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

  按本论原科判,将全论开为四大部分,即“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在新编目录中,我将前三项作为“序论”,第四项作为“正论”。这一部分为全论核心,即宗大师建立的由学佛至成佛的完整修学体系,我称之为“套路”。所谓套路,是指开始到结束的操作程序,如太极拳的二十四式、四十八式。

   佛典浩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读尚且困难,何况研修?故各宗修学皆有不同侧重,如格鲁派的修学主要围绕《现观庄严论》、《入中论》、《释量论》、《俱舍论》和《戒经》五部大论深入,此为三藏十二部纲要。而《菩提道次第论》又是五部大论的核心,如果能力有限,可集中精力于本论加功用行。

   论中,宗大师为学人建构了清晰、完整而又简明的修学套路,告诉我们从走入佛门到成就佛果要经过哪些阶段,每一阶段又应完成哪些修学项目,每一项目的重点和操作规则分别是什么,等等,可谓修学大纲。

   正论部分,以“道前基础”和“道次第”为主体架构。其中,“道前基础”又是为“道次第”服务的。若将“道前基础”比作建筑的地基,那么,“道次第”就如不同的楼层。论中,将下、中士道称为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所以名之为“共”,也和楼房一样,比如第一和第二层,既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又是第三层的基础。

   新编目录中,正论共分七章,分别是: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于有暇身劝受心要、共下士道修心次第、共中士道修心次第、上士道修心次第、止观、道次第之要义。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依止法属于道前基础,在修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学佛如此,世间法同样如此。以往,人们不论学文化还是习手艺,皆须拜师入门,由老师手把手地指点,这也是依止。学佛,比学习世间任何一门技术更精妙、更深邃,若无师长指点而能悟道证果者,极为罕见。所以说,在我们整个的修学阶段,每向前迈出一步,每获得一点成就,都离不开师长的引领。

   僧格的完备是来自依止。出家,并非头一剃就万事大吉。事实上,要成为具足外在威仪和内在素质的僧宝,还要相当时间的磨练。律中规定,出家后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在哪位和尚座下受戒,即应随其学习戒律和威仪。若因和尚离世或其他因缘不能依止,则须另觅良师。在师长的指导和监督下,逐渐改变世俗行仪,造就如法的僧格。

   正见的形成也来自依止。如果没有善知识开示正法,指点迷津,教导我们有次第地深入经藏,仅靠自己盲目摸索,很容易在浩瀚的佛法海洋中迷失方向。最后,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或是不得要领,或是偏执一端,这也是当今学人的通病。现代人崇尚独立,总以为不靠老师也能学好,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凡夫的认识模式就有问题,不论自己觉得多么客观,其实还是走不出自以为是的认识范畴。

   实修的体证更离不开依止。因为心灵世界极其复杂,所以,修习止观就如走进处处陷阱的迷宫,若无明眼人携手引领,我们对座中种种境界尚无分辨能力,更谈不上破迷开悟了。

   因而,佛教特别注重善知识的作用。《增一阿含经》中,阿难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佛陀立即纠正说:“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在我们断烦恼、开智慧、证解脱的修行过程中,善知识始终扮演着重要作用,故名全梵行。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修行所得都离不开善知识。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

   于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损减一分过失,以上一切安乐妙善之根本,皆由善知识教导之力,故于最初修依止法极为重要。

  修依止法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由对善知识的重视引发对法的恭敬。其二,由忆念善知识功德,便能成就自身功德,如阅读《高僧传》会激发内在的崇高品质,起到见贤思齐的励志作用。

   “于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损减一分过失,以上一切安乐妙善之根本,皆由善知识教导之力,故于最初修依止法极为重要。”安乐,包括现法乐和究竟涅槃之乐。在弟子心行中,如果能产生一分功德,或去除一分过失,总之,一切安乐生起的根本都来自善知识教导的作用。所以说,在学佛初期修习依止法,对整个修道过程都极为重要。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善知识的重要性。因为修行无非就是增功德、减过失,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教导。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如法依止呢?本论从所依善知识之相、能依弟子之相、依止之法、依止的胜利、不依止的过患、总明其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所依善知识之相,即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标准才能作为学人的依止。二是能依弟子之相,即作为弟子必须具备哪些素养才能有效学修。三是依止之法,即按照哪些步骤修习依止法。四是依止的胜利,即修习依止法的殊胜利益。五是不依止的过患,即不依止善知识对修学带来的过失。六是总明其义,就上述内容进行总结。

