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

  按本論原科判,將全論開爲四大部分,即“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導分四:一、爲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二、爲于教授生敬信故,釋法之重要。叁、于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在新編目錄中,我將前叁項作爲“序論”,第四項作爲“正論”。這一部分爲全論核心,即宗大師建立的由學佛至成佛的完整修學體系,我稱之爲“套路”。所謂套路,是指開始到結束的操作程序,如太極拳的二十四式、四十八式。

   佛典浩繁,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通讀尚且困難,何況研修?故各宗修學皆有不同側重,如格魯派的修學主要圍繞《現觀莊嚴論》、《入中論》、《釋量論》、《俱舍論》和《戒經》五部大論深入,此爲叁藏十二部綱要。而《菩提道次第論》又是五部大論的核心,如果能力有限,可集中精力于本論加功用行。

   論中,宗大師爲學人建構了清晰、完整而又簡明的修學套路,告訴我們從走入佛門到成就佛果要經過哪些階段,每一階段又應完成哪些修學項目,每一項目的重點和操作規則分別是什麼,等等,可謂修學大綱。

   正論部分,以“道前基礎”和“道次第”爲主體架構。其中,“道前基礎”又是爲“道次第”服務的。若將“道前基礎”比作建築的地基,那麼,“道次第”就如不同的樓層。論中,將下、中士道稱爲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所以名之爲“共”,也和樓房一樣,比如第一和第二層,既是相對獨立的空間,又是第叁層的基礎。

   新編目錄中,正論共分七章,分別是: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于有暇身勸受心要、共下士道修心次第、共中士道修心次第、上士道修心次第、止觀、道次第之要義。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依止法屬于道前基礎,在修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僅學佛如此,世間法同樣如此。以往,人們不論學文化還是習手藝,皆須拜師入門,由老師手把手地指點,這也是依止。學佛,比學習世間任何一門技術更精妙、更深邃,若無師長指點而能悟道證果者,極爲罕見。所以說,在我們整個的修學階段,每向前邁出一步,每獲得一點成就,都離不開師長的引領。

   僧格的完備是來自依止。出家,並非頭一剃就萬事大吉。事實上,要成爲具足外在威儀和內在素質的僧寶,還要相當時間的磨練。律中規定,出家後必須“五年學戒,不離依止”。在哪位和尚座下受戒,即應隨其學習戒律和威儀。若因和尚離世或其他因緣不能依止,則須另覓良師。在師長的指導和監督下,逐漸改變世俗行儀,造就如法的僧格。

   正見的形成也來自依止。如果沒有善知識開示正法,指點迷津,教導我們有次第地深入經藏,僅靠自己盲目摸索,很容易在浩瀚的佛法海洋中迷失方向。最後,往往走向兩個極端,或是不得要領,或是偏執一端,這也是當今學人的通病。現代人崇尚獨立,總以爲不靠老師也能學好,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爲凡夫的認識模式就有問題,不論自己覺得多麼客觀,其實還是走不出自以爲是的認識範疇。

   實修的體證更離不開依止。因爲心靈世界極其複雜,所以,修習止觀就如走進處處陷阱的迷宮,若無明眼人攜手引領,我們對座中種種境界尚無分辨能力,更談不上破迷開悟了。

   因而,佛教特別注重善知識的作用。《增一阿含經》中,阿難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佛陀立即糾正說:“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在我們斷煩惱、開智慧、證解脫的修行過程中,善知識始終扮演著重要作用,故名全梵行。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修行所得都離不開善知識。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

   于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損減一分過失,以上一切安樂妙善之根本,皆由善知識教導之力,故于最初修依止法極爲重要。

  修依止法的意義主要體現爲兩點:其一,由對善知識的重視引發對法的恭敬。其二,由憶念善知識功德,便能成就自身功德,如閱讀《高僧傳》會激發內在的崇高品質,起到見賢思齊的勵志作用。

   “于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損減一分過失,以上一切安樂妙善之根本,皆由善知識教導之力,故于最初修依止法極爲重要。”安樂,包括現法樂和究竟涅槃之樂。在弟子心行中,如果能産生一分功德,或去除一分過失,總之,一切安樂生起的根本都來自善知識教導的作用。所以說,在學佛初期修習依止法,對整個修道過程都極爲重要。

   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善知識的重要性。因爲修行無非就是增功德、減過失,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離不開善知識的教導。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如法依止呢?本論從所依善知識之相、能依弟子之相、依止之法、依止的勝利、不依止的過患、總明其義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是所依善知識之相,即善知識必須具備哪些標准才能作爲學人的依止。二是能依弟子之相,即作爲弟子必須具備哪些素養才能有效學修。叁是依止之法,即按照哪些步驟修習依止法。四是依止的勝利,即修習依止法的殊勝利益。五是不依止的過患,即不依止善知識對修學帶來的過失。六是總明其義,就上述內容進行總結。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諸經論中就各各乘雖有多說,然此處所示,乃爲須于叁士道漸次接引而導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識也。

