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叁爲根事(根謂依身口意,爲發業之根門,事即叁門所造十不善道業),其罪性者,謂由我造。此中複分親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隨喜他作,如是一切,盡其所有,總集忏洗。追念過失,生愧悔心,斷絕後流,精勤防護,誓當滅之。
忏悔,爲前行兩大項目之一,主要是爲了消除修道障礙。時值末法,障道逆緣衆多,學佛者或忙于生計,或身體病弱,或無人指導,等等。所以會這樣,並非上天不公,而是因爲我們曾于過去生造作諸多惡業。正如《行願品》所說:“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這些業力是令衆生流轉六道的力量,也是修行的障礙所在,需要通過忏悔進行掃除。
“忏悔支,“我昔所造諸惡業”等一頌。”忏悔支的頌文爲:“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這是佛弟子最熟悉的偈頌之一,在皈依、受戒等許多儀軌中,都是依此進行忏悔。修道障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心理力量,一是生活環境。心理力量包括貪、嗔、我慢、嫉妒等,是生命無始以來的等流,力量極其強大。此外,由業力招感的家庭或社會等環境,也在束縛著我們。我們發心學佛,可能會面臨很多冷嘲熱諷,更麻煩的是家人反對,這些障緣正是我們往昔業力所感,需要通過忏悔來解決。佛教中有一部著名的《叁昧水忏》,就是從煩惱、業力到業力形成的生命結果叁方面進行忏除。
“是依叁毒爲因,以身等叁爲根事,其罪性者,謂由我造。”事,即所造之業。業的根源爲貪嗔癡,這是危害生命的叁種毒素,也是一切不善行的根源所在。叁毒是通過身口意叁個渠道表現出來,這些罪業的體性,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作。在十不善業中,殺、盜、淫爲身業,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爲語業,貪、嗔、癡爲意業。其中又以意爲根本,因爲一切言行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它的思想根源。
“此中複分親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隨喜他作。”其中,造罪方式又分親自造作、教唆他人造作和隨喜他人造作叁類。有些人以爲,教他作比起自作的罪業爲輕,其實不然。因爲那樣要承擔兩個人的罪過,反而是罪加一等。至于隨喜,也和自作有同樣效果。有些人說起以往所造惡業時仍然眉飛色舞,這也是在隨喜“往昔所造諸惡業”,是對惡業的強化。這一點,是我們特別需要加以注意的。
“如是一切,盡其所有,總集忏洗。追念過失,生愧悔心,斷絕後流,精勤防護,誓當滅之。”對過去生因無知造作的一切罪業,我們應當總的發心忏悔,盡力清除。一方面憶念曾經造作的過失,一方面生起至誠忏悔之心。在清除已生惡業的同時,勤加防護,決不再造。
《道次第》“深信業果”一節中,將忏悔力歸結爲四種:一是追悔力,對所造業力生起追悔之心。二是依止力,業力往往是因傷害衆生或不敬叁寶所致,至心皈依叁寶,所造惡業將逐漸消除。叁是對治力,通過念佛、誦經、持咒、拜八十八大忏悔文或修空觀等,依修習各種法門的正念力對治業力。四是遮止力,勤加防護,使已造業力停止增長,因爲很多不善行都是出于慣性,因此要及時遮止。通過以上四個渠道,可使業力由大化小,忏已還淨。
④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衆生”一頌是,于五類有情所有善業皆生起隨喜之心。
隨喜,即隨順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並心生歡喜,稱揚贊歎。當我們和這些善心善行相應時,同時也在成就自身的良善心行。所以,隨喜也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法門之一,其意義主要表現在叁個方面。
其一,隨喜可以破除我執。唯有將自己和他人視爲一體,才會發自內心地隨喜他人善行,之所以不能隨喜別人,是因爲在我們的觀念中,我是我,他是他,之間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其二,隨喜可以對治嫉妒。嫉妒也是我執的表現形式,我們不會嫉妒自己的成就,也不會嫉妒自己喜歡的人,如果對所有善行都能心生歡喜,嫉妒就沒有活動機會了。其叁,迅速成就功德法財。佛教認爲,隨喜他人善行,所獲功德將和對方一樣,所以這是積累資糧的捷徑。因爲我們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可能事事親曆親爲,但只要至心隨喜,便能迅速成辦種種事業。有時,隨喜他人善行,甚至超過對方所獲功德。比如有人耗費百萬布施,發心卻不太純正,但我們以清淨心隨喜,所獲功德將超過布施者,因爲功德是與發心成正比的。此外,隨喜諸佛菩薩的善行,也能獲得極大功德。
我們不僅要隨喜他人的善心善行,也可隨喜自己的善心善行。對自己的一念善心生起歡喜,可以使它繼續增長,因爲隨喜就是滋養善心的陽光雨露。反之,如果隨喜往昔所造惡業,則會使罪業增長。所以說,隨喜是有特定對象的,必須隨喜善行而非不善行。
