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大道 前言 目錄

  菩提大道

  濟 群

  前言

  《菩提大道》終于完稿付梓了。這是濟群法師所有著述中曆時最久的一部書稿,從記錄到完成,六度寒暑,幾易其稿。其中,凝聚著法師多年來對佛法修學體系建設的思考和實踐,更凝聚著他對四衆佛子的切切悲心。

   本書根據濟群法師2004年在戒幢佛學研究所講述的“《菩提道次第略論》系列講座”整理而成,但個中淵源卻可追溯至更早。法師1984年畢業于中國佛學院,經數年潛修,即在佛學院擔任教職,至今已二十余年。由于教學的因緣,開始關注整個教界的修學現狀。自2000年戒幢佛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起,這種關注就更爲清晰,更爲具體了。

   2003年,法師在研究所開講“認識菩提心”系列講座,以弘揚菩提心教法爲契入點,開始對漢傳佛教的現狀及衰落之因進行全面反思,先後發表《漢傳佛教的反思》、《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一個根本、叁大要領》等文,引起極大反響。文中,法師立足于解脫道和菩薩道的高度,將佛法修學的核心要領歸納爲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並依此建立修學體系的框架,爲人們正確修學佛法提供了次第井然的思路。

   那麼,怎樣才能使學人在短時間內把握修學要領,在菩提道上穩步前行?在多年探索實踐中,法師認爲,《菩提道次第論》恰能契合這一需要。事實上,《道次第》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已在漢地逐漸盛行,學者日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衆的修學需求。

   自2004年起,法師將《道次第》列入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基礎課程。最初是爲本所研究生開講本論,在爲時叁周的課程中,法師圍繞修學引導、修學要領、實修理路等幾大主題,對《道次第》作了提綱挈領的闡述,後整理爲《菩提道次第論修學要領》、《菩提道次第論實修理路》、《道次第中的菩提心》、《方便與慧,成佛缺一不可》及《道次第修學劄記》等文,使學人在深入研讀之前,對本論基本脈絡有所了解。可以說,是學修《道次第》的實用導讀。

   同年9月開始,法師又對《道次第》進行詳細解說,至2005年12月30日圓滿,留下114講的音像文件,這也是法師教學至今爲時最長的一套講課資料。當時,研究所雖已開始教學資料的錄音和錄像,但設備簡單,時有故障出現,這套資料卻一講不漏地完整保存下來。現在想來,真是因緣不可思議。

   講課地點在西園寺般若堂。很多個早晨,靜靜的小院內,法師的聲音透過般若堂的長窗,若隱若現地飄蕩在空中,讓整個院落充滿清澈而通透的氣息。晨風中,不時有遠道而來的求法者伫立窗外聽講,渾身都綻放著令人動容的法喜——這就是法所具有的力量吧。因爲聞法,因爲學法,我們的人生在改變,我們的世界也隨之改變。還有很多個早晨,這個與西花園比鄰的小院,不時有遊客的喧嘩傳來,這些夾雜在法音中的市聲,曾經也讓我們遺憾過。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我們面對的現實呢?在修學路上,有幹擾,有誘惑,有種種不期而至的意外,我們靠什麼來堅守,來面對,來解決?

   《道次第》給予我們的,就是步步向前的引導,是不再退轉的力量。正如法師所說的那樣:“在人生道路上,似乎有無數可能的選擇。但歸根到底,無非是兩個選項,一是輪回的道路,一是解脫的道路。《道次第》所指明的,正是幫助我們走向解脫、走向菩提的道路。既有理論的引領,也有實踐的指導。當然,這也是佛法所有經論的共性。而《道次第》的特色在于,它所提供的套路特別簡明,且應用面極廣。不僅適合專業學修的出家僧衆,對業余學佛的在家居士也很應機。”

   所以,法師在爲研究所學員講授本論的同時,始終鼓勵居士們聽聞《道次第》、學修《道次第》。因爲法師的倡導,自開講《道次第》以來,我們便在戒幢佛學教育網、西園論壇和法師個人主頁同步上傳講課錄音,並于稍後上傳視頻。借助網絡的便利條件,使各地學人得以在線聞法,彌補身不能至的缺憾。同時,也爲《道次第》的弘傳開辟了一個重要窗口。

   在曆時一年多的課程中,法師常常笑稱,講述《道次第》,受益最大的正是他自己。藉由講課的因緣,將他多年以來對佛法的思考和探索作了全面梳理。所以,法師的講解重點並不在于銷文,而是立足于《道次第》的整體建構,揭示每個修學階段的重點和運作原理,並對各修學環節之間的相互關聯做了深入剖析,使學人由表及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一點,正是法師講述《道次第》的特色所在。當然,這種特色未必在初學階段即可領悟,還須通過反複學習才能體會,才能豁然開朗。在這個問題上,唯一的捷徑就是重複——而且是經過觀察修和安住修的正確重複。

  關于《道次第》的學修,我們目前可提供的資料已較爲全面。其中,音像有音頻和視頻兩類,書稿則有完整的長篇講記和法師從不同角度對本論所做的提要性開示。這些資料的製作和流通,離不開大衆的共同參與。

