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工艺及科学技术方面的学问;医方明,为医学、药理方面的知识;内明,特指佛法。其中,前四种为佛法与世间法所共,因相对于内法而称为外教。阿底峡尊者在21岁以前,已对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这四种佛法与世间所共的知识极为精通。
“又于十五岁时,听《正理滴论》一次,即辩论折服一著名外道,于是英称普闻。此大绰龙巴所说。”《正理滴论》是研究因明学的古典著作,又称《正理一滴》,共分三品,法称论师所著。译本有两种,分别由王森据梵文本、杨化群依藏文本所译出。尊者十五岁时,仅听闻《正理滴论》一遍,就在辩论中战胜了当时一位著名的外道,因此名闻遐尔。这是噶当派格西大绰龙巴所说。
② 得受灌顶
尔后,复于黑山道场,亲近罗睺罗古达喇嘛。此喇嘛曾得喜金刚现身,金刚空行母授记得成就者。尊者蒙此喇嘛为授大灌顶,命名曰智密金刚。
直至二十九岁时,于诸已得成就师前,修学金刚乘法。至是经教教授通达无余,即自忆念:于诸密咒我已精谙。嗣经空行母等梦示多部密经,皆未曾睹,乃折其慢。
“尔后,复于黑山道场,亲近罗睺罗古达喇嘛。此喇嘛曾得喜金刚现身,金刚空行母授记得成就者。尊者蒙此喇嘛为授大灌顶,命名曰智密金刚。”随后,尊者又在黑山道场亲近了罗睺罗古达喇嘛。这位喇嘛曾感得喜金刚(密宗本尊之一)现身,并得到空行母授记,是一位公认的成就者。尊者得罗睺罗古达喇嘛为之灌顶,并赐名为智密金刚。
“直至二十九岁时,于诸已得成就师前,修学金刚乘法。至是经教教授通达无余,即自忆念:于诸密咒我已精谙。嗣经空行母等梦示多部密经,皆未曾睹,乃折其慢。”经教,佛法典籍。教授,实修法门。到二十九岁前,尊者广泛参访各地大善知识,在众多已获成就的大德座下修学金刚乘法。至此,对密乘典籍及修法通达无余,内心感觉到:对于各种密法,我已深谙其道,完全精通。后经空行母等在梦中示现多部密续经典,都是他从未目睹的,从而折服慢心。
③ 出家求道
自此以后,有诸师长及其本尊,或明或寐而加劝请云:“若出家者,能于佛法及众生作大饶益。”尊者依言,往投大众部持律上座已修入加行位中之戒铠大德,求请剃染,为作和尚,令得出家。
三十一岁内遍学显教。别于《大毗婆沙论》,依止法铠论师,于啊登打补日研究至十二年之久。以对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故于各部异义,取舍之间互有出入处,虽颇微细,亦能毫不紊乱而正了知。
“自此以后,有诸师长及其本尊,或明或寐而加劝请云:若出家者,能于佛法及众生作大饶益。”从此以后,尊者亲近的师长和修法本尊,或在平时显现,或在梦中现身,纷纷劝请阿底峡尊者出家,并告诫他:“如果你能够出家,对于佛法流布和众生都会有极大利益。”
“尊者依言,往投大众部持律上座已修入加行位中之戒铠大德,求请剃染,为作和尚,令得出家。”尊者听从劝说,前去亲近大众部一位持律严谨、修行已达加行位的戒铠大德,请求他作为自己的剃度和尚,剃发染衣,舍俗出家。大众部,声闻部派名。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此为声闻根本二部。
“三十一岁内遍学显教。别于《大毗婆沙论》,依止法铠论师,于啊登打补日研究至十二年之久。”因尊者之前学过密教,故出家后开始学习显教,在三十一岁前遍学显教经典。此外,特别重视对《大毗婆沙论》的研究,依止法铠论师,在啊登打补日(印度地名)研究此论达十二年之久。《大毗婆沙论》是有部极为重要的论典,佛教史第四次结集时,主要就是结集这部经典,共二百卷之巨,由玄奘三藏译为汉文。
“以对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故于各部异义,取舍之间互有出入处,虽颇微细,亦能毫不紊乱而正了知。”根本四部指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为部派佛教四大分支。尊者对各部派知见和主要经论都研究得极为精熟。对各部派的不同义理,及取舍间有出入之处,即使最微细的差别,也能准确无误地完全了知。
以上叙述尊者的求学经历。从中可以看出阿底峡尊者的广学多闻、博采众长,更为可贵的,则是尊者精进无厌的闻法热忱。
3.成就功德
三藏灵文能摄尽一切佛教,故证之功德亦以戒定慧三学摄之。
本段介绍阿底峡尊者的证量,这是他多年精进修学的结果。
“三藏灵文能摄尽一切佛教,故证之功德亦以戒定慧三学摄之。”经、律、论三藏,能含摄佛法的一切言教。而戒、定、慧三无漏学,则能含摄佛法的一切修证。因此,本论也是从戒定慧三学来介绍尊者的行持,以及他的修证功德。
① 具足戒学
戒学者,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千经万论之所赞。欲求证得定慧,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于此有三:
这是从别解脱戒、菩萨戒和金刚乘戒三个方面,介绍阿底峡尊者持戒的功德。
