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脫之樂。這種智慧在散亂心的狀態下是無法成就的,必須以禅定爲基礎,令心逐漸調伏並安住。久而久之,我們才能長時間安住于善所緣。否則,心就會在情緒和妄想中跳來跳去,不得安甯。
“又于彼有懈怠亦不生,故須于一切晝夜,勤不疲厭之精進,此爲彼等之根本也。”但如果懈怠,就沒有辦法戰勝昏沈和掉舉,成就禅定的修行。這就需要在一切晝夜精進修行,沒有疲厭,才能成就禅定和般若,完成自我解脫。所以,精進又是定和慧生起的根本。從利他的層面,精進也同樣重要,菩薩必須精進修習布施、持戒、忍辱,才能成就利他的修行。
“以是于彼二利六度決定。”所以說,無論自利還是利他,都是由六度決定的。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的作用主要在于利他,而精進、禅定、般若的修習主要側重自利。
“頌曰:“勤起舍不損,行忍利有情,住及解脫本,自利諸處行。”于此未說利他一切處也。”舍,布施。不損,持戒。住,禅定。解脫本,空性慧。頌文的內容是:通過精進修習布施,並嚴持淨戒,同時以柔和忍辱之心與大衆相處,以此利益有情;然後修習禅定,成就智慧,這一切都能成就自利的修行。雖然六度的前叁種主要是利他,但若離開後面叁種行爲,這種利他是不圓滿的。換言之,布施、持戒、忍辱,只有和精進、禅定、般若相結合,才能圓滿利他。因此,這一頌的內容側重于六度在自利的修行。
“言住及解脫者,謂心所住緣是靜慮之迹,解脫生死是慧之迹,此二若各各分別,則于止不誤爲觀也。”至于偈頌所說的住和解脫,分別指禅定和般若的修行。安住于善所緣,這是禅定修行的特征;解脫生死,則是般若智慧的作用。如果將兩種修行的作用加以區分,那就不會把止誤以爲是觀了。因爲前者是安住,而後者是在安住後進一步觀照。
以上,從自利利他的角度,說明修習六度的重要性。倘若不修六度,不必說利他,連自利的能力都沒有。
③ 圓滿利他
第叁、觀待于成就圓滿一切利他相數決定。先以財施除彼貧乏,次于有情不作損害。猶不僅此,且堪忍害他。爲他助伴,不厭精進。依于靜慮,以神通等令意悅欲堪成法器。依慧善說,斷其猶豫,令得解脫,故六度決定。
頌曰:“不乏亦不損,忍害事無厭,令喜及善說,利他是自利。”
“第叁、觀待于成就圓滿一切利他相數決定。”第叁,爲了圓滿一切利他事業安立六度。
“先以財施除彼貧乏,次于有情不作損害。猶不僅此,且堪忍害他。”圓滿地利益衆生,首先是以財物解除對方的物質困難,其次是以持戒對有情不作任何損害。不僅如此,當衆生傷害我們時,還要具有忍辱的能力,而不是以嗔報嗔,以怨報怨。
“爲他助伴,不厭精進。依于靜慮,以神通等令意悅欲堪成法器。依慧善說,斷其猶豫,令得解脫。”幫助他人時還要精進不懈,並通過禅定的修行,以神通等各種方便令衆生歡喜,使之對佛法生起信心,成爲法器。如果我們有智慧,就能對佛陀的甚深教法善加開顯,當對方對法産生疑惑時,爲之答疑解惑,使之獲得解脫。
“故六度決定。”修習六度,不僅能使衆生獲得現前的物質幫助、平安和樂,還能獲得法益,成就解脫。爲了圓滿地利益衆生,就必須修習六度。
“頌曰:不乏亦不損,忍害事無厭,令喜及善說,利他是自利。”正如偈頌所說的那樣:使衆生不再貧乏,需要布施;使衆生不再受到損害,需要持戒;以包容心接納衆生對我們的傷害,需要忍辱;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決不厭倦,需要精進;令衆生心生歡喜,甯靜安祥,需要禅定;爲衆生善巧開示甚深佛法,需要智慧。這些雖然都是在利他,但菩薩道的修行正是從利他過程中完成自利。
世人往往會把自利和利他對立起來,以爲利他就會吃虧,所以只想著自己,乃至損人利己。但從菩薩道的修行來看,利他和自利是統一的。當我們生起利他之心時,就是在成就良好的生命品質,這才是究竟的自利。比如布施,既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悭貪,成就無貪的品質;又可以幫助我們關愛他人,成就慈悲的品質;還可以幫助我們打開心量,成就廣闊的胸懷,這些品質可以令我們盡未來際地從中獲益。
④ 總攝大乘
第四、觀待于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謂于已得受用無貪,未得受用而不希求,無所顧戀。如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持淨戒,而複敬重。于依有情及非有情所生苦惱堪忍無厭,隨于何善所作加行,勇敢無厭,及修止觀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大乘一切所行,彼等亦以六度次第而成辦,無須多故。
頌曰:“不貪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攝大乘一切。”
“第四、觀待于攝一切大乘數決定。”第四,爲總攝大乘菩薩道的一切修行建立六度。
“謂于已得受用無貪,未得受用而不希求,無所顧戀。”作爲菩薩道行者,必須對所擁有的色身、錢財等一切沒有貪著之心,並對尚未得到的沒有希求之心,沒有期盼和眷戀。這種無貪無求的素養,需要通過修習布施來成就。
