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善者,體溫是先從頭上開始變涼,然後逐漸從胸口離開。而多作善行者,體溫則是從腳下開始變涼,最後也還是從胸口這個地方離開。總之,識最後都是從心口離開的。
“于最初精血之中,識于何住,即成心藏。後從何出,即是最初之所入也。”當中陰身前去投胎時,于父母遺傳基因中,識最初所住之地就成爲心髒。而識最後離開的地方,也是最初進入之地。
4.死後成中有之理
死後成中有之理者,如上所言。識從何出之時,由彼無間,如秤低昂,而成死與中有也。彼中有者,眼等根全,當生何趣,即具彼趣之身相。在未受生之間,眼如天眼,身如具通,俱無障礙,同類中有及修得離過之天眼能見之。
《俱舍》雖言,若成何趣之中有,次無遮止令于余生,而《集論》則說有遮也。
作不善之中有者,如黑羺光,或陰暗夜。作善中有者,如白衣光,或月明夜。中有同類能互相見,並能自見生處。地獄中有如焦株杌,傍生中有如煙,餓鬼中有如水。欲天與人之中有如金,色界中有鮮白。此《入胎經》所說。
若由無色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彼二生無色者,隨于何死,即于彼處成無色之蘊,無有中有也。
又天之中有向上,人之中有平行。諸作惡業者,眼目視下,倒擲而行。叁惡趣之中有皆同也。
壽量者,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得緣則無決定。不得亦須換身,于七七日住。在此期內,定得生緣,無過此限。如天中有,七日死後,或複爲天,或變人等之中有,以有余業能變中有種子故也。余亦如是。
當識從心髒離開,生命就會進入下一個程序——中有,這是一期生命到下期生命的過渡階段,不屬于六道之一。
“死後成中有之理者,如上所言。識從何出之時,由彼無間,如秤低昂,而成死與中有也。”死後將進入中有階段的原理,前面已經說過。在識從心髒離開的同時,死有結束而生有出現,兩者是沒有任何間隔的。就像一杆秤,此起而彼伏,彼伏而此起,在兩端的起伏之間,哪有什麼間隔呢?
“彼中有者,眼等根全,當生何趣,即具彼趣之身相。”中陰身到底是什麼樣呢?其實,也是六根俱全的。如果未來將投生何道,那麼中陰身就具有這一道的身相特征。比如要投生爲豬,此時的中有就是豬的形狀;如果要投生爲人,此時的中有就是人的形狀。
“在未受生之間,眼如天眼,身如具通,俱無障礙,同類中有及修得離過之天眼能見之。”天眼,六通之一,是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那些尚未受生的中陰身是具有神通的,不論遠近、內外、晝夜都能得見。而他的身體也是有神通的,沒有任何東西阻擋得了。無論銅牆鐵壁還是天上人間,中陰身都能毫無阻礙地穿越。那麼,什麼人能看到中陰身呢?一是同類中有能彼此看到,二是修得離過天眼者能夠看到。
“《俱舍》雖言,若成何趣之中有,次無遮止令于余生,而《集論》則說有遮也。”中陰身一旦形成後,比如已形成豬道或天道的中陰身,在投生之前有沒有可能改變?關于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俱舍論》說,如果已成爲哪一道的中有,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而在《阿毗達磨雜集論》中,則認爲是可以改變的。哪種說法更合理呢?本論比較贊同《集論》的觀點。如果不能改變的話,超度還有什麼作用呢?
