉。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從無因及不順因中出生。其隨順因亦如其次第六度而決定,修道時之資具等者,即爲現時之增上生,身圓滿等究竟之增上生者,唯佛地有也。
如《莊嚴經論》雲:“現上受用身,眷屬勤圓滿,煩惱常無力,所作不顛倒。”
“第一、觀待于增上生數決定。”增上生,即善趣的身份。第一,根據得到善趣身份的定位建立六度。修行需要具有圓滿有暇的人身,這就應該修習六度,否則將無法得到這一身份。
“欲得圓滿菩提諸廣大行,須經多生之相續。”如果我們要圓滿菩薩的廣大行願,完成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必須經過很多生的積累。菩薩的事業是盡未來際的,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盡。”即使虛空會有盡頭,我們利益衆生的悲願也是沒有盡頭的,需要一生又一生地不斷努力。
“于彼道次第之進步,若無一體相圓滿所依之身,如現世之身僅有一二支分,任修何種亦難增長。”想在菩薩道修行中有所成就,如果沒有具備十圓滿、八無暇的身份,就像我們現在這樣,僅僅符合其中一兩點條件,有一兩分福報,那麼,無論修習智慧還是福德都難以增長。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少人雖然有心學佛,卻存在這樣那樣的障礙,或是身體障礙,或是心理障礙,或是環境障礙,或是人事障礙,等等,總是不盡人意。
“故須一圓滿一切支分之身,彼亦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同受用之眷屬與能成辦之事業四種圓滿也。”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具足所有條件的身份,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離八無暇、具十圓滿(具體內容參考本論“于有暇身勸受心要”),同時具足財物、健康、外護和事業四種圓滿。一是具備生存所需的條件;二是身體健康,堪能修行;叁是有外護幫助我們成就道業;四是具備各種利益衆生的條件。這些都是菩薩道修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方便。這四種圓滿也是建立在六度基礎上,布施能使我們擁有財富,持戒能使我們獲得圓滿身份,忍辱能使我們招感衆多眷屬,精進能使我們具備成辦事業的能力。
“雖有彼許之圓滿,然多隨煩惱緣而轉,故亦須不隨煩惱增上而轉。”增上,增強向上之勢。雖然具備了衆多條件,如果你自身煩惱很重,每天被煩惱所轉,菩薩行也是修不起來。所以,必須不被煩惱的增長所左右。
“然此亦未足,須于諸取舍處不顛倒行,善能分別于所緣境。”但這樣仍是不夠的,還需要在面臨取舍和抉擇時心不顛倒,知道什麼是善的所緣境,什麼是不善的所緣境,知道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
“若不爾者,如竹葦、芭蕉之結實,及騾懷妊而反自害,即以彼圓滿而成害故也。”如果缺乏智慧,就像竹葦、芭蕉那樣,一旦結了果實就會枯萎。又像騾子一樣,一旦懷孕就會傷及性命。這些都說明,本來的好事可能會成爲壞事。比如對財富、地位運用不當,就會成爲作惡的增上緣,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因爲世間福報是有漏的,其中都蘊含潛在的危險,如果不知取舍,不善自律,反而會成爲逆緣。
“若具慧者,則知爲昔善業之果,仍更于諸善因努力,漸成增長。若無此慧,先積之果,受用令盡。新者未增,後則從始感苦焉。”如果具足智慧,就會知道福報是往昔所修善業的結果,從而對種種善因精進努力,使之不斷增長,繼續感果。如果不具備這一智慧,先前積集的福報用完之後,新的善業卻不曾增長,結果自然就開始受苦受累了。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從無因及不順因中出生。其隨順因亦如其次第六度而決定,修道時之資具等者,即爲現時之增上生,身圓滿等究竟之增上生者,唯佛地有也。”資具,資生之具。所以說,如果要在未來感得身份、定力、智慧等六種盛事,決非無緣無故就會生起,也不會從其他相違因緣中生起。能夠生長這六種福報的因,就是六度。修道所需要的前提條件,就是現前的暇滿人身。但暇滿人身是有不同層次的,真正圓滿、有暇的增上生,惟佛地才能成就。
“如《莊嚴經論》雲:現上受用身,眷屬勤圓滿,煩惱常無力,所作不顛倒。”正如《莊嚴經論》所說:現在這個良好的身份,包括所受用的財和能受用的身,還有圓滿的親朋眷屬和事業成就,而煩惱卻沒有力量來影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如法的、遠離顛倒妄想的。
具足這些條件,是修行成就的基礎和保障。以上,從修行所必需的暇滿人身,說明修習六度的重要性。
② 自利利他
第二、觀待于成就二利數決定。若以如是之身學菩薩行,菩薩之事唯二而已,謂修自他之利也。于修利他,首須以財而作饒益。彼中若具損害有情之施,則任何亦無成就。善能遮止損害他之所依,是大利他,故須戒也。于戒圓滿,若他來損害而不能忍,或一或二而作報複,則戒不清淨。故于他損須不顧念之忍也,以不報複能免他積多罪行,彼歡喜已,有善利行,故成大利他矣。
自利者,是以慧力得解脫樂。然彼于散心不能成故,須以靜慮令心等住,于其所緣,方得如欲安住之堪能焉。又于彼有懈怠亦不生,故須于一切晝夜,勤不疲厭之精進,此爲彼等之根本也,以是于彼二利六度決定。
頌曰:“勤起舍不損,行忍利有情,住及解脫本,自利諸處行。”于此未說利他一切處也。言住及解脫者,謂心所住緣是靜慮之迹,解脫生死是慧之迹,此二若各各分別,則于止不誤爲觀也。
“第二、觀待于成就二利數決定。若以如是之身學菩薩行,菩薩之事唯二而已,謂修自他之利也。”二利,即自利利他。第二,根據成就自他二利的需要建立六度。以我們現前的身份修學菩薩行,菩薩所行事業無非是兩方面:在完善自己的同時,進一步利益他人;而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同時完成自利的修行。六度正是幫助我們成就這兩種利益的途徑。
“于修利他,首須以財而作饒益。彼中若具損害有情之施,則任何亦無成就。善能遮止損害他之所依,是大利他,故須戒也。”從修習利他的角度來說,首先要以財富幫助衆生,前提是以如法的財物進行布施。如果是給有情帶去損害的布施,如毒品等,不僅于對方沒有利益,布施者也沒有任何功德可言。所以說,避免損害他人的幫助,才是真正的利他。這就必須受持戒律,知道“此應作,此不應作”,才不會由布施帶來負面影響。
“于戒圓滿,若他來損害而不能忍,或一或二而作報複,則戒不清淨。故于他損須不顧念之忍也,以不報複能免他積多罪行,彼歡喜已,有善利行,故成大利他矣。”怎樣才能圓滿持戒?如果對于他人損惱無法忍耐,總是找機會去報複,那麼持戒是無法清淨的。所以,對他人損惱不必挂懷,這也是忍辱的方式。若能對他人損惱不加報複,就能避免對方積累更多惡行。對方因爲你不報複,也會心生歡喜,乃至心生慚愧,將有利于雙方善行的增長,這才是真正的利他。
“自利者,是以慧力得解脫樂。然彼于散心不能成故,須以靜慮令心等住,于其所緣,方得如欲安住之堪能焉。”所謂自利,就是以般若智慧獲得解…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菩薩行的安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