   在開講《道次第》的同時,演如法師便發心記錄《道次第》的講課錄音,共百余萬字,爲後期的文稿整理和音像製作奠定了良好基礎。2006年,木木居士在聽聞《道次第》的過程中,深感沒有字幕給聞法帶來的諸多不便,尤其對初機學人來說,若無字幕作爲輔助,聽聞效果將大打折扣,是以發心製作字幕。當時,我們對字幕製作的相關流程一無所知,甚至沒有一個專業人士可以請教。所以,最初的製作異常艱難,記不清遇到了多少障礙,多少問題,更令人沮喪的是,製作效果並不理想,但木木還在堅持。或許正是這份毅力的感應,慈強居士出現了。這個在高校講授影視製作的老師,很快爲我們製作出一段精美的字幕樣品。至今,我們還清楚地記得看到這段樣品的欣喜,木木立刻決定放棄製作已經過半的工程,重頭開始。

   因爲最初的記錄稿不是按字幕要求所記,所以,在製作前需要將這些記錄稿重新補充、分行、校對,以符合字幕製作的標准。這是一項頗爲耗時的細致工作,由演如法師負責,二十多位各地信衆共同協助,最後由慈強合成並轉換視頻,于2007年5月全部完成。這是一次橫貫東西、縱徹南北的通力合作,在衆多參與者中,北至哈爾濱,南至廣州,東至上海,西至成都——是叁寶的加持使我們走到一起,也是共同的理想使我們走到一起。

   字幕版視頻的製作完成,爲大衆學修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爲《道次第》的推廣提供了有力支持。否則,可能會有不少人在聽聞過程中因不知所雲而難以爲繼,不了了之。當然,這次製作也留下不少憾事,主要有兩點:一是素材本身就存在的質量問題,二是缺乏經驗造成的製作問題。所以,在視頻製作告一段落後,我們又開始音頻的再處理。

   因爲慈強居士的介紹,我們了解到MP3也可配上同步播放的字幕,相當于一部“有聲電子書”,可在電腦、MP4或手機等設備播放。相對視頻字幕來說,這種字幕可在屏幕停留較長時間,更易看清那些陌生的概念和術語,而播放軟件所提供的編輯功能,也方便我們在聞法時隨時將重點複製下來,製作一份用于溫習和強化的修學筆記。在經過視頻修改的經驗總結後,這次製作非常順利。全部音頻文件由宏葉剪輯修改,並由慧仁、慧儀、若水、善生再次校對,修正了許多視頻製作中存在的字幕問題。全部修改于2008年5月完成,是目前相對完善的一個音像版本。

   在這些音像資料的製作期間,溫州、廈門、蘇州、上海、哈爾濱、北京、深圳等地的“《道次第》學習班”陸續成立,學修《道次第》已蔚然成風。研究所還先後出版《菩提心與道次第》、《道次第之道》等相關修學資料,大家期盼已久的“《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2010年初,這部幾經修訂的《菩提大道》終于告一段落。全書由德心整理成文,慧定、若水、宏葉、慧仁、慈意等參與校對。

   在開講《菩提道次第略論》之初,法師曾根據全論的核心思想,編定了適合現代人修學的簡明目錄,作爲內部資料提供給學員。我們深感這一目錄對學修《道次第》很有幫助,能使學人在短時間內把握全論建構,且在進入每一階段學習時不致忘失道之整體。故祈請法師公開發布,這就有了“《菩提道次第略論》現代目錄本”的出版。正如我們希望的那樣,這本獨具特色的“現代目錄本”一經流通便深受歡迎,不僅各地信衆紛紛請閱,一些專弘《道次第》的道場也在大力推廣。

   《菩提大道》依然沿用“現代目錄本”的結構,而從法師講述的特點來看,則可定位爲“《道次第》的漢化解讀”。所謂漢化,並不是對原論的改造或偏離,而是側重本論的思想內涵來弘演。佛教在不同地區的傳播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當地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的影響。尤其在藏傳地區,佛教和本土文化的結合幾乎到了難分彼此的程度,從而使藏傳佛教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這種特征和其獨有的形式感,固然會給部分學人帶來特殊吸引力,但也會使部分學人因此産生疏離感。在《道次第》中,很多人名、地名乃至經論和佛菩薩名號都是漢地學人陌生的,這種陌生已在一定程度上成爲人們學修本論的障礙,覺得難以相應,難以契入。事實上,透過這些陌生的部分,本論所揭示的內涵,包括道前基礎和叁士道的次第,及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爲叁主要道的建構等,無不是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所在。“漢化”的真意即定位于此——強化其中屬于佛法根本的部分,而弱化屬于地域特色的部分,以期提供一個適合更多大衆的的解讀。

   在《菩提大道》的最後修訂期間,法師的另一項工作重點,是根據佛法修學的共性,建設一套適合四衆弟子(尤其是在家居士)並易于在各地全面複製的教學模式。唯有這樣,才能使教界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多作用,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信衆需求。如果說傳統的佛教教育方式像是手工作坊的話,那…

《菩提大道 前言 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序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