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指禮敬方式。禮佛,重要的不是完成這個動作,而是以此表達內心的虔誠敬仰之心。清淨,是相對于染汙而言。世上許多人對有權有勢者恭敬有加,但這種恭敬是爲了從中得到什麼,是染汙的發心,只能長養貪嗔煩惱,絕不是禮佛應有的發心。
“謂非僅禮一方一世之佛,須緣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由決定心,運用清淨叁業,恭敬而禮。”一方,是相對于十方而言。一世,是相對于叁世而言。我們禮佛,所緣對象並非一方一世之佛,而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這一認知,在知見尚未達到相應高度時,不是靠理解接受的,而要通過對叁寶的信心來接受,此爲“由決定心”。因爲接受而依教奉行,以清淨的身口意叁業,對無量諸佛恭敬禮拜。
“叁門各別禮敬中,初身禮,即“普賢行願”等一頌。”叁門總禮之後,是身口意叁業的各別禮敬。與通常禮佛不同的是,這些禮敬都要輔以觀想,這正是普賢行願被尊爲“願王”的殊勝之處。首先通過觀想完成身體的禮敬,頌文爲:“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當我們禮佛時,要像普賢菩薩那樣,觀想自己化身無量,在刹塵般無邊無際的諸佛如來前一一禮敬。
“謂先緣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複觀自己化身無數,量等刹塵,而行禮敬。此須于彼普賢行願起信解力,乃能發起。”這是關于身禮的具體觀想方法。禮佛時,首先觀想宇宙中有微塵那麼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然後觀想自己化身無數。這些無量的我,正在禮敬無量的諸佛。佛菩薩像微塵般數不勝數,我也同樣像微塵般數不勝數。這一修行的前提,是對普賢行願産生決定不疑的勝解,否則是很難契入的。
“次意禮,即“于一塵中”等一頌。謂一一塵中皆有一切刹塵數佛,在菩薩衆中,須生起隨念彼等功德之勝解而禮。”接著,通過觀想完成內心的禮敬,頌文爲:“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之前的觀想是:每個微塵都是一尊佛。現在還須進一步觀想:每一微塵中有微塵數佛,每尊佛的身邊又有無量菩薩海會圍繞。而整個法界的微塵都是如此,都充滿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此外別無其他。對這些道理,大家先要以信心來接受。在禮敬的同時,將自己融入佛菩薩的無量功德中。
“次語禮,即“各以一切”等四句頌。當觀自己一一身有無量頭,一一頭中有無量舌,一一舌中出無量妙音聲,贊佛功德。海者,是極多意。”然後,通過觀想完成語言的禮敬,頌文爲:“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我們應當觀想自己有無量的身體,每個身體又有無量的頭,每個頭還有無量的舌,每一舌頭還能出無量的美妙音聲,以此贊歎諸佛功德。這裏所說的海,是形容廣大無邊。我們還可將山河大地的一切聲音都觀想爲贊歎佛菩薩功德的音聲,將心安住其上。在這樣的觀想中,世間不再是五濁惡世,內心也不再有貪嗔煩惱,因爲其中只有佛菩薩的功德,當下就能成就無量福德。
以上明“禮敬支”,從身口意叁業說明禮敬的用心方式。
② 供養支
有上供養者,“以諸最勝”等二頌是。妙華者,謂人天上妙奇花。鬘者,用各種散花配合連綴而成。此二者或系實花,或系仿造。伎樂者,有弦器等之音也。塗香者,謂妙香泥是。最勝傘蓋者,即蓋中之殊勝者是。燈者,謂香油等燈,及能放光之寶珠等。燒香者,指和合或純一之香料。最勝衣服者,乃衣中之華美者是。最勝香者,謂能放香氣遍滿叁千世界之香所摻合之香水是。末香者,香粉也,亦可燃燒。以此堆積,造成壇場,更加彩畫,量等須彌者是。
次,無上供養者,“我以廣大”等一頌是。其有上者,即世間之供物,此乃菩薩等以神力變成者。此中後二句,凡上二所陳有欠缺者,一切加之,此是顯示禮敬供養等之心與境故。
供養支,包括有上供養和無上供養,共叁個偈頌。供養是佛法的重要修行項目,主要有叁方面的作用:其一,強化佛菩薩在內心的重要性。通過供養,能不斷提升我們對佛菩薩的感恩心。其二,去除貪著之心。我們所以會深陷輪回無法逃脫,正是因爲貪著所致。修習供養,不僅是在舍棄物質,更是在舍棄貪著之心。出家就是最大的舍,舍棄對家庭的占有,對世間物欲的占有。其叁,積累無量福德。因爲資糧田遠比世間任何良田更爲殊勝,如果不加耕耘,實在是最大的浪費。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此田若任其荒蕪而不播種,其愚癡直無尋處。此福田既不分四季,亦不論主權,任何人可種,但須以信犁爲耕而勤播善種。”