“戒学者,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千经万论之所赞。欲求证得定慧,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于此有三。”戒律,是定慧一切修证功德的基础,故佛法所有经论都赞叹持戒的功德和重要性。戒为正顺解脱之本,亦为无上菩提之本。如果想要得定、发慧,必须以清净无染的戒行作为增上缘。关于尊者的持戒功德,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别解脱戒】
初,具足殊胜别解脱戒者。尊者于受得比丘戒后,爱护其戒,如牦牛之爱尾。守护轻细,犹且舍命不渝,于诸重禁夫复何说。大持律上座之称,于焉起矣。
“初,具足殊胜别解脱戒者。”首先,阿底峡尊者具足殊胜的别解脱戒的功德。别解脱,又名别别解脱,谓每持一条戒即可从其对治的烦恼执著中解脱出来,包括五戒、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别解脱戒侧重于止恶,是以止为持,是菩萨戒和密乘戒的基础。在南传佛教地区,比丘们只受别解脱戒。
“尊者于受得比丘戒后,爱护其戒,如牦牛之爱尾。”阿底峡尊者受比丘戒后,严格守护,不令有失,如同牦牛爱护自己的尾巴那样。据传雪山上有种牦牛极其珍爱自己的尾巴,若尾毛被挂在树上,一定要设法解开才离去。即使正被猎人追杀,也宁可被抓而不愿使毛挂断。
“守护轻细,犹且舍命不渝,于诸重禁夫复何说。”轻细,指轻戒,如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可谓多如牛毛,故本论以牦牛爱尾为喻。重禁,四根本等重罪。对于所有的轻戒,尊者尚且精心守护,宁舍性命亦不轻毁。对于佛陀所制的根本重戒,更是严格受持,毫无违犯。
“大持律上座之称,于焉起矣。”正因为如此,当时很多人称尊者为“大持律上座”。大持律,不仅能严持戒律,更精通戒律的开遮持犯,为大众依怙。上座,指德高腊长的大德,律中规定须在二十腊以上。
【菩萨戒】
次,具足菩萨戒。尊者于修习慈悲为本菩提心之教授,虽曾多所参学,别经久时,特依金洲大师修习由弥勒、文殊降及无著、寂天,辗转传来最胜教授。于自他相换之菩提心,随得生起。由愿入行,而受学处,广修诸行,毫无违越。
“次,具足菩萨戒。”其次,尊者具足菩萨戒的功德。菩萨戒是大乘学人受持的戒律,包括摄律仪戒、摄诸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又名三聚净戒。和别解脱戒的不同在于,菩萨戒是止恶与行善并重,不仅规定了必须禁止的行为,也规定了应该做到的善行。菩萨戒有“梵网菩萨戒”和“瑜伽菩萨戒”等,汉地学人多受持“梵网菩萨戒”,而在印度和藏地,更盛行“瑜伽菩萨戒”。
“尊者于修习慈悲为本菩提心之教授,虽曾多所参学,别经久时,特依金洲大师修习由弥勒、文殊降及无著、寂天,辗转传来最胜教授。”尊者对于以慈悲为本的菩提心教授曾四处参学,历时多年,并特地乘船渡海,冒着生命危险前去依止金洲大师,修学弥勒、无著所传的七因果修法,及文殊、寂天所传的自他相换教法。或许有人不解,既是说明尊者持戒功德,和菩提心有什么关系呢?须知,菩提心为菩萨戒之本,若不曾发起菩提心,是不能得到菩萨戒戒体的。故受菩萨戒时,戒师会问:“是否已发菩提心?”若未发心,便无受戒资格。
“于自他相换之菩提心,随得生起。”随得,任运生起,说明尊者对此修法极为纯熟,起心动念,可随时安住于无我利他的心行。尊者依止金洲大师修学菩提心教法达十二年,能任运生起“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自他相换”出自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凡夫的特点是爱著自己,舍弃他人。修习自他相换,便是将爱著自己的那份心,转为爱著一切众生;把舍弃他人的心,转为舍弃对自我的爱著。
“由愿入行,而受学处,广修诸行,毫无违越。”愿,为愿菩提心,即利他的愿望。学处,即菩萨戒,是将利他愿望落实于行动。因为菩萨行不仅有“此不应作”的规范,更包含“此应作”的内容,要求学人积极行善。尊者由发起愿菩提心,进而修习行菩提心,广修六度四摄。对菩萨戒的止作二持都能严加守护,没有丝毫违越。
【金刚乘戒】
最后,具足金刚乘戒。以具观自身成本尊之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之三摩地,随成瑜伽之尊。特别于所制禁戒无所违越,诸三昧耶如理守护。
“最后,具足金刚乘戒。”第三,尊者具足金刚乘戒的功德。金刚乘戒包括根本戒、三昧耶戒等。
“以具观自身成本尊之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之三摩地,随成瑜伽之尊。”金刚乘修法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生起次第是选择一位本尊为对象,观想自己是本尊,而世界是本尊的坛城净土。通过这种净观,达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禅修效果。圆满次第着重向内观身坛城,行者本身具足气、脉、明点,成就所需的条件已然具备,修持只是令其圆满。使“气”通达流畅,成就得…
《序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