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思惟流轉次第(集谛)▪P4

  ..續本文上一頁大乘加行道及我們這些凡夫衆生,能招感五趣四生的輪回之業。所以,真正能夠積集引業的,是指見道以下的一切異生。

   “又以彼身之叁門作殺生等不善者,是集非福業。若行欲界善,布施、持戒等者,是福業。若修靜慮及無色界所攝之止等者,即集不動業也。”見道以下的異生,他們以身語意叁門作殺、盜、淫、妄等不善業,將來就會招感沒有利益的痛苦果報。如果修習布施、持戒等欲界善法,就會招感福業。如果修習四禅八定,所積集的就是不動業,將會招感色界和無色界的果報。

  叁、死亡與結生相續之相

   佛教認爲,有情生命由四個階段組成:生有,爲剛剛受生的時候;本有,爲受生後的生存階段;死有,爲一期生命的終結;中有,爲死亡至未投生前的階段。死亡與結生相續,就是關于死亡、中陰和未來投生的內容。比如死亡是怎麼回事,生命如何過渡到中陰身,中陰身又如何隨業流轉,投胎受生。

  1.死 緣

   壽盡死者,以先業所引之壽,一切皆盡,時至而死也。福盡死者,如無資具而死也。不平等死者,有九種因緣,謂食無度量等,如經所說。

  造成死亡的因緣雖然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有叁類。

   一、“壽盡死者,以先業所引之壽,一切皆盡,時至而死也。”所謂壽盡死,就是通常所說的壽命到了。這是受先前積集的業力牽引,應有壽量消耗殆盡,色身使用期限到了而自然死亡。

   二、“福盡死者,如無資具而死也。”所謂福盡死,即壽命未到而福報享完,缺乏受用資具而死。比如有些人拼命揮霍,結果40年就把80年的福報享完,最後就沒有繼續生存的資糧,燈枯油幹。其實人類對能源的大肆開發,也同樣會導致地球資源的提前耗盡。

   叁、“不平等死者,有九種因緣,謂食無度量等,如經所說。”所謂不平等死,是屬于意外死亡。比如《藥師經》提到的“九種橫死”:一是食無量,即飲食過多或過少,不能適度;二是食不宜,即吃了不該吃的食物;叁是不消複食,吃了還沒有消化就又再吃;四是生而不吐,吃了不適宜的食物,在消化(生)前沒有吐出來而産生疾病;五是熟而持之,由于長期飲食不當而積累爲疾病;六是不近醫藥,在患有疾病之後不去求醫問藥;七是不知于己爲損爲益,不懂得哪些食物對身體有益而哪些食物對身體有害;八是非時非量,即不在正常用餐時間吃飯,且食量不均;九是行非梵行,即縱欲過度。以上所說的橫死,主要在于食色兩大問題。現在來看,直接的致命因素就更多了。在世界各地,每時每刻都有不少人因各種交通事故而致死,包括車禍、空難、海難等。此外,由于環境汙染、工傷事故等種種原因造成的意外死亡,也是不計其數。所以說,生命真是在風中飄搖的燭光,隨時都有熄滅的可能。

  2.死 心

   死心者,信等善心及貪等不善心。此二心者,或依自力,或依他使念,于想粗轉之中間令心發起。

   具無記心死者,于善、不善二心不自憶念,亦無他使念。此中作善者,如由暗入明,死時如夢種種悅意色生,安樂而死,解支節苦亦甚微細。作不善者,如明趨暗,死時如夢顯現種種不可愛色,生起猛利之苦,受支解之痛亦極劇烈。支解者,除天及地獄外,余趣皆有。具無記心者,如上所言之樂苦俱不生也。 

   死時善、不善二心者,何多修習,彼即現起,余心則不轉也。若于善惡二種平等者,何者先念,彼先現起,余不隨轉。心微細行時,善與不善二種皆止,而成無記之心。

   一切死時,當其想心未至不明之間,以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彼最後我愛增上,念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受中有之因也。預流及一來,雖亦起我愛,繼以慧觀察而不忍受,如具力人打力弱者,若不來果者,則我愛不生矣。

  所謂死心,即死亡時的心理狀態,主要有善、不善、無記叁種,以及這種心行對死後去向的影響。

   “死心者,信等善心及貪等不善心。”關于死亡的心理狀態,或是以信等善心而死,或是以貪等不善心而死。

   “此二心者,或依自力。”那麼這兩種心理又是如何生起的呢?一方面,是依靠自己過去所修的善、不善根,臨終時自然生起相應的念頭。因爲心念是相續並有其慣性的,如果善的心理很強大,那麼,這念善心也能在臨終時成爲主導;如果惡的心理很強大,那麼,這念不善心也可能在臨終時將人們導向惡道。

   “或依他使念。”另一方面,是依靠他力,也就是臨終的關懷和引導。因爲人在將死時內心混亂,惶恐不安,很難把持念頭。此時如果有宗教師對死者加以引導,提醒他回憶今生所行善事,令心安住于善念和對叁寶的信心中,就能將他導向善道。如果是家屬哭鬧,甚至爲遺産等發生爭執,很容易讓死者煩惱或生起嗔心,這也是“或依他使念”,但産生的卻是不善念,是將人導向惡道的緣起。

