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工藝及科學技術方面的學問;醫方明,爲醫學、藥理方面的知識;內明,特指佛法。其中,前四種爲佛法與世間法所共,因相對于內法而稱爲外教。阿底峽尊者在21歲以前,已對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這四種佛法與世間所共的知識極爲精通。
“又于十五歲時,聽《正理滴論》一次,即辯論折服一著名外道,于是英稱普聞。此大綽龍巴所說。”《正理滴論》是研究因明學的古典著作,又稱《正理一滴》,共分叁品,法稱論師所著。譯本有兩種,分別由王森據梵文本、楊化群依藏文本所譯出。尊者十五歲時,僅聽聞《正理滴論》一遍,就在辯論中戰勝了當時一位著名的外道,因此名聞遐爾。這是噶當派格西大綽龍巴所說。
② 得受灌頂
爾後,複于黑山道場,親近羅睺羅古達喇嘛。此喇嘛曾得喜金剛現身,金剛空行母授記得成就者。尊者蒙此喇嘛爲授大灌頂,命名曰智密金剛。
直至二十九歲時,于諸已得成就師前,修學金剛乘法。至是經教教授通達無余,即自憶念:于諸密咒我已精谙。嗣經空行母等夢示多部密經,皆未曾睹,乃折其慢。
“爾後,複于黑山道場,親近羅睺羅古達喇嘛。此喇嘛曾得喜金剛現身,金剛空行母授記得成就者。尊者蒙此喇嘛爲授大灌頂,命名曰智密金剛。”隨後,尊者又在黑山道場親近了羅睺羅古達喇嘛。這位喇嘛曾感得喜金剛(密宗本尊之一)現身,並得到空行母授記,是一位公認的成就者。尊者得羅睺羅古達喇嘛爲之灌頂,並賜名爲智密金剛。
“直至二十九歲時,于諸已得成就師前,修學金剛乘法。至是經教教授通達無余,即自憶念:于諸密咒我已精谙。嗣經空行母等夢示多部密經,皆未曾睹,乃折其慢。”經教,佛法典籍。教授,實修法門。到二十九歲前,尊者廣泛參訪各地大善知識,在衆多已獲成就的大德座下修學金剛乘法。至此,對密乘典籍及修法通達無余,內心感覺到:對于各種密法,我已深谙其道,完全精通。後經空行母等在夢中示現多部密續經典,都是他從未目睹的,從而折服慢心。
③ 出家求道
自此以後,有諸師長及其本尊,或明或寐而加勸請雲:“若出家者,能于佛法及衆生作大饒益。”尊者依言,往投大衆部持律上座已修入加行位中之戒铠大德,求請剃染,爲作和尚,令得出家。
叁十一歲內遍學顯教。別于《大毗婆沙論》,依止法铠論師,于啊登打補日研究至十二年之久。以對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故于各部異義,取舍之間互有出入處,雖頗微細,亦能毫不紊亂而正了知。
“自此以後,有諸師長及其本尊,或明或寐而加勸請雲:若出家者,能于佛法及衆生作大饒益。”從此以後,尊者親近的師長和修法本尊,或在平時顯現,或在夢中現身,紛紛勸請阿底峽尊者出家,並告誡他:“如果你能夠出家,對于佛法流布和衆生都會有極大利益。”
“尊者依言,往投大衆部持律上座已修入加行位中之戒铠大德,求請剃染,爲作和尚,令得出家。”尊者聽從勸說,前去親近大衆部一位持律嚴謹、修行已達加行位的戒铠大德,請求他作爲自己的剃度和尚,剃發染衣,舍俗出家。大衆部,聲聞部派名。佛滅後,衆弟子在王舍城靈鹫山七葉窟內外結集經典,窟內結集的名上座部,窟外結集的名大衆部,此爲聲聞根本二部。
“叁十一歲內遍學顯教。別于《大毗婆沙論》,依止法铠論師,于啊登打補日研究至十二年之久。”因尊者之前學過密教,故出家後開始學習顯教,在叁十一歲前遍學顯教經典。此外,特別重視對《大毗婆沙論》的研究,依止法铠論師,在啊登打補日(印度地名)研究此論達十二年之久。《大毗婆沙論》是有部極爲重要的論典,佛教史第四次結集時,主要就是結集這部經典,共二百卷之巨,由玄奘叁藏譯爲漢文。
“以對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故于各部異義,取舍之間互有出入處,雖頗微細,亦能毫不紊亂而正了知。”根本四部指上座部、大衆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爲部派佛教四大分支。尊者對各部派知見和主要經論都研究得極爲精熟。對各部派的不同義理,及取舍間有出入之處,即使最微細的差別,也能准確無誤地完全了知。
以上敘述尊者的求學經曆。從中可以看出阿底峽尊者的廣學多聞、博采衆長,更爲可貴的,則是尊者精進無厭的聞法熱忱。
3.成就功德
叁藏靈文能攝盡一切佛教,故證之功德亦以戒定慧叁學攝之。
本段介紹阿底峽尊者的證量,這是他多年精進修學的結果。
“叁藏靈文能攝盡一切佛教,故證之功德亦以戒定慧叁學攝之。”經、律、論叁藏,能含攝佛法的一切言教。而戒、定、慧叁無漏學,則能含攝佛法的一切修證。因此,本論也是從戒定慧叁學來介紹尊者的行持,以及他的修證功德。
① 具足戒學
戒學者,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千經萬論之所贊。欲求證得定慧,先須具足淨戒爲增上緣。于此有叁:
這是從別解脫戒、菩薩戒和金剛乘戒叁個方面,介紹阿底峽尊者持戒的功德。
