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二節 略示修法▪P5

  ..續本文上一頁世不只是個人因素,和此間衆生的業力大有關系。通過放生、誦經等方式祈請,也是在改變衆生的共業,爲諸佛菩薩延壽住世創造更多順緣。

  ⑦ 回向支

   即“所有禮贊供養佛”一頌。以前六支所積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一切有情爲作證得菩提之因。以猛利欲樂而爲祝願,令其無盡。

  回向是和發願相呼應的,是將自己所做的每件善行,所獲的每分功德,回施法界一切衆生,同證菩提。它既對修行成果的鞏固,同時也能將有限成果增值爲無限。

   發願相當于儒家的“立志”,是對人生目標的確定。這種目標是經過思考和抉擇的,並不是像通常那樣,只是欲望和習俗的産物。我覺得人大致可分爲叁類:一是沒有想法,稀裏糊塗地過日子;二是雖然有崇高的想法,但沒有勇氣去實施;叁是有崇高志向並能身體力行。對佛法修行來說,明確目標並付諸實踐後,還要將所修功德指向這個目標。所以,回向就相當于儲蓄,能使我們的功德法財得以累積和增長。

   “回向支,即“所有禮贊供養佛”一頌。以前六支所積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一切有情,爲作證得菩提之因。”回向支的頌文爲:“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在此之前所行的禮敬、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六支,由此積集的一切善根,都應當回向法界一切衆生,希望以此作爲他們證得菩提之因。在回向衆生的當下,也爲我們培植無上菩提的資糧。因爲成佛離不開衆生,正如《行願品》所言:“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以猛利欲樂而爲祝願,令其無盡。”猛利欲樂,全身心地期望。所以,我們應以勇猛之心將一切功德回向衆生,希望所行真正利益衆生。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就能令功德增長,乃至無限。

   爲什麼有限之行能轉化爲無限?關鍵就在于我們的心,在于我們是否具有無限的發心。就像乘法,一個再小的數字,若乘以無窮大,結果都將成爲無窮大。反之,任何有限的數字相乘,結果哪怕再大,仍是有限而非無限。一般人往往不注意發心的作用,事業雖然做得很大,卻是以有限、有漏,甚至是貪著而充滿我執的心去做。這種做法只能是成就我們的凡夫心,雖有所得,也只是人天福報,決非菩提資糧。

   從修行角度來說,重點不在于事情本身,關鍵是本著清淨利他之心,同時盡己所能去做。達到盡心盡力兩點,結果就不重要了。如果心態不正,或態度不認真,即使做再大的事業也是不圓滿的。佛法強調衆緣和合,個人努力只是衆緣之一,但無法決定一切。客觀上的成果,有時並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對于做事者來說,只要能盡心盡力即可。至于實際成敗,有時也取決于衆生共業,不可強求。如果把心態做壞,即使暫時獲得成功,也是得不償失的。這種現象在社會上非常普遍,教界同樣有類似傾向。雖然事業做得很大,卻做得很執著,做得放不下,這就和修行本意相違了。

  如此依上諸頌,了解其義,如說思修,心不散亂,緩緩念誦,當得無量福德之聚。

   又禮敬、供養、請法、勸住、隨喜等五支,即是積集資糧,忏悔支是淨除業障。隨喜支中,複有一分對自所修善生隨喜心,令其增長。回向支者,即將所積、所淨、所增長諸善,雖極微少,彙成衆多。現所受樂,雖將終盡,亦能令其綿延無窮。總可合爲積資、淨障、增長無盡之叁種。”

  這一段,是對七支行願進行總結。

   “如此依上諸頌,了解其義,如說思修,心不散亂,緩緩念誦,當得無量福德之聚。”對于“所有十方世界中……回向衆生及佛道”這些偈頌,我們應該明了其中內涵,反複思惟,如說修習,並且心不散亂地緩緩念誦,便能積聚無量福慧。

   “又禮敬、供養、請法、勸住、隨喜等五支,即是積集資糧。”七支行願中,禮敬、供養、請轉*輪、請佛住世、隨喜功德五支屬于積集資糧。其中,禮敬和供養主要積集福德資糧,請轉*輪和請佛住世主要積集智慧資糧。

   “忏悔支是淨除業障。”忏悔支主要是幫助我們淨除業障,包括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相關內容將在中士道詳細講解。

   “隨喜支中,複有一分對自所修善生隨喜心,令其增長。”關于隨喜的修行,我們不僅要對他人善行心生歡喜,也要對自身所修一切善行深深隨喜,令功德隨之增長,常與善法相應。

   “回向支者,即將所積、所淨、所增長諸善,雖極微少,彙成衆多。現所受樂,雖將終盡,亦能令其綿延無窮。”回向,能使我們通過集資淨障培植的善根得到增長。雖然目前所做極爲有限,卻能通過回向積少成多,有如百川歸海。善行所感的現前樂報是會結束的,但如果我們能以廣大心回向,也能令之無窮無盡。

