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濟 群
《道次第》的主要意義,是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把握佛法綱領,了解修行的常規次第。佛法浩瀚,既有南傳、漢傳、藏傳叁大語系,也有依不同經典建立的衆多宗派。僅漢傳佛教,就有淨土宗、禅宗、律宗、華嚴宗、天臺宗、叁論宗、唯識宗、密宗八宗之多。此外,更有叁藏十二部典籍,八萬四千法門,加上曆代祖師大德诠釋的注疏,統計完整便已不易,何況一一遍學?
那麼,佛陀爲何施設種種言教及法門呢?時常有人會問:基督教不過一本《聖經》,同樣教化信衆無數,佛教教理何不濃縮爲一本經典,使學人不致目迷五色、無從著手?
須知,佛陀說法乃應機設教,根據衆生不同根機施設教法。有情千差萬別,有些聽聞無常教法很相應,有些學習諸法無我很對機。此外,或自我感覺良好,以爲是上根利智;或自卑情緒深重,以爲是下劣凡夫。對于他們,也須有不同的化導方式。總之,衆生無量,故法門無量。
當然,這也給修學帶來了相應困難。在浩瀚的佛法海洋,怎樣才能找到入佛知見的門徑?踏上駛向彼岸的舟楫?《道次第》就是一本適用面極廣的實用指南。論中,宗喀巴大師爲我們建構了從學佛到成佛的總體框架,安立了各修行階段必須完成的學習項目,脈絡清晰,次第井然。有鑒于此,戒幢佛學研究所將之作爲預科階段的重點課程,希望爲同學們今後的修學奠定一個紮實基礎。
近年來,關于《道次第》的注釋和翻譯出版了不少。藏傳佛教中,本論爲格魯派必讀論典,故有許多相關著述傳世。隨著漢藏佛教交流的加深,也不斷有大德在漢地傳講《道次第》,或將相關著述譯爲漢文,爲我們提供了許多修學參考。下面爲大家略作介紹。
1939年,昂旺朗吉堪布在康定傳講本論,前後曆時7年,後據弟子聽講筆記編定《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在漢地影響甚廣。前幾年,帕繃喀大師(昂旺堪布之師)的《掌中解脫》也被譯爲漢文,又稱“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將經論深義化爲實踐指導,是學習《道次第》的重要參考。此外,還有能海上師的《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昂旺朗吉堪布的《朗忍要義》、祈竹仁波切的《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教授》、智敏上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等等。除著述外,臺灣日常法師講解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系列講座,共160小時,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在大陸流通,影響較大。
同學們在選擇參考書時,未必面面俱到。我感覺,選定一本精讀的效果會更好。學習佛法,關鍵不在于讀了多少,而在于領會多少。什麼是傳承?傳講經論是一種傳承;閱讀時對法義理解無誤,也是一種傳承。建議大家在聽課以外多研究相關注釋,勤于思考,主動用心地學習。
這份《〈菩提道次第略論〉新編目錄》是爲本次課程編寫的。爲方便大家學習,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科判作了一些現代化整理。希望同學們熟讀並背誦下來,這樣便能對《道次第》的主要思想了然于胸。在學習每一部分時,明了它在整個修道過程所處的位置,將有助于理解各修學環節的相互關系。
《道次第》中,宗大師爲我們建構了完整的修學次第。其中的每一環節,都是組成整個系統的支分。從道前基礎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及最後的止觀部分,每一階段都不是獨立的,而是有著承上啓下的相互關聯。如道前基礎的說聽軌則、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等,是進入下士道的必要准備,也是修學任何法門需要奠定的基礎。就像蓋樓,地基打得越紮實,建築就越穩固。
叁士道雖有各自的境、行、果,但在《道次第》中,宗大師將之有機結合起來,這也是本論的重要特色。如下士道和中士道,既是上士道的支分,也是上士道的前行,故名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同時,佛法是心地法門,叁士道的建構都是爲修心服務的,這就必須通過止觀修習落實于心行,使教法真正産生作用。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既要了解每一部分的特征,也要了解各階段的內在聯系,否則就可能顧此失彼,只知局部而忘失整體。就像有了汽車的各個零部件,卻不懂得怎樣組裝起來,仍是一堆無法行駛的金屬。更可怕的是,安裝得似乎像個汽車,勉強也能開動,但內部卻問題重重。一旦上路,很可能險象環生,甚至會帶來生命危險。
學佛也同樣如此,在我們的心路旅程上,有陷阱,有岔路,有關卡,這就需要標明各種地形路況的詳細地圖,需要安全性能良好的交通工具。《道次第》所提供的,正是這樣的幫助。
一、歸敬頌
敬禮于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
堪忍刹中自在主,補處慈尊法中王,
善逝智父妙吉祥,龍樹無著佛所記。
深觀廣行兩大宗,傳承諸師我皈命,
爲欲易入深廣道,再以略法于此說。
按印度論師造論的傳統,每部論之前皆應冠以“歸敬頌”。因爲論主造論是傳承並闡釋佛陀的教法,故首先對佛陀及與本論相關的祖師大德表示皈敬。一則,體現本論作者的傳承;二則,說明論主造論的意趣或緣起。