   “于想粗轉之中間令心發起。”瀕死時會經曆粗心和細心兩個過程,臨終關懷主要是在粗心階段産生作用。一般人在細心階段維系時間很短,只是過渡一下。此時雖未真正死亡,但脈息已停,只有禅定功夫深厚者才可在數日內維持生的狀態。怎樣才能令心發起呢?按藏傳佛教的中陰身救度法記載,此時宗教師要告訴他:“某某,現在死亡已經在你身上降臨,你將要經曆什麼境界,什麼境界不要跟著跑,什麼境界應該要把握,這是你最後的機會。”死亡是四大解體的過程,也是意識瓦解之時。藏傳佛教認爲,此時心性明光會顯現出來,如果能借此機會契入明光,當下就能證得涅槃。所以,中陰身也是解脫的機會。

   “具無記心死者,于善、不善二心不自憶念,亦無他使念。”還有人在臨命終時是無記心,也就是說,既沒有善或不善的念頭,也沒有其他人使自己生起善或不善的念頭。

   “此中作善者,如由暗入明,死時如夢種種悅意色生,安樂而死,解支節苦亦甚微細。”以下說明死亡時不同心行産生的效果。如果臨終時生起善念,就會像做了美夢一樣,由黑暗轉向光明,夢見種種可愛悅意的境界,在安樂祥和中進入死亡。而且,死亡時四大解體的痛苦也會非常輕微。

   “作不善者,如明趨暗,死時如夢顯現種種不可愛色,生起猛利之苦,受支解之痛亦極劇烈。”而那些臨終時生起不善念頭者,就像從光明趨入黑暗中一樣,看到很多恐怖猙獰的境界,內心現起猛利痛苦。因爲內心熱惱,使四大支解時的痛苦尤爲劇烈。

   “支解者,除天及地獄外,余趣皆有。”佛教認爲,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而死亡就是四大解體的過程。除了生天和墮落地獄以外,這個過程是其他各道都要經曆的。

   “具無記心者,如上所言之樂苦俱不生也。”如果是由無記心而死,以上所說的安樂和痛苦都不會生起。

   “死時善、不善二心者,何多修習,彼即現起,余心則不轉也。”當我們在將要死亡時,究竟是感到痛苦還是安樂,主要取決于平時所修的善與不善兩種心行。什麼心行修習得更多,更持久,臨終時就會現起什麼心行,其他心行就沒有活動機會了。也就是說,當善心生起時,不善心就不起活動了;而當不善心生起時,善心就不起活動了。

   “若于善惡二種平等者,何者先念,彼先現起,余不隨轉。”如果此人生前善、不善兩種心行的力量差不多,就取決于臨終時什麼心行率先生起。當這種心行生起時,其他心行就不再活動。若先出現善心,不善心就不隨轉;若先出現不善心,善心就不隨轉。

   “心微細行時,善與不善二種皆止,而成無記之心。”在粗心進入細心的階段時,善或不善兩種粗重的心行都會停止,成爲無記之心。我們平常說的善心、不善心,都是比較粗的心。

   “一切死時,當其想心未至不明之間,以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彼最後我愛增上,念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受中有之因也。”當一切有情處于死亡階段,還沒有從粗心進入細心時,因爲長時間積集的我愛習氣現前,就會擔心:自己死了之後是不是沒有“我”?因爲這種恐懼,就會對自我産生執著。這種對自我的執著,就是導致中有生起之因。中有,即中陰身的出現。所以說,一切有情的生命延續都離不開我執的動力。

   “預流及一來,雖亦起我愛,繼以慧觀察而不忍受,如具力人打力弱者。若不來果者,則我愛不生矣。”預流,即須陀洹,聲聞四果的第一位,十八有學位之一,指預入無漏聖道的果位。一來,即斯陀含,聲聞四果的第二位,已斷滅欲界六品修惑,尚須自天上至人間受生一次方可般涅槃的聖人。不來,即阿那含,爲聲聞四果的第叁位,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不再來欲界受生。聲聞乘的聖者,如預流或一來果,雖然也會生起我愛,但進而以智慧進行觀照,就不會進入我愛或執著的狀態。就像有力量的人打沒力量的人一樣,勝負立見。至于那些進入不來果的聖者,就不會再生起我愛執了。

   以上,說明了死亡時不同心行狀態對未來投生的影響。這是轉變命運的關鍵時刻,也是考驗修行功夫的關鍵時刻。從某個角度來說,可謂成敗在此一舉,是我們需要特別引起重視的。

  3.暖從何收

   暖從何收者,作不善者,先從上身收暖,至心而舍。作善者,先從下身收暖,于心而舍,皆從心而出識也。于最初精血之中,識于何住,即成心藏。後從何出,即是最初之所入也。

  我們的生命體,由壽、暖、識叁法形成。壽,即一期色身的壽量。這個色身需要識的支撐,否則生命迹象馬上就會消失,成爲冰冷的屍體。唯有識在執持色身時,我們的生身才會有暖氣,才能正常運轉。就差那麼一口氣,四大就隨之解體了。那麼,身體又是怎麼變涼的呢?從中又能說明什麼道理呢?在《俱舍論》和《瑜伽師地論》中,對這些現象都有詳細說明,可以作爲參考。

   “暖從何收者,作不善者,先從上身收暖,至心而舍。作善者,先從下身收暖,于心而舍,皆從心而出識也。”體溫是從哪裏開始變涼的呢?多行…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思惟流轉次第(集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