“戒學者,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千經萬論之所贊。欲求證得定慧,先須具足淨戒爲增上緣。于此有叁。”戒律,是定慧一切修證功德的基礎,故佛法所有經論都贊歎持戒的功德和重要性。戒爲正順解脫之本,亦爲無上菩提之本。如果想要得定、發慧,必須以清淨無染的戒行作爲增上緣。關于尊者的持戒功德,主要體現于叁個方面。
【別解脫戒】
初,具足殊勝別解脫戒者。尊者于受得比丘戒後,愛護其戒,如牦牛之愛尾。守護輕細,猶且舍命不渝,于諸重禁夫複何說。大持律上座之稱,于焉起矣。
“初,具足殊勝別解脫戒者。”首先,阿底峽尊者具足殊勝的別解脫戒的功德。別解脫,又名別別解脫,謂每持一條戒即可從其對治的煩惱執著中解脫出來,包括五戒、八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別解脫戒側重于止惡,是以止爲持,是菩薩戒和密乘戒的基礎。在南傳佛教地區,比丘們只受別解脫戒。
“尊者于受得比丘戒後,愛護其戒,如牦牛之愛尾。”阿底峽尊者受比丘戒後,嚴格守護,不令有失,如同牦牛愛護自己的尾巴那樣。據傳雪山上有種牦牛極其珍愛自己的尾巴,若尾毛被挂在樹上,一定要設法解開才離去。即使正被獵人追殺,也甯可被抓而不願使毛挂斷。
“守護輕細,猶且舍命不渝,于諸重禁夫複何說。”輕細,指輕戒,如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可謂多如牛毛,故本論以牦牛愛尾爲喻。重禁,四根本等重罪。對于所有的輕戒,尊者尚且精心守護,甯舍性命亦不輕毀。對于佛陀所製的根本重戒,更是嚴格受持,毫無違犯。
“大持律上座之稱,于焉起矣。”正因爲如此,當時很多人稱尊者爲“大持律上座”。大持律,不僅能嚴持戒律,更精通戒律的開遮持犯,爲大衆依怙。上座,指德高臘長的大德,律中規定須在二十臘以上。
【菩薩戒】
次,具足菩薩戒。尊者于修習慈悲爲本菩提心之教授,雖曾多所參學,別經久時,特依金洲大師修習由彌勒、文殊降及無著、寂天,輾轉傳來最勝教授。于自他相換之菩提心,隨得生起。由願入行,而受學處,廣修諸行,毫無違越。
“次,具足菩薩戒。”其次,尊者具足菩薩戒的功德。菩薩戒是大乘學人受持的戒律,包括攝律儀戒、攝諸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又名叁聚淨戒。和別解脫戒的不同在于,菩薩戒是止惡與行善並重,不僅規定了必須禁止的行爲,也規定了應該做到的善行。菩薩戒有“梵網菩薩戒”和“瑜伽菩薩戒”等,漢地學人多受持“梵網菩薩戒”,而在印度和藏地,更盛行“瑜伽菩薩戒”。
“尊者于修習慈悲爲本菩提心之教授,雖曾多所參學,別經久時,特依金洲大師修習由彌勒、文殊降及無著、寂天,輾轉傳來最勝教授。”尊者對于以慈悲爲本的菩提心教授曾四處參學,曆時多年,並特地乘船渡海,冒著生命危險前去依止金洲大師,修學彌勒、無著所傳的七因果修法,及文殊、寂天所傳的自他相換教法。或許有人不解,既是說明尊者持戒功德,和菩提心有什麼關系呢?須知,菩提心爲菩薩戒之本,若不曾發起菩提心,是不能得到菩薩戒戒體的。故受菩薩戒時,戒師會問:“是否已發菩提心?”若未發心,便無受戒資格。
“于自他相換之菩提心,隨得生起。”隨得,任運生起,說明尊者對此修法極爲純熟,起心動念,可隨時安住于無我利他的心行。尊者依止金洲大師修學菩提心教法達十二年,能任運生起“自他相換”的菩提心。“自他相換”出自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凡夫的特點是愛著自己,舍棄他人。修習自他相換,便是將愛著自己的那份心,轉爲愛著一切衆生;把舍棄他人的心,轉爲舍棄對自我的愛著。
“由願入行,而受學處,廣修諸行,毫無違越。”願,爲願菩提心,即利他的願望。學處,即菩薩戒,是將利他願望落實于行動。因爲菩薩行不僅有“此不應作”的規範,更包含“此應作”的內容,要求學人積極行善。尊者由發起願菩提心,進而修習行菩提心,廣修六度四攝。對菩薩戒的止作二持都能嚴加守護,沒有絲毫違越。
【金剛乘戒】
最後,具足金剛乘戒。以具觀自身成本尊之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之叁摩地,隨成瑜伽之尊。特別于所製禁戒無所違越,諸叁昧耶如理守護。
“最後,具足金剛乘戒。”第叁,尊者具足金剛乘戒的功德。金剛乘戒包括根本戒、叁昧耶戒等。
“以具觀自身成本尊之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之叁摩地,隨成瑜伽之尊。”金剛乘修法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生起次第是選擇一位本尊爲對象,觀想自己是本尊,而世界是本尊的壇城淨土。通過這種淨觀,達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禅修效果。圓滿次第著重向內觀身壇城,行者本身具足氣、脈、明點,成就所需的條件已然具備,修持只是令其圓滿。使“氣”通達流暢,成就得…
《序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