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略示修法
《道次第》的修學,從道前基礎的聽說軌則、依止法、思惟暇滿義大,下士道的念死無常、念叁惡趣苦、皈依叁寶、深信業果,中士道的發出離心、知苦、了知苦因、解除痛苦,到上士道的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所有這些,都要通過觀察修和安住修來完成心行調整。
在“略示修法”部分,宗大師爲我們提供了一套修行程序,包括加行、正行、結行、未修中間四項內容。加行就是修行前的心態調整和集資淨障,正行爲止觀實踐,結行爲回向,未修中間則是座下如何過一種如法生活。論中,“略示修法”雖是屬于依止法的內容,事實上,這一套路貫穿著整個《道次第》的修行,從道前基礎到止觀實踐,每項內容都可按這四個步驟進行。所以,這一操作程序不僅是爲依止法施設的,也是爲整部《道次第》施設的。
一、加行修法
加行雖是作爲修道前的准備,但若以較高見地去修,同樣能成爲正行,能由此直抵佛果。在常人看來,走入佛門爲修學起點,成就佛果爲修學終點,之間似乎有著遙不可及的距離。但從佛法角度來看,不同見地又有著不同觀點。依華嚴見地,如果發心圓滿,起點便是終點,所謂“初發心即成正覺”。也就是說,初發心和最後成就的結果無二無別。原因何在?因爲初發心和最終成就的是同樣的心,並非另一個。在初發心和最終成就之間,有的只是精確程度的差別,圓滿與否的差別。如果發心之初即能精確而圓滿,和結果自然也就沒有差別了。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關鍵是我們以什麼見地去修,賦予其什麼內涵。也正因爲見地不同,所以,念佛有持名念佛和即心念佛、即心是佛的不同,皈依有皈依住持叁寶和皈依自性叁寶的區別。
加行也是同樣。當然,多數人在修習加行的階段未必能有較高見地,只是以此集資淨障,爲修法奠定基礎。就像我們出門遠遊,必須備足錢糧,以免途中匮乏。此外,還要掃除途中障礙,以免遭遇困境。旅程越長,就要准備得越充分。我們現在所致力的,是解脫和成佛的修行,是盡未來際的大事,這就需要一些特殊方式來提高效率,迅速積累資糧,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方便。如果沒有方便,我們想爬上屋頂都很困難,而具足方便的話,甚至可以登上月球。所以,學佛也不能一味苦練,唯有勤奮與智慧並進,才能積集成佛所需的廣大資糧。
以下,介紹金洲大師所傳的加行六法。
1.灑掃住處
金洲大師所傳加行六法,謂:
一、于住處整理潔淨,陳設佛像。
本論介紹的加行修法,是阿底峽尊者的依止師金洲大師所傳,共有六個部分。
“一、于住處整理潔淨,陳設佛像。”第一步,是將周圍環境灑掃整潔並供奉佛像,營造莊嚴的修行氛圍,令身心安住。
現代人很重視居住環境,將此作爲營造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對修行來說,環境同樣是重要助緣。那麼,一個如法的修道環境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經律論叁藏中也有詳細記載,比如離師長和道友不能太遠,以便隨時請教;生活和人身安全有相對保障,不必有衣食之憂;氣候適宜,不易生病,等等。
對于修行環境,我們應該經常清掃。灑掃不僅有改善環境的作用,本身也是很好的調心之道,修依止法,可以掃除對師長的不敬;修念死無常,可以掃除我們對生活的貪著。相關用心方法,《華嚴經·淨行品》中有很多開示,如“洗滌形穢,當願衆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等。佛世時,有位叫做周利槃陀的弟子,愚笨到一個偈頌都記不住。後來,佛陀便讓他在掃地時念誦“掃塵除垢”。他就一心一意地掃地,一心一意地念誦“掃塵除垢”,最後證得阿羅漢果。可見,灑掃一方面可以掃除外在塵垢,使環境清淨宜人;一方面可以蕩滌內心汙濁,使智慧得以顯現。
供奉佛像,則是爲了幫助我們培養神聖感,更好地進入修行狀態。現代人對佛像比較缺乏敬畏心,一是因爲佛像得來太過容易,二是因爲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片面理解所致。事實上,對佛像保持敬畏之心,于修行大有助益。當我們內心充滿恭敬時,妄想就失去立足之地了。
凡夫往往心隨境轉,在嘈雜的環境中,很容易放逸散亂。對初學者來說,環境尤爲重要。待修行達到一定境界後,才能不受環境左右,隨遇而安。甚至可以借助一些特殊境界來檢驗自己的修行功夫,也就是禅宗所說的“曆境煉心”。但不具備相應定力前,最好的辦法就是佛陀在《遺教經》中所開示的“遠離”,而不是過早地、輕率地以環境來考驗自己。那樣仿佛是將一棵幼苗放在暴風雪中,很可能就此夭折。所以在修行初期,我們特別需要爲自己營造一個良好氛圍,灑掃住處正是起到這個作用。
2.陳設供養
二、端嚴陳設無谄供品。
供養,也是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爲成佛是福德和智慧的圓滿成就,如果說學法是在積累智慧資糧,那麼供養就是在積累福德資糧,二者不可偏廢。在漢傳佛教地區,可能是受禅宗影響,不太注重陳設供養之類的外在形式。事實上,供佛決不僅僅是形式,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修行內涵。通過這一行爲,一方面能體現我們對叁寶的恭敬,一方面也能強化我們對叁寶的依止之心。因爲身心是密切相關的,心態會左右行爲,行爲也會影響心態。