如果把供養比做播種的話,它的收獲主要取決于兩點。首先是供養對象,同樣的耕耘,在肥沃和貧瘠的田地將有不同收獲。所以,我們供養不同的福田,所獲福報也大相徑庭。其次是供養心態,心量有多大,所獲福德就有多大。事實上,能供養的心比所供養的田更重要!《大智度論》講到:舍利弗供養佛陀一碗飯,佛陀又將飯布施給餓狗。那麼,是舍利弗供佛的功德大,還是佛陀施狗的功德大?一般人往往認爲,當然是供佛的功德大。但《大智度論》的結論是:佛陀施狗的功德更大。因爲佛陀的發心是無限的,所感得的福報也是無限。所以說,客觀的福田固然重要,但主觀的心態更是關鍵。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不住于相,心呈現的狀態便如虛空一般。以這種無限的心做任何事,當下所獲即是無限。
“有上供養者,“以諸最勝”等二頌是。”有上供養,就是有限的供養。頌文爲:“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妙華者,謂人天上妙奇花。鬘者,用各種散花配合連綴而成。此二者或系實花,或系仿造。”妙華,是天上和人間最美妙的花朵。鬘者,是以種種花朵連綴而成的花環。這兩類既可以用鮮花,也可以用仿真花朵。
“伎樂者,有弦器等之音也。”伎樂,即以種種樂器演奏的音聲。如古琴、古筝、琵琶、二胡、豎琴、揚琴等。佛教有以音聲供佛的傳統,我們每天唱誦的“天上天下無如佛”、“阿彌陀佛身金色”等,再配以法器,便是動人心弦的梵音。近年來,佛光山的星雲大師率先將佛教音樂帶入社會,影響日益廣泛,起到了很好的弘法效果。
“塗香者,謂妙香泥是。最勝傘蓋者,即蓋中之殊勝者是。”塗香,是塗在身上的香膏,以種種上妙香料調配而成。傘蓋,即雲羅傘蓋,是古代帝王外出或參加重大活動時所使用。最勝傘蓋,就是傘蓋中最爲莊嚴華美的。
“燈者,謂香油等燈,及能放光之寶珠等。燒香者,指和合或純一之香料。”供燈,可使用燃燒香油的燈盞,或是放光的寶珠等。燒香,指通過燃燒散發香味的線香等,可使用單純的香料製作,或是以各種香料調配而成。我們平日燃香供佛時,也要選擇上等的天然香料,切勿濫燒劣質化學香料,既起不到供佛的效果,還會汙染空氣,影響健康。
“最勝衣服者,乃衣中之華美者是。最勝香者,謂能放香氣遍滿叁千世界之香所摻合之香水是。末香者,香粉也,亦可燃燒。”最勝衣服,即霓裳羽衣等華衣美服,質地做工均爲上乘。最勝香者,即濃縮上等香料精華的香水,其香氣彌漫天地,遍布叁千大千世界。末香者,由香料研磨而成的粉狀物,亦可燃燒,最常見的有檀香粉等。
“以此堆積,造成壇場,更加彩畫,量等須彌者是。”可將上述供品堆積爲壇場,兼以彩色圖畫,每種供具皆無量無邊,多如須彌。
“次,無上供養者,“我以廣大”等一頌是。”其次是無上供養,也就是無限的供養,頌文爲:“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普賢行願品》是轉化心行的實修指南,指導我們將普賢菩薩所緣的境界轉化爲自身境界。這一過程需要觀想,而觀想的前提是對此具備堅定不移的勝解。佛法認爲,宇宙萬有皆是內心顯現的影像,人類文明也是源于心的作用。但再輝煌的物質文明,仍無法使人了脫生死。我們的心本具佛菩薩那樣的功用,現在卻被我法二執所禁锢,無法産生應有的作用。修學《行願品》,是直接以佛菩薩境界爲參照,幫助我們開發自心本具的潛能。若自認是愚癡凡夫,業障深重,又如何對修行生起信心?信心不具,道業不生。所以,廣大勝解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深信諸佛菩薩的境界,一方面深信自己本具佛性,且在生命某個層面與佛菩薩無二無別。
“其有上者,即世間之供物,此乃菩薩等以神力變成者。此中後二句,凡上二所陳有欠缺者,一切加之,此是顯示禮敬供養等之心與境故。”有上供養中,香、花、鬘等世間供具,再多也是有限的,須以佛菩薩神力進行轉化,將有限化爲無限。上述供品中,如果有所乏少,可通過觀想將山河大地轉化成香、花、鬘等種種供具,以此顯示供佛的廣大心行。諸佛菩薩是無限的,我們能供養的心是無限的,所供養的供具也是無限的,此爲心境相當。換言之,是安住于無限心行,並緣無限的所緣境。
無論我們是供一柱香、一朵花,還是千萬柱香、千萬朵花,其實都是有限的。唯有以無限的心行作爲供養,才能將所有供品轉化爲無限。按華嚴的見地,一即一切,所有存在本來就是無限的。所以,佛菩薩才能“于微塵中轉大*輪”,因爲每個微塵都是一切。但凡夫被執著所蔽,一就只能是一,而不是一切。若能將有限的妄心去除,將我們賦予其上的錯誤設定去除,任何事物的當下便是無限!具備這一認識之後,所供之物皆可藉由觀想之力,充滿宇宙,遍布法界。即使最微小的供養,也能成就無量功德。
③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等一頌,是依叁毒爲因,以身…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二節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