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豈複發青芽?”此謂從行止門中,信爲一切功德根本也。總則對于叁寶、業果、四谛等生信,有其多種。此中所言之信,蓋信于師也。然則對師應如何而信耶?
《金剛手灌頂經》雲:“秘密主,學人于阿阇黎應作何觀?當視如佛。”諸大乘經及律藏皆作是說。此義雲何?謂常人于佛皆不致生起尋過之心,而能思其功德。于師亦應爾,故須視師是佛。
前經又雲:“當持師功德,無尋師過失。觀德得成就,察過不得成。”設以放逸心或煩惱熾盛等過,忽起尋過之心,應當勵力忏改防護。如是修習,縱見稍有過失,以念德心盛故,亦不能障礙其信心。
如阿底峽見解爲中觀派,金洲大師見解爲唯識派,就見而論,雖有勝劣。然大乘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依彼學得,故認金洲爲其諸善知識中法恩最大,無可比對者。
在佛法修學過程中,不論什麼宗派都離不開信、解、行、證四個步驟。因爲生起信心,才會有了解佛法的意願,並隨著認識的深入,使信仰得到升華。因此,信和解是相輔相承的,所謂“有信無智長愚癡,有智無信增我慢”,前一個“智”指智慧,後一個“智”指知識。只有信而沒有佛法智慧,將流于迷信、盲信。反之,懂得一點佛法知識卻生不起信仰,反而自鳴得意,又落入我慢。具備信、解之後,還要進一步導入行,通過實踐,使解得以印證、深化,最終證得空性。
信,又有程度的不同,既會因解得到深化,更會因行得到提升。初學者信佛,阿羅漢信佛,初地菩薩信佛,八地菩薩也信佛,但信的程度絕對不同。聲聞初果(須陀洹)的信爲不壞信(四證淨: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因其證得信仰之體,能信、所信已融爲一體,故名之爲“證淨”。這也突顯了佛教和其他宗教對“信”的不同定位。其他宗教的信是二元的,信徒永遠是信徒,上帝永遠是上帝,其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佛教的信是一元的,如一真法界、不二法門,能信、所信最終將合二爲一。對佛法修行而言,信既是基礎,也貫穿著整個修行過程,將隨著修學深入漸次提升。
此處所說的“淨信爲本”,主要是就弟子對依止師的信心而言。淨信有叁義,一是清淨無染,二是真實無僞,叁是確定無疑。其表現方式又有很多,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華嚴經》說明了弟子對師長應當具備的九種心,分別是:
如孝子心,對師長惟命是從,如子女對待父母那樣孝順依從,不違其意。
如金剛心,對師長具有至堅至強的信心,如金剛堅不可摧。
如大地心,對師長的一切事務及要求均能積極擔當,如大地承載一切。
如輪圍山心,以穩固不變的心依師修學,遭遇任何逆境都不退縮。
如仆使心,如仆人般忠心耿耿,一意事主。
如除穢人心,如身份低賤者那樣,在師長前謙恭有禮,毫無驕傲自得之心。
如乘者心,對于師長要求,無論難易皆勵力擔當。
如犬心,如義犬般忠貞不渝,驅之不退。
如船心,如渡船般往來穿梭,裝人載物,從無厭倦。
具備以上這些心態,才是具足信心的如法弟子。
在本論中,宗大師引《寶炬陀羅尼經》、《十法經》、《金剛手灌頂經》等經典,說明了弟子對師長應有的心態。
“《寶炬陀羅尼經》雲:信爲前導有如母,出生長養諸功德。”《寶炬陀羅尼經》說:信心是一切修行的前導,有如母親一般,能夠出生並長養一切功德。
“謂以信故,能令功德未生者生,已生者安住,輾轉向上增長也。”只有在具足信心的前提下,才能依教奉行,令尚未生起的功德生起,令已生起的功德穩固,不斷增長廣大。
“《十法經》雲:以何到佛地?信爲殊勝乘。是故具慧者,當隨淨信修。于諸不信人,不能生白法,如火燒種子,豈複發青芽?”白法,即善法,經論中常以黑白比喻善惡之法。《十法經》說:以什麼方式才能抵達佛地?信心就是最好的途徑。所以,具足智慧的人應該追隨信仰對象(佛法僧叁寶)修行。對于那些不具備信仰的人,善法將不能在他們心中生起。就像被火燒過的種子,怎麼可能再萌發青芽?
“此謂從行止門中,信爲一切功德根本也。”行止門,修行實踐。從佛法的修行實踐來說,信心也是一切功德産生的根本。關于信的重要,經論有很多論述,如“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及“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等等。
“總則對于叁寶、業果、四谛等生信,有其多種。此中所言之信,蓋信于師也。”叁寶,以佛法僧叁寶爲究竟皈依。業果,深信由業感果之理。四谛,即苦、集、滅、道,是佛陀初轉*輪所說,其中包括流轉和還滅兩重因果。佛法關于信的內容極爲豐富,總的來說,主要是對叁寶、業果、四谛等生起信心。但本論所說的信,特指對所依善知識的信心。當然,也包括對傳承諸師的信心。
“然則對師應如何而信耶?”那麼,對師長應如何生起信心呢?