“敬禮于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此句是表示總的禮敬,禮敬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足下。諸,衆多。至尊,無上尊貴之義,即佛陀。正士,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薩。具大悲者,具足大悲者,佛菩薩都具足圓滿的大慈大悲。足下,頂禮佛足,表示謙恭。
“堪忍刹中自在主。”此句是禮敬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表明本論所說教法直接淵源于佛陀。堪忍,即堪能忍受苦難,指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所以苦難,因爲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其中,劫濁指世界充滿天災人禍;見濁指人類思想混亂,邪見紛纭;煩惱濁指衆生煩惱深重,擾亂心神;衆生濁指有情貪嗔熾盛,身心不淨;命濁指衆生死緣甚多,壽命短促。在這樣汙濁不堪的世界生存,必須有相當的忍耐力。刹,指國土。自在主,是對佛陀的尊稱,因爲他是得大自在的覺悟者。自在,是解除迷惑和煩惱後,于生死中得大自在。
“補處慈尊法中王。”此句是贊頌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爲一生補處菩薩,此生結束之後,即轉生到人間成佛,是娑婆世界下一任佛陀。補,爲候補之義。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內院,古印度很多大德對經教不得其解時,會于定中上升內院向其討教。《大唐西域記》便有不少相關記載。中國的道安大師、虛雲老和尚等也有類似經曆。慈尊,爲彌勒菩薩別名。彌勒名阿逸多,漢譯慈氏,因過去生修慈心叁昧而得名。法中王,即于法自在。所以贊頌彌勒菩薩,一是因爲宗喀巴大師繼承了中觀(深觀)和瑜伽(廣行)兩大流派的思想,一是因爲本論總依《現觀莊嚴論》,別依《菩提道炬論》。而彌勒菩薩既是瑜伽學派的初祖,又是《現觀莊嚴論》的論主。
“善逝智父妙吉祥。”此句是禮敬文殊師利菩薩。善逝,佛陀十大名號之一,指圓寂時自在安祥地前往善處,而不是像凡夫那樣不能自主。智父,指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因爲文殊菩薩乃七佛之師,又是代表智慧的成就,所以稱爲智父。妙吉祥,爲文殊師利菩薩別名,《大日經疏》曰:“妙吉祥菩薩者,妙者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室利翻爲吉祥,即是具衆德義,或雲妙德,亦雲妙音也。”文殊菩薩不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深般若的祖師,故應禮敬。
“龍樹無著佛所記。”此句是禮敬深觀、廣行二派的代表人物。龍樹菩薩爲中觀學派的創立者,無著菩薩爲瑜伽學派的創立者。據記載,傳世的彌勒論典多由無著菩薩在定中親聆彌勒菩薩開示後整理成文,故無著菩薩爲瑜伽學派在人間的實際創立者。龍樹菩薩出生于佛入滅後四百年,無著菩薩出生于佛入滅後九百年。關于這兩位菩薩,佛陀曾在經典中爲之授記,是爲“佛所記”。
“深觀廣行兩大宗,傳承諸師我皈命。”深觀爲中觀別名,以般若系經論爲依據典籍,如《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便是由深觀諸法實相而開啓智慧。廣行爲瑜伽學派別名,即廣泛利益一切衆生的行爲,重點在于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對于深、廣兩大傳承的所有祖師,如深觀派的龍樹、提婆、月稱等,瑜伽派的無著、世親、安慧、陳那、護法等,都是論主一心皈依並禮敬的。
“爲欲易入深廣道,再以略法于此說。”這是宗大師造論的意趣所在。大師在46歲時(1402年)曾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但《廣論》浩瀚深廣,常人難以全面掌握。爲使更多人通達修學次第,契入深觀、廣行的殊勝教法,宗大師應弟子祈請,又于59歲時撰寫《菩提道次第略論》,爲《廣論》的精要本。
二、本論內容及造論意趣
此論爲總攝佛法之精要,龍樹、無著二大流派之准繩,勝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規,叁類士夫所應修持,乃至菩提一切無不全備之次第也。由此菩提道次第爲門,將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規律,即此中所說法。
如濟迦麻啰西啰寺(印度寺名)說法之軌則,先須講明作者之重要與法之重要,及如何聽說彼法之叁事。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導分四:
一、爲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二、爲于教授生敬信故,釋法之重要。叁、于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此論爲總攝佛法之精要。”本論總攝一切佛法的精要,即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是叁乘佛法修學的要領和精髓。
“龍樹、無著二大流派之准繩。”准繩,即准則。龍樹菩薩代表深觀(中觀),無著菩薩代表廣行(瑜伽),本論彙歸深、廣兩大學派于一身,指導我們了解兩大修學體系的核心要領。中觀、瑜伽兩派有各自的依據經論,見地和修法也相對獨立。中觀是以二谛解釋世界,認爲心和境都是無自性空,由此證得空性。瑜伽是以叁性解釋世界,說明諸法唯識,認爲心的本質即是空性,由此契入實相。由于見地不同,中觀和瑜伽學派之間曾出現過激烈爭論。至印度佛教晚期,卻逐漸出現融合傾向。一些學人既接受…
《序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