“隨喜支,“十方一切諸衆生”等一頌是,于五類有情所有善業皆生起隨喜之心。”關于隨喜支,頌文爲:“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五類有情,即偈頌所說的十方衆生、有學、無學、如來、菩薩。十方衆生,指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有學,即聲聞前叁果學人,尚需修學。無學,即阿羅漢,所作已辦,無須繼續修學。這一偈頌是告訴我們,我們隨喜的所緣對象包括一切衆生,也包括叁乘聖者和諸佛菩薩。對于他們的所有善行都應該至誠隨喜,由衷贊歎。
隨喜可以通過觀想修習,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相比之下,座下實修的難度更大一些。因爲觀修可以不涉及具體對象,更容易平等視之。但在現實中,我們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衆生。而凡夫心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有著親疏好惡的串習,對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往往會對他們的善行也不以爲然,甚至心生嫉妒,這都會障礙隨喜的修習。
⑤ 請轉*輪支
即“十方所有世間燈”一頌是。十方刹土一切諸佛,最初證得大菩提時,我願化身如彼數量,盡其所有一一佛前,悉皆殷勤勸請說法。
法要應請而說,這主要是爲了表示對法的尊重,幫助我們端正求法心態,而不是佛菩薩或說法者需要我們求請。就凡夫的習慣而言,對那些太容易得到的,往往缺乏尊重。唯有付出相應代價得到的,才會感到珍惜,而這種珍惜程度又是和付出代價成正比的。古德爲求法故,舍身斷臂,但也從中得到極大受益。這種法益,離不開他們的發心和付出。
教界自八十年代辦學以來,從佛學院陸續畢業了一大批學僧。但能在學修、弘法等方面有所建樹者寥寥無幾,許多人甚至退失信心道念。原因固然很多,但關鍵就是缺乏如法的學修心態。學僧在佛學院聽課,也像進入社會院校一樣,並沒有“佛法難聞”之想,覺得法師給大家講課是理所當然的,常住爲大家創造修學條件也是理所當然的。漸漸地,凡夫心都起來了,就很難從佛法中得到受用。唯有時時提醒自己,才能保持對法和法師的敬重,保持對聞法的稀有難得之心,請轉*輪的意義正在于此。
佛陀證得無上菩提後,感覺所證和凡夫認識相距甚遠,故准備入滅。後經大梵天王勸請,才開始初轉*輪。試想,如果沒有梵天祈請,多少人將失去聞法、修道、解脫的機會。所以,我們不僅要爲端正求法心態而祈請,更要爲世間衆生有緣聞法而祈請。
“請轉*輪支,即“十方所有世間燈”一頌是。”請轉*輪的頌文爲:“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世間燈,即諸佛如來,是照亮黑暗世間的明燈,也是照破內心無明的明燈。
“十方刹土一切諸佛,最初證得大菩提時,我願化身如彼數量,盡其所有一一佛前,悉皆殷勤勸請說法。”十方,爲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佛土的一切諸佛,最初證得菩提時,我也發願化身爲和諸佛如來同等的數量,在每個佛陀前都有一個我。每個我又在諸佛前殷勤勸請,勸請他們爲利益有情而宣說正法。所以,請佛說法不是請一尊佛兩尊佛,而是祈請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廣轉*輪。《行願品》的一切修行都以無限爲基礎,請轉*輪也是以無量諸佛爲所緣境。當我們這樣觀想時,諸佛的存在是無限的,我的存在也是無限的。
在生活中,我們請求善知識說法,同樣屬于請轉*輪。如果沒有佛陀爲我們開示正道,沒有善知識爲我們悉心指點,衆生將處于長劫黑暗之中。爲了令正法長久住世,令衆生得聞妙音,我們要代表一切衆生殷勤祈請,爲聖教的流布廣大創造更多法緣。
⑥ 請住世支
即“諸佛若欲示涅槃”一頌。十方諸佛將欲示涅槃時,爲令衆生獲得利益安樂故,請求諸佛住刹塵劫,莫入涅槃。
佛陀說法圓滿,入般涅槃,衆生便無緣聞法,就會隨貪嗔癡造作惡業。爲什麼世界的局勢如此動蕩?爲什麼幾千年來戰火不斷?正是因爲衆生煩惱熾盛。這些躁動不安的心,共同感得了今天這個缺乏安甯的五濁惡世。在這無所不在的熱惱中,唯有佛陀的清涼法雨,才能息滅我們內心的貪嗔之焰,使和平來到人間,使娑婆成爲淨土。所以,我們要殷勤勸請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長久住世,利樂有情。
“請佛住世支,即“諸佛若欲示涅槃”一頌。十方諸佛將欲示涅槃時,爲令衆生獲得利益安樂故,請求諸佛住刹塵劫,莫入涅槃。”請佛住世的頌文爲:“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當十方諸佛將要示現涅槃時,爲了利益無量衆生,令他們獲得究竟安樂,我們應以至誠懇切之心請求佛陀不要入滅。此外,在高僧大德示病乃至將要入滅時,我們同樣要積極勸請,並廣行放生、誦經等善事,祈願他們繼續住世。因爲道在人弘,唯有他們在世間弘法布教,佛法才能薪火相傳,廣利人天。
所以說,請佛住世也包含兩方面的修行:一是座上觀修,觀想十方諸佛前都有一個我,每個我又在殷勤勸請佛陀住世。二是座下實修,當現世的高僧大德示病或將入滅時,發心祈請。因爲諸佛及成就者的住…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二節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