“作不善之中有者,如黑羺光,或陰暗夜。作善中有者,如白衣光,或月明夜。”作不善業者的中有,中有所呈現的是一片漆黑,就像黑煙那樣,或者像昏暗的夜晚,因爲不善業也叫做黑業。作善業的中有,其光澤就像穿了明淨白衣一樣,或像月明之夜那麼皎潔。
“中有同類能互相見,並能自見生處。”同類的中有能互相看到對方,並且能看到自己生到什麼地方。因爲能看到,中陰身才會向那個地方飛奔,這種速度非常之快,就像光速一樣。
“地獄中有如焦株杌,傍生中有如煙,餓鬼中有如水。欲天與人之中有如金,色界中有鮮白。此《入胎經》所說。”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杌,樹沒有枝。地獄的中有,就像燒焦的樹根或禿木一樣。動物的中有,就像飄蕩的煙一樣。餓鬼的中有,就像流動的水一樣。欲界和人的中有,其色如金。色界的中有,色澤潔白。這是《入胎經》所說的。
“若由無色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彼二生無色者,隨于何死,即于彼處成無色之蘊,無有中有也。”如果是從無色界生到以下的色界和欲界,就會有中陰身。如果是從欲界和色界生到無色界,則是沒有中有身的。當生命結束時,當下就進入無色界的狀態。
“又天之中有向上,人之中有平行。諸作惡業者,眼目視下,倒擲而行。叁惡趣之中有皆同也。”倒擲,倒翻筋鬥。中有投胎時的行動方式是怎樣呢?生于天上的中有,是直直向上的。生于人道的中有,則是平行移動的。而那些造作惡業者,則是眼睛向下,首足倒立而行。凡是墮落叁惡道的中有,都是同樣的情形。
“壽量者,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得緣則無決定。”那麼中有的壽量有多長呢?如果沒得到投生因緣,就會在這一階段停留七天。如果感得投生因緣,時間就沒有一定了,可能馬上就去投生。尤其那些善業或惡業極重者,中有階段非常短暫,下地獄的立刻下地獄,生天的立刻生天。但通常要經過等待生緣的過程,就像人們辭了工作之後,需要有求職過程一樣,這個過程就相當于中有階段。所謂生緣,其實就在于業緣是否成熟。
“不得亦須換身,于七七日住。在此期內,定得生緣,無過此限。”如果七天後還沒得到受生機會,這個中有就要更換身體。也就是說,需要死而複生一次,然後仍以中有身再存活七天,因爲中有的壽量只有七天。這樣一共可以更換七次,即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間必定得到生緣,不會超過這個期限。所以,超度都要在四十九天之內,此時未來生處還沒有決定,還有改變的可能。否則的話,就影響甚微了。
“如天中有,七日死後,或複爲天,或變人等之中有,以有余業能變中有種子故也。余亦如是。”如果是天的中有,七天死後,還繼續以天的中有身出現。如果因爲某種業力改變,才可能變成人或其他各道的中有。原因在于,還有其他業力能改變天的中有種子。天道如此,其他各道也同樣如此。
可見,宗大師是傾向于中有能夠改變的觀點。
5.生有結生之相
次于生有結生之相者,《瑜伽論》雲:“若胎生者,于父母精血起顛倒見,而時如父母未眠,而如幻見眠,于彼愛著。”《俱舍》說爲見父母眠也,彼複若生女身之中有,于母思離,貪與父交。若生男者,于男思離,貪與女交。是欲起已,從而趣向。如是,男女支體余漸不現,唯見男女根相。對彼起嗔,中有遂滅,而成生有。複以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有濃厚之精血各出一滴,相與和合,住母胎處,狀如凝乳。與彼具時,則中有滅。與滅同時,以結生相續之識力,有微細余根大種,和合攝彼同分之精血,而余根以生。
爾時入胎之識,諸許阿賴耶者,爲阿賴耶。諸不許阿賴耶者,則爲意識結生也。
若于生處不欲去者,則不赴,不赴則不生。故已作增長生地獄之業,如宰羊、殺雞、販豬等非律儀之中有,于其生處,如于夢中而見有羊等,以昔串習之愛樂,即往赴彼。次于生處之色起嗔,遂致中有滅而生有生焉。如是于地獄及大瘿餓鬼中亦同。
凡當生于畜生、餓鬼、人及欲界、色界天者,于其生處,見自同類喜樂之有情,于彼歡喜,思欲奔赴。由于生處起嗔,中有隨滅,而生有生焉。此《本地分》中所說也。其非律儀販雞豬等之生地獄,與此相同。
《俱舍》雲:“濕化染香處。”謂濕生貪染香氣,化生貪染住處而生也。又若生熱地獄者思暖,若生寒地獄者思涼,中有趨之乃生,此注中釋也。卵生如胎生,亦出《俱舍論注》。
中有結束之後,就要進入生有。那麼,識又是怎樣投胎的呢?本論主要引《瑜伽師地論》和《俱舍論》進行說明。
