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二節 叁士道的建立及生起決定▪P5

  ..續本文上一頁猶未發生共同中下士夫之心者,即妄自稱我是上士之我慢。二爲于上中下叁等根機作大饒益也。”宗大師的回答是:之所以建構各自獨立的叁士道並分別加以引導,主要原因有兩點。一則,是爲了摧伏那些連中、下士的意樂尚未生起,就妄稱“我是大乘”者的慢心;二則,對于上、中、下叁等根機者都能有所利益。其中,尤以第一點對當今學人最有針對性。不少人雖然學的是大乘,但發心卻僅求自了,至于行爲則人天乘尚未達到。對于心行的衡量標准,多數人都很模糊,所以才有“籠統真如,颟顸佛性”之說。而宗大師在《道次第》中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具體的考核指標,可以逐步考量自己:下士的意樂達到沒有?中士的意樂達到沒有?

   “言大益者,謂因上中二種士夫,亦須希求善趣解脫。故對所導之上中二種補特伽羅,示以中下二種意樂令其修習,此無過失而生功德故。”這種引導的利益主要在于叁根普被,故名大益。對于上士道和中士道根機的修行者來說,同樣需要希求人天善果,希求獲得解脫。所以,對這兩類學人開示下士道、中士道的意樂令其修行,不僅不會有過失,還能積集功德。如果菩薩連解脫輪回的能力都沒有,還能救度衆生嗎?所以,“希求善趣解脫”是不同根機者都要奠定的修學基礎。

   “若是下劣補特伽羅者,雖修上品法類,亦必不生上品意樂,而下品複棄,則上中下道功德勝利將俱無所得矣。”如果是下劣根機的有情,雖然修習無上甚深的法門,但由于自身能力所限,也無法從中生起上品的意樂,卻因此放棄下士道的修行。這樣的話,上品法修不成,下品法又不修,就可能對上中下叁士道的利益一無所獲。所以說,對于下等根機者,應該爲之開示適合他們的修法,令其有所收獲。

   “複次,于具上堪能者,示所共道以令修習。對于彼等自所應修諸功德法,若已生者則能攝持,或雖未生,亦能速疾發起。下下發已,導入上上,于其自乘並無延滯也。”其次,對于上等根機的有情來說,令其修習共中士、共下士的法門,如果他們已經生起上士應該具備的修學基礎,就能繼續保持;如果尚未生起,就能迅速成就。由最基礎的做起,次第導入最上乘的修行,並不會耽誤上士道修法的進度。所謂“低處修來高處到,慢慢修來快快到”。

   “發心須依次第者,《總持自在王所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次第修淨摩尼寶喻,合義而爲教示。”黠慧,聰敏靈慧。寶師,冶煉金銀的工匠。那麼發心又應遵循怎樣的次第呢?《總持自在王所問經》中,以能工巧匠製作摩尼寶的過程爲喻,以此開示修心之道。製作一件精美寶器需經諸多步驟,首先要打造出大體形狀,然後逐步刻劃細節,最後精打細磨。叁士道的修習也是同樣,通過下士道的持戒,可斷除粗重煩惱及不善行;通過中士道的念死無常等,可弱化我法二執;通過上士道的菩提心和止觀修習,漸次成就佛果所需的福慧資糧。

   “龍猛菩薩亦作是說:“初修增上生,後起決定勝,以得增上故,次決定勝成。”此說于現上決定善,須以次第而引導也。”龍猛,又名龍樹,中觀之祖。增上生,暇滿人身。決定勝,無上菩提。龍樹菩薩也是這麼說的:首先要修增上法,獲得暇滿人身,然後才能修習無上菩提。唯有具備暇滿人身,才能由這一身份成就佛果。這也就是說,對于現前和究竟的善法,必須有次第地加以引導。

   “聖者無著亦曰:又諸菩薩,于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爲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爲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爲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令其漸次修習善品,是名菩薩于諸有情漸次利行。”無著,瑜伽廣行派的祖師。聖者無著菩薩也說:菩薩在利益衆生時,先要觀察有情的根機,如果發現他們智慧淺薄,根機驽鈍,應該爲其講說淺顯的修行法門及相關教授教誡,如人天善法等。如果發現他們是中等根機,應爲其演說適合中等根機者的法門及解脫道的教授教誡。如果發現他們智慧廣大,根機很利,就應該爲其演說甚深教法及無上微妙的教授教誡。令衆生逐步修習善法,正是菩薩對各類有情所做的次第引導。

   “又聖者提婆于《攝行炬論》中,成立先于波羅密多乘之意樂。既修習已,次轉入密,須具次第。攝彼義雲:諸初業有情,若轉趣勝義,佛說此方便,如梯之漸次。”提婆,龍樹菩薩的弟子,中觀思想的重要傳承者。波羅密多乘,即菩薩乘。聖者提婆論師在《攝行炬論》中,也要求修學者首先獲得菩薩乘的意樂,完成這一階段的修行後再轉入密乘,必須次第而修。並總結說:對于那些初學者,如果想要契入聖道,佛陀施設了入道方便,如梯子一樣,引導學人一步步邁向無上菩提。

   就像一幢樓房,如果沒有梯子,爬上二層都很困難。如果有梯子的話,爬上一百多層也很容易。所以,修行需要漸次深入。禅宗講“頓悟成佛”、“一超直入如來地”,聽起來固然痛快,但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事實上,頓悟絕非普通根機者可契入。六祖慧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證得空性,能所雙亡。爲什麼我們天天念這句話也沒多少感覺呢?因爲這句話只是頓悟的契機,就像點燃柴薪的火苗,而柴薪是之前就已准備齊全的。所以說,頓悟只是以漸修爲基礎的瞬間爆發,並不是憑空而有。又如吃餅,看似吃到第五塊才飽,但如果直接吃那個第五塊,沒有前面四塊,能飽嗎?如果什麼也不做就等著頓悟,那是做夢。只有修行積累到一定程度,心垢已薄如蟬翼,再由大善知識稍加點撥,這層束縛就粉碎了。如果煩惱習氣還很深厚,只有自己通過持戒、修定努力打磨,使執著逐漸消融,出離心和菩提心逐漸增長,才能在接近目標時完成最後沖刺。

  

  

《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二節 叁士道的建立及生起決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