   《莊嚴經論》雲:“知識須具戒、定、慧、德勝、精進、教富饒、通達真實、善說法、悲憫爲體、斷疲厭。”此謂爲弟子者,須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識而依止也。

   若自未調伏而能調伏他者,無有是處。彼調禦他人之師,先須自能調伏。若爾,雲何以自調伏耶?倘隨分修習,于身心有一分證德之名者,不能真實饒益于他。須隨佛教總相,如戒定慧叁學,以調伏身心。

  首先,明確所依善知識的標准。學佛應當從修習依止法開始,但善知識又在哪裏?如今,貼著“善知識”標簽的人形形色色,真僞難辨,這就要求學人具備抉擇的智慧。否則,或是錯失良師,或是誤入邪教,損失不可估量。《道次第》中,宗大師爲我們指出了作爲善知識應該具足的標准,幫助學人在尋師時作爲對照。

   “諸經論中就各各乘雖有多說,然此處所示,乃爲須于叁士道漸次接引而導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識也。”佛法各宗經論中,對善知識有諸多標准。而本論所指的善知識具有特定內涵,即能按下、中、上叁士道的修行,將我們由凡夫漸次導向無上佛果者。也就是說,有能力指導弟子完成整個成佛的修行,而不僅僅是教導弟子培植一點人天福報,或是引領弟子完成個人解脫的修行。因爲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說,唯有無上佛果才是究竟圓滿的。

   “《莊嚴經論》雲:知識須具戒、定、慧、德勝、精進、教富饒、通達真實、善說法、悲憫爲體、斷疲厭。”此處,引《莊嚴經論》說明善知識必須具備的十項標准,分別是:具足戒行、具足定力、具足智慧(具戒、定、慧)、學問德行超過弟子(德勝)、勇猛精進地化世導俗(精進)、具備豐富的教理素養(教富饒)、通達空性(通達真實)、說法善巧方便(善說法)、對求法者心懷慈悲(悲憫爲體)、反複說法而不知厭倦(斷疲厭)。

   “此謂爲弟子者,須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識而依止也。”這是告訴我們,作爲弟子應該尋找具備上述十項標准的善知識而依止。

   “若自未調伏而能調伏他者,無有是處。”如果自己尚未調伏,尚且煩惱重重,卻想要調伏他人,是絕對做不到的。調伏,即調伏身、口、意叁業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前者代表我們的一切行爲,後者則是我們接觸境界的六個渠道。我們的身口意所以會造作種種不善行,而六根在接觸境界時所以會有煩惱現起,皆根源于內心的貪嗔癡叁毒。所以說,關鍵是要調伏叁毒煩惱,這才是擾亂身心安甯的病竈所在。

   “彼調禦他人之師,先須自能調伏。”作爲幫助他人調整心行的善知識,首先必須具備調伏自心的能力。在佛陀十大名號中,也有一個叫做“調禦丈夫”。因爲佛陀已斷除自身所有煩惱,具足無量智慧和方便善巧,堪能調伏一切有緣衆生。所以,調伏包含著調伏自心和調伏衆生兩部分。善知識的十項標准中,前六項爲調伏自己的功德,後四項爲調伏他人的功德。

   “若爾,雲何以自調伏耶?倘隨分修習,于身心有一分證德之名者,不能真實饒益于他。須隨佛教總相,如戒定慧叁學,以調伏身心。”那麼,善知識應該怎樣調伏自心?如果只是片面地修習某一法,在身心中有些許修證功德,是沒有資格引導他人,乃至給他人帶去真實利益的。作爲善知識,應該根據佛法修學的總相,也就是戒、定、慧叁無漏學來調伏身心,這才是完整的修學內容。如果偏重其一,將無法爲自他雙方帶去長久的真實利益。

   對于修學者來說,一旦確定依止師,就要以身口意叁業恭敬承事,依教奉行。所以,之前的抉擇極爲重要,因爲這是關系到我們法身慧命的大事。與此同時,我們還應注意擇師的心態。作爲凡夫,我們顯然沒有能力對善知識的功德和證量進行“考核”,更不能對此妄加評判,造作口業。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就經論提出的標准進行對照,然後選擇自己有信心依止的師長。

   下面,分別對十項標准進行解釋。

  1.具 戒

   彼調伏者,即是戒學。如《別解脫經》雲:“心馬難製止,勇決恒相續,別解脫如銜,有百針極利。”當如調馬之師,以堅利之銜勒,調伏根隨邪境。如調野馬,製伏其所不應行,于應行處努力進趨。由學此戒,則能調心。

  作爲善知識,應該具備持戒的德行。因爲戒是佛法一切修行的共同基礎,因爲有戒規範身心,依戒止惡行善,我們才能進一步得定、發慧。

   “彼調伏者,即是戒學。”能夠調伏身口意叁業,使之不再作惡,正是戒律的作用。雖然戒定慧都具有調伏的功能,但戒爲叁學之…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