“《金剛手灌頂經》雲:秘密主,學人于阿阇黎應作何觀?當視如佛。”《金剛手灌頂經》是一部密宗典籍,秘密主,即金剛手菩薩。經雲:金剛手菩薩,弟子對依止師應如何看待呢?回答是:應當視之如佛。
“諸大乘經及律藏皆作是說。”宗大師進一步告訴我們:除密宗經典外,在其他大乘典籍和律藏中都有類似的教導。
“此義雲何?謂常人于佛皆不致生起尋過之心,而能思其功德。于師亦應爾,故須視師是佛。”那麼,“視師如佛”的意義何在?因爲一般人對佛陀不會生起尋找過失的心態,而能以清淨心憶念佛陀功德。對于授業師長,也應具備觀德莫觀失的心態,所以要將師長視爲佛陀。當我們這樣觀想時,就能對師長保有清淨信心,對他傳授的法義如實信受。所以說,視師如佛並不是搞個人崇拜,也不是說師長具備了與佛同等的功德,而是以此幫助我們端正求法心態,從而更好地接受法義。如果對師長輕慢不敬,我們就不會依教奉行,最大的損失者還是我們自己。
“前經又雲:當持師功德,無尋師過失。觀德得成就,察過不得成。”前經,指《金剛手灌頂經》。經中又說:應當憶念師長功德,而不是尋找師長過失。觀察其功德,能使我們修行有成;觀察其過失,則將障礙修行進步。凡夫因爲執我,很容易將自他對立起來,習慣性地尋找他人缺點,結果徒增煩惱。這一偈頌,說明“視師如佛”的作用在于幫助我們修行,而不是師長希求人們的崇拜。
“設以放逸心或煩惱熾盛等過,忽起尋過之心,應當勵力忏改防護。如是修習,縱見稍有過失,以念德心盛故,亦不能障礙其信心。”放逸,二十隨煩惱之一,指放縱欲望而不精勤修習善法。如果因爲放逸或煩惱熾盛等緣故,忽然對師長生起尋找過失的心,應當立刻忏悔、改過並用心防護。只要我們不斷觀察師長功德,並使這一修習在內心形成穩定力量,即使偶爾看到師長過失,因爲憶念功德之力強盛,也不會因此障礙對師長的信心。我們應該會有這樣的經驗,對自己喜歡的人,根本看不到什麼缺點,甚至他的缺點在我們看來也是優點。同樣的道理,如果觀師功德成爲強大的心理力量,尋過之心就會逐漸萎縮,不再産生作用。
“如阿底峽見解爲中觀派,金洲大師見解爲唯識派,就見而論,雖有勝劣。然大乘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依彼學得,故認金洲爲其諸善知識中法恩最大,無可比對者。”中觀和唯識是大乘佛法的兩大思想體系,前者明緣起性空之說,後者顯諸法唯識之理。在此,宗大師又以阿底峽尊者爲典範,說明如何事師之道。阿底峽尊者的見地爲中觀,金洲大師的見地爲唯識,僅就見地而論,雖有勝劣之分,但尊者在求法過程中,曾依金洲大師學習道次第及菩提心修法。所以,尊者認爲在他依止過的所有善知識中,以金洲大師的法恩最大,無人能夠比擬。當然,此處所說的見地勝劣,是從中觀角度看待,認爲中觀見比唯識見究竟了義。在我看來,兩者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以上,說明對善知識生起清淨信心的重要性。但生起信心並非易事,尤其在近距離接觸中保持初心不退,就更爲困難。所以,本論特別強調觀師功德的重要性。俗話說,偉人在他身邊人的眼中往往是最平常的。藏地也有類似諺語:在上師身邊的人,往往是離上師最遠的人。原因何在?正是尋過之心所致,它仿佛有色眼鏡,使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變形變色。此外,習慣性的麻木也會損減對上師的恭敬之心。
凡夫心很善于尋找與之相應的所緣境。在這樣的心行基礎上,我們見到的一切也會被凡夫心所汙染。這就是唯識所說的“境由心造”,有怎樣的心,就會見到怎樣的境界。據記載,無著菩薩修行時一心渴望面見彌勒,前後修了十二年,仍未親見菩薩現身。其間幾度失去信心,甚至覺得菩薩太不慈悲。後來,他在下山途中看到一條生了癞癬的狗,傷口蛆蟲蠕動,苦痛難耐。無著心生悲憫,俯身以舌舔去傷口蛆蟲。這念悲心使他的凡夫心徹底淨化,頓見彌勒菩薩光明奕奕,現身眼前。無著歎道:菩薩呵,十多年來,我一心祈求,爲何您直到今日才顯現?彌勒菩薩答曰:我無時不在你的身邊,只因你被業緣所障,視而不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佛菩薩時時都與我們同在,只是凡夫爲無明所障,不得親見。正是針對凡夫的劣根性,《道次第》才特別強調“視師如佛”的重要。倘能如此,必對修行大有益處。
② 念恩生敬
《十法經》雲:“于久遠馳騁生死中尋求我者,于長夜癡暗睡眠中醒覺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濟我者,于叁界牢獄解放我者。我入惡道,示以善道。我有疾病,爲作良醫。我爲貪等猛火所燒,爲作雲雨而息滅之。應如是思惟。”
《華嚴經》雲:“我此善友說法人,諸法功德爲開示,菩薩威儀總爲說,一心思惟而來此。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菩提支分教修習,此諸知識遮損惱。解脫生死如妙藥,亦如帝釋降甘霖,令我增…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