“如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持淨戒,而複敬重。”具備這些素養之後,才能如法守護學處,受持清淨戒律,從而得到衆生的敬重。有道是:“人到無求品自高。”具備高尚的品行,才能使人自然而然地受到感化,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化效果。
“于依有情及非有情所生苦惱堪忍無厭,隨于何善所作加行,勇敢無厭,及修止觀無分別瑜伽。”非有情,指環境等帶來的損害。對于有情或環境帶來的種種困擾,我們能夠忍耐,從不感到厭倦。而對自利利他的一切善行,都能精進無畏,從不退縮。更重要的,是在整個修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止觀和空性慧。
“以此六事攝大乘一切所行,彼等亦以六度次第而成辦,無須多故。”這六個項目,已經概括了大乘的一切修行。諸佛菩薩也是由廣行六度而次第圓滿佛果品質,不需要更多了。
“頌曰:不貪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攝大乘一切。”正如偈頌所說的那樣:不貪著財物(布施),對菩薩學處敬重有加(持戒),進而對忍辱和精進沒有厭倦,再加上止觀和空性慧,這些就涵蓋了大乘的一切修行。
以上,從總攝大乘一切修行的角度,說明修習六度的重要性。大乘法門雖多,但概括起來,都可納入六度的修行,沒有什麼超乎其外的。
⑤ 具足方便
第五、觀待一切道或方便之相,爲增上數決定。于已得境界受用不貪之道或方便者,是謂布施。以串修舍,于彼離貪故也。爲求得未得境界,于彼功用散亂,作防護之方便者,是由安住于比丘律儀,不生事業邊際之一切散亂故也。不舍有情之方便者,是謂忍辱,以作一切損害之苦,立思不舍離故也。增善方便者,是謂精進,由勤精進,善增長故也。淨障方便者,是末二度,以靜慮淨煩惱障,以慧淨所知障故也,是故于六度決定。
頌曰:“于境不貪道,防得彼散亂,不舍有情增,余爲淨治障。”
“第五、觀待一切道或方便之相,爲增上數決定。”第五,從成就一切道應該具足的方便建立六度。
“于已得境界受用不貪之道或方便者,是謂布施。以串修舍,于彼離貪故也。”對我們已經得到的境界和物質,不生起貪心的關鍵或方便,就是修習布施。通過布施,使舍棄財物成爲我們的串習,以此遠離悭貪。
“爲求得未得境界,于彼功用散亂,作防護之方便者,是由安住于比丘律儀,不生事業邊際之一切散亂故也。”事業邊際,指戒律禁止的不如法行爲,如比丘從事生産、貿易等行爲。對修行者來說,在未取得一定證量前,還是會有凡夫心,會對外境心生希求,散亂掉舉。防止這種心理的途徑就是嚴持戒律,知道“此應作,此不應作”,就能避免一切非法行爲和散亂。
“不舍有情之方便者,是謂忍辱,以作一切損害之苦,立思不舍離故也。”菩薩不舍棄有情的途徑就是忍辱。我們之所以會舍棄有情,正是嗔心在産生作用。當我們能夠忍辱之後,對有情帶來的傷害就不會心生嗔恨,更不會輕易舍離。
“增善方便者,是謂精進,由勤精進,善增長故也。”增長善法的捷徑就是精進,因爲持續不斷地努力,善的心行才能增長廣大。
“淨障方便者,是末二度,以靜慮淨煩惱障,以慧淨所知障故也。”而淨除障礙的捷徑,就是禅定和般若。以禅定降伏煩惱障,以般若斷除所知障。需要注意的是,靜慮主要是降服煩惱障,但真正斷除煩惱的必須是慧。
“是故于六度決定。”所以,六度是大乘菩薩道修行中必須具備的方便。換言之,菩薩道修行中應該具備的所有方便,都能通過六度來完成。
“頌曰:于境不貪道,防得彼散亂,不舍有情增,余爲淨治障。”最後還是以偈頌作爲總結:通過布施可以對境界不再貪著,通過持戒可以防護並對治散亂,通過忍辱可以獲得不舍有情的心量,通過精進可以令善法增長,通過禅定和般若可以淨化煩惱障和所知障。
以上,從具足菩薩道修行方便的角度,說明修習六度的重要性。
⑥ 成就叁學
第六、觀待于叁學數決定。戒學之體,即是戒度。此須有不顧受用之施,方能受戒,故施爲戒之資糧。受已,又以他罵不報等忍辱而爲守護,則忍爲戒之眷屬。靜慮是心學,慧是慧學也。精進,遍通于叁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頌曰:“叁學作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叁末二二,一者叁分攝。”
“第六、觀待于叁學數決定。”第六,從戒定慧叁學的角度建立六度。不論解脫道還是菩薩道的修行,都不出戒定慧叁無漏學,其中也是具足六度的。
“戒學之體,即是戒度。此須有不顧受用之施,方能受戒,故施爲戒之資糧。”戒學的體,相當于六度中的戒度。這就必須具備無我利他的布施之心,才能如法受持戒律,所以布施是持戒的資糧。這主要是從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的角度來說,因爲六度、四攝都是以布施爲首。
“受已,又以他…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菩薩行的安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