  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诸经论中就各各乘虽有多说,然此处所示,乃为须于三士道渐次接引而导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识也。

   《庄严经论》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此谓为弟子者,须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

   若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彼调御他人之师,先须自能调伏。若尔,云何以自调伏耶?倘随分修习,于身心有一分证德之名者,不能真实饶益于他。须随佛教总相,如戒定慧三学,以调伏身心。

  首先,明确所依善知识的标准。学佛应当从修习依止法开始,但善知识又在哪里?如今,贴着“善知识”标签的人形形色色,真伪难辨,这就要求学人具备抉择的智慧。否则,或是错失良师,或是误入邪教,损失不可估量。《道次第》中,宗大师为我们指出了作为善知识应该具足的标准,帮助学人在寻师时作为对照。

   “诸经论中就各各乘虽有多说,然此处所示,乃为须于三士道渐次接引而导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识也。”佛法各宗经论中,对善知识有诸多标准。而本论所指的善知识具有特定内涵,即能按下、中、上三士道的修行,将我们由凡夫渐次导向无上佛果者。也就是说,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成佛的修行,而不仅仅是教导弟子培植一点人天福报,或是引领弟子完成个人解脱的修行。因为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说,唯有无上佛果才是究竟圆满的。

   “《庄严经论》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此处,引《庄严经论》说明善知识必须具备的十项标准,分别是:具足戒行、具足定力、具足智慧(具戒、定、慧)、学问德行超过弟子(德胜)、勇猛精进地化世导俗(精进)、具备丰富的教理素养(教富饶)、通达空性(通达真实)、说法善巧方便(善说法)、对求法者心怀慈悲(悲悯为体)、反复说法而不知厌倦(断疲厌)。

   “此谓为弟子者,须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这是告诉我们,作为弟子应该寻找具备上述十项标准的善知识而依止。

   “若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如果自己尚未调伏,尚且烦恼重重,却想要调伏他人,是绝对做不到的。调伏,即调伏身、口、意三业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前者代表我们的一切行为,后者则是我们接触境界的六个渠道。我们的身口意所以会造作种种不善行,而六根在接触境界时所以会有烦恼现起,皆根源于内心的贪嗔痴三毒。所以说,关键是要调伏三毒烦恼,这才是扰乱身心安宁的病灶所在。

   “彼调御他人之师,先须自能调伏。”作为帮助他人调整心行的善知识,首先必须具备调伏自心的能力。在佛陀十大名号中,也有一个叫做“调御丈夫”。因为佛陀已断除自身所有烦恼,具足无量智慧和方便善巧,堪能调伏一切有缘众生。所以,调伏包含着调伏自心和调伏众生两部分。善知识的十项标准中,前六项为调伏自己的功德,后四项为调伏他人的功德。

   “若尔,云何以自调伏耶?倘随分修习,于身心有一分证德之名者,不能真实饶益于他。须随佛教总相,如戒定慧三学,以调伏身心。”那么,善知识应该怎样调伏自心?如果只是片面地修习某一法,在身心中有些许修证功德,是没有资格引导他人,乃至给他人带去真实利益的。作为善知识,应该根据佛法修学的总相,也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来调伏身心,这才是完整的修学内容。如果偏重其一,将无法为自他双方带去长久的真实利益。

   对于修学者来说,一旦确定依止师,就要以身口意三业恭敬承事,依教奉行。所以,之前的抉择极为重要,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法身慧命的大事。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择师的心态。作为凡夫,我们显然没有能力对善知识的功德和证量进行“考核”,更不能对此妄加评判,造作口业。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就经论提出的标准进行对照,然后选择自己有信心依止的师长。

   下面,分别对十项标准进行解释。

  1.具 戒

   彼调伏者,即是戒学。如《别解脱经》云:“心马难制止,勇决恒相续,别解脱如衔,有百针极利。”当如调马之师,以坚利之衔勒,调伏根随邪境。如调野马,制伏其所不应行,于应行处努力进趋。由学此戒,则能调心。

  作为善知识,应该具备持戒的德行。因为戒是佛法一切修行的共同基础,因为有戒规范身心,依戒止恶行善,我们才能进一步得定、发慧。

   “彼调伏者,即是戒学。”能够调伏身口意三业,使之不再作恶,正是戒律的作用。虽然戒定慧都具有调伏的功能,但戒为三学之…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