   “總可合爲積資、淨障、增長無盡之叁種。”總的來說,普賢七支行願的作用可歸納爲叁種,分別是:積累資糧、淨化業障、增長廣大。

   不少信衆都把念誦《行願品》作爲常課,需要注意的是,念誦關鍵是在于用心,而不是數量。如果心不在焉,或對經文深意一無所知,效果是很有限的。就像念佛,如果認識不到彌陀名號的功德,以爲念佛只是在發出幾個音節,完成一項任務,即使念得再多,也很難達到攝心效果。若能領會佛號所具內涵,于稱念時輔以相應觀修,效果必能大爲改觀。念誦《行願品》也是同樣,一心念誦,隨文入觀,才能獲得“無量福德之聚”。

   能否隨文入觀,又是取決于我們對經文內涵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就像我們說到母親,腦海中立刻會浮現出她的形象。或是想到自己經曆的人生大事,即使年代久遠,但因印象深刻,想起時仍會曆曆在目。事實上,每個符號都不是孤立的,都蘊藏著相應內涵。如果熟悉這些內涵,一經提起,相關影像立刻就會出現。這種觀想能力是心本身具備的,無須刻意訓練。我們之所以對《行願品》或其他經文觀修不起來,原因就是不熟悉,這就需要反複聽聞,不斷思惟。

   《行願品》的重點,就是幫助我們打開心量,將之調整到無限的層面。任何存在的當下都是無限的,克隆運用的便是“一即一切”的原理。只要放棄現有的錯誤設定,還事物以本來面目,就能使每個一成爲一切,成爲無量。被設定過的心是有限的,作爲功德的載體,它所能承載的功德也是有限的。唯有無限的心,才能承載無限的功德,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6.叁事求加

   于所緣境,觀想明晰,而獻壇供,請求加被。願滅除不敬善知識等一切顛倒心,速疾生起恭敬善知識等正清淨心,摧伏一切內外障難,須以猛利欲樂多次祈求焉。

  叁事求加,就是以叁件事祈求諸佛加持。本論的“略示修法”是屬于依止法這一部分,祈求內容也與此相關。如果修習其他內容,就可隨之進行調整。比如修念死無常,可以祈求善知識加持我們“滅除念身恒常等一切顛倒心”,“速疾生起念死之心”;如果修念惡道苦,則可祈求善知識加持我們“滅除斷滅、無輪回等一切顛倒心”,“速疾生起念叁惡道苦之心”。

   “于所緣境,觀想明晰,而獻壇供,請求加被。”對于資糧田觀想清晰之後,獻上供養,祈請十方叁寶的加持。

   “願滅除不敬善知識等一切顛倒心,速疾生起恭敬善知識等正清淨心,摧伏一切內外障難,須以猛利欲樂多次祈求焉。”我們祈求的加持有叁方面:一是滅除不敬善知識等一切顛倒心,二是迅速生起恭敬善知識的清淨心,叁是摧伏一切內外障難,是名“叁事求加”。我們要以殷重心勵力祈求,就像走投無路的絕症患者祈求良醫那樣,身心系于一念,別無他求,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因爲這種加持是由心的相應所感得,如果沒有猛利祈求的願望,是無法和佛菩薩感應道交的。

   以上所說的六加行,是幫助我們集資淨障的途徑,修習任何法門都可以此爲前行。灑掃環境,可使我們身心清淨;陳設供養,可使我們心懷敬意;皈依發心和觀想資糧田,可使我們明確修行方向。此外,還要依七支供集資淨障,祈求諸佛菩薩加持,爲修習正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正行修法

   加行之後,將進入正行的修習,從總說和別說兩部分加以說明。

  1.總說修法

   所謂修道者,即于善所緣,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謂也。若于所緣隨意修習,依自己所想之數目與次第而修者,從初即養成任意之習慣,將至一世之善行無成,反成有過。故最初無論修習何種所緣,應決定其數目次第。此後應起猛利堅固之心,以自克服,務令如其所預定而修。于此定課不得輕易增減,隨時變易,須具足正念正知而修習之。

  正行,即主修法門。在《道次第》中,正行部分主要有依止法、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皈依、深信業果、發出離心、發菩提心、止觀等,其中的每一個項目都是觀修的內容。

   “所謂修道者,即于善所緣,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謂也。”所謂修道,就是將心從不善的所緣中調整出來,令之安住于善的所緣中,通過不斷調整練習,達到熟悉安住的效果。

   “若于所緣隨意修習,依自己所想之數目與次第而修者,從初即養成任意之習慣,將至一世之善行無成,反成有過。”安住于善所緣之後,就應次第而修。如果對所修內容沒有固定安排,而是隨心所欲,按自己決定的數目和先後秩序進行,從開始就養成任意爲之的習慣,將終身難以成就,甚至會使這種錯誤習慣固定下來,成爲障礙修道的過失。

   “故最初無論修習何種所緣,應決定其數目次第。”所以在修道之初,無論修習何種所緣,皆應確定數目(修幾座)及次第(先後順序)。因爲修行就是正確習慣的養成,這就需要按照一定程序進行。以依止法爲例,《道次第》規定每天應修四座,我們就要以此作爲常課,並按論中所說持之以恒地觀修,才能形成穩定的正念力量。否則,時而修念死無常…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二節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