“次于生有結生之相者,《瑜伽論》雲:若胎生者,于父母精血起顛倒見,而時如父母未眠,而如幻見眠,于彼愛著。”關于衆生如何投胎的問題,《瑜伽師地論》說:如果是胎生有情,在看到父母行邪行時,會對父母的精血生起顛倒見,前去投胎。所以,這裏的眠就是指不淨行。關于這部分內容,《瑜伽師地論》的原文爲:“彼于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謂見父母爲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爲女,彼即于父便起會貪。若當欲爲男,彼即于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遠去。若男于父,心亦複爾。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余分,唯見男女根門。即于此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是應知。”
“《俱舍》說爲見父母眠也,彼複若生女身之中有,于母思離,貪與父交。若生男者,于男思離,貪與女交。是欲起已,從而趣向。”《俱舍論》則說,中陰身是看到父母行不淨行前去投胎。如果是投爲女身的中有,就想著母親離開,希望自己和父親發生性關系。如果是投爲男身的中有,就想著父親離開,希望自己和母親發生性關系。生起這種染著心後,中有就會飛快地投生。所以說,投生都是和貪染心有關。對什麼境界感興趣,中陰身就會直奔而去。
“如是,男女支體余漸不現,唯見男女根相。對彼起嗔,中有遂滅,而成生有。”漸漸地,父母的整個身體都隱沒不現,只見到男女根相。此時,中有消失而構成生有,把父母的遺傳基因執以爲是自己。“對彼起嗔”這句話,《瑜伽師地論》和《俱舍論》中未見記載,可能是根據“于母思離”“于男思離”而來。
“複以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有濃厚之精血各出一滴,相與和合,住母胎處,狀如凝乳。”當父母的貪愛心達到高度時,精和卵就産生和合,進入母親子宮。父母最初給予的這一遺傳基因,就像凝乳一樣。
“與彼具時,則中有滅。與滅同時,以結生相續之識力,有微細余根大種,和合攝彼同分之精血,而余根以生。”在遺傳基因和合時,中陰身就消失了。在中陰身消失的同時,因爲識所具有的生根之力,使得父母給予的這一點遺傳基因逐漸形成生命體,從微細的根逐漸成長壯大。這個成長過程,在《俱舍論》和《瑜伽師地論》中也說得非常清楚。比如第一個七日是什麼形狀,第二個七日是什麼形狀,第叁個七日是什麼形狀,等等。
“爾時入胎之識,諸許阿賴耶者,爲阿賴耶。諸不許阿賴耶者,則爲意識結生也。”入胎的識,到底是哪個識呢?如果按《瑜伽師地論》的觀點,阿賴耶識才有資格扮演這個角色,因爲其他識都是有間斷的,不能作爲結生相續的載體。而不認可阿賴耶識的宗派則認爲,是意識在擔負這個作用。
“若于生處不欲去者,則不赴,不赴則不生。”以愛染心執取某個境界,識才會前去投胎。如果對境界沒有興趣,就不會生起愛染心,不會投生彼道。因爲投胎並不是有人在驅趕,也不是有外力在操縱,而是由自身業力推動,是隨業流轉。所以,這個境界必然是你喜愛並執著的。或許有人覺得,那誰會喜歡叁惡道的境界呢?既然沒人喜歡,怎麼又會墮落其中呢?
“故已作增長生地獄之業,如宰羊、殺雞、販豬等非律儀之中有,于其生處,如于夢中而見有羊等,以昔串習之愛樂,即往赴彼。”如果已經造作招感地獄果報的惡業,比如生前經常宰羊、殺雞、販豬者的中有,在投生之處,就像夢中見到牛羊等動物,因爲他生前有殺生的串習,就會去追趕那些牛羊,由此墮落。所以在墮落前看到的並不是地獄景象,只有進去之後,才顯現地獄的猙獰恐怖。
“次于生處之色起嗔,遂致中有滅而生有生焉。如是于地獄及大瘿餓鬼中亦同。”此時,中有就會因看到地獄景象而生嗔心,隨之結束,進入地獄。其他那些地獄、餓鬼的受生情況也大體相同,都是對生處境界起貪,使他們奔赴其中。大瘿餓鬼,指脖子間有巨大腫瘤,無法吞咽食物。
“凡當生于畜生、餓鬼、人及欲界、色界天者,于其生處,見自同類喜樂之有情,于彼歡喜,思欲奔赴。由于生處起嗔,中有隨滅,而生有生焉。此《本地分》中所說也。其非律儀販雞豬等之生地獄,與此相同。”凡是應當生于畜生、餓鬼、人道及欲界、色界天的中有,在他們將要投生的地方,因爲見到自己的同類而心生喜愛,想要前去和他們在一起。此外,由于對投生處生起嗔心,也會令中有隨之結束而生有開始。這是《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所說的。這裏所說的非律儀,即發願以販雞豬等行爲作爲終身職業,他們墮落地獄的過程也與此相同。
“《俱舍》雲:“濕化染香處。”謂濕生貪染香氣,化生貪染住處而生也。又若生熱地獄者思暖,若生寒地獄者思涼,中有趨之乃生,此注中釋也。卵生如胎生,亦出《俱舍論注》。”《俱舍論》說:濕生的有情是因爲貪染香氣而生,化生的有情是因爲貪著住處而生。總之,受生都離不開貪染心。那些生到八熱地獄的有情,是因爲感到寒冷而希求溫暖;而那些生到八寒地獄的有情,則是因爲感到炎熱而希求清涼。因爲這種希求,中有就會奔向溫暖或寒冷的處所,然後就是中有滅而進入生有階段。這是《俱舍論注》所說的。卵生的受生情況和胎生大體是一樣的,這個觀點也出自《俱舍論注》。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思惟流轉次第(集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