對叁寶的恭敬,重點雖然在于內心,但也需要通過一些外在形式來體現,如拜佛、供佛、陳設供品等,包括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可奉獻于叁寶。如果時時保有供養之心,就能迅速積累資糧,常與叁寶相應。所以說,修行人應養成拜佛、供佛的習慣,看到佛像即禮拜供養,以此深化皈依,深化和佛菩薩的相應程度。
“二、端嚴陳設無谄供品。”端嚴,即莊嚴。谄,即谄曲,非直心。第二步,莊重地陳設無谄供品。無谄供品的內涵有二:一是供品來源清淨無染,非不法手段得來。關于這一問題,藏地有個故事:某人賣掉家中所供《大般若經》後,請師徒二人前來受供,師父用餐後感覺不適,即入定觀察,發現體內有經典文字。因爲成就者身心清淨,稍有問題便會顯現,就像白布沾染一點汙漬那麼明顯。可見供品來源必須清淨,否則反招過失。二是直心供養,不作顛倒谄诳之想。直心是接近于心的本然狀態,而谄诳則是心的扭曲狀態。對于來源正當的供品,還應以清淨心作爲供養,而不是以貪嗔心作爲投資,希望由此獲得個人利益。
此外,供佛應選擇自身能力範圍內的最好物品。許多人以爲,佛菩薩並不需要我們的供品,供不供只是形式,實際意義不大,沒必要精益求精。殊不知,供佛是在耕耘福田。我們在播種時,會把最好的種子播到地裏,才能有更多的收成,供養也是同樣。當然,關鍵是在于發心,而不在于所供物品的貴賤。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供什麼,也體現了佛菩薩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因爲我們都會把最好的禮物獻給最尊重的人。所以,陳設供品既能使我們增長福德,也能強化叁寶在內心的地位。當然,供品好壞並無硬性標准,根據自身條件盡力承辦的供品就是最好的。因爲供品本身是用于表法的,是以此培養我們的供養心。
3.身具威儀,至誠修習皈依
叁、于安樂座端身跏趺,或半跏趺坐,至誠發起皈依之心。
皈依是佛法之本。阿底峽尊者在藏弘法期間,無論走到哪裏都爲人宣說皈依,被尊爲“皈依喇嘛”。當弟子要求尊者開示一些高深法門時,尊者回答說:我不知道有什麼比皈依更高的法門。可見,皈依不僅是一個入門儀式,更貫穿了學佛的整個過程——從皈依外在的住持叁寶開始,到最終成就內在的自性叁寶。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完成:其一,是從出離心、菩提心、六度四攝等漸次修行。其二,直接以佛菩薩功德爲臨摹對象。我在《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中有詳細解說,這也是我在修學過程中發現的最直接的修法。
“叁、于安樂座端身跏趺,或半跏趺坐。”跏趺,即盤坐,跏趺爲雙盤,半跏趺爲單盤。第叁步,准備一個舒適安樂的座位,雙盤或單盤。過去有人爲了練腿,用繩子把腿捆起來,然後再放一塊石頭,這種方法並不可取。因爲打坐不是能吃苦就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身心要調整到位,這樣坐才是有效的。另外,打坐也不在于時間長短,很多人以爲“久坐有禅”,一坐幾小時甚至十幾小時。在外人看來,似乎覺得功夫不錯。但質量究竟如何呢?是否安住于正念?還是在座上昏沈掉舉?這些問題必須自己明白。事實上,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如果僅僅爲了坐而坐,就本末倒置了。打坐本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佛世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多數都重視禅修。而佛教更注重的是如何用心,如何獲取正見,以此契入空性,證得實相,這才是佛教的不共之處。
“至誠發起皈依之心。”然後,以至誠之心憶念皈依。皈依相關內容在下士道將詳細敘述,此處只作簡要介紹。
我們爲什麼要皈依叁寶?在《道次第》的修行中,皈依之因是隨著不同修學階段深化的。在下士道,是由怖畏叁惡道苦而尋求皈依;在中士道,是由觀輪回之苦而尋求皈依;在上士道,是發願帶領衆生共同解脫而一心皈依。爲什麼叁寶就值得信賴,值得皈依呢?正是因爲他們所具有的殊勝功德。佛菩薩不僅調伏了自身煩惱,更以無量慈悲和善巧方便度化衆生。對叁寶功德的至誠景仰,可使身心得到淨化。《阿含經》中有六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死、念天。念,不只是簡單的念誦,而是以虔誠心真切地、如母憶子般時時憶念。這種憶念既能爲我們樹立修學楷模,同時也能使我們逐步融入叁寶功德,與之相應。
皈依是以叁寶爲究竟歸宿,這就需要時時對叁寶保有恭敬之心。有些人因爲接受了一些空、無相等觀念,以爲不重視外在形式即不著相,其實是極大的誤解。我們不妨反省一下:對經書法寶是否心懷恭敬?是否僅僅將其作爲學術進行研究?甚至當做普通書籍隨意翻…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二節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