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二节 略示修法▪P5

  ..续本文上一页世不只是个人因素,和此间众生的业力大有关系。通过放生、诵经等方式祈请,也是在改变众生的共业,为诸佛菩萨延寿住世创造更多顺缘。

  ⑦ 回向支

   即“所有礼赞供养佛”一颂。以前六支所积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一切有情为作证得菩提之因。以猛利欲乐而为祝愿,令其无尽。

  回向是和发愿相呼应的,是将自己所做的每件善行,所获的每分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它既对修行成果的巩固,同时也能将有限成果增值为无限。

   发愿相当于儒家的“立志”,是对人生目标的确定。这种目标是经过思考和抉择的,并不是像通常那样,只是欲望和习俗的产物。我觉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没有想法,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二是虽然有崇高的想法,但没有勇气去实施;三是有崇高志向并能身体力行。对佛法修行来说,明确目标并付诸实践后,还要将所修功德指向这个目标。所以,回向就相当于储蓄,能使我们的功德法财得以累积和增长。

   “回向支,即“所有礼赞供养佛”一颂。以前六支所积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一切有情,为作证得菩提之因。”回向支的颂文为:“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在此之前所行的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六支,由此积集的一切善根,都应当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希望以此作为他们证得菩提之因。在回向众生的当下,也为我们培植无上菩提的资粮。因为成佛离不开众生,正如《行愿品》所言:“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以猛利欲乐而为祝愿,令其无尽。”猛利欲乐,全身心地期望。所以,我们应以勇猛之心将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希望所行真正利益众生。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能令功德增长,乃至无限。

   为什么有限之行能转化为无限?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是否具有无限的发心。就像乘法,一个再小的数字,若乘以无穷大,结果都将成为无穷大。反之,任何有限的数字相乘,结果哪怕再大,仍是有限而非无限。一般人往往不注意发心的作用,事业虽然做得很大,却是以有限、有漏,甚至是贪著而充满我执的心去做。这种做法只能是成就我们的凡夫心,虽有所得,也只是人天福报,决非菩提资粮。

   从修行角度来说,重点不在于事情本身,关键是本着清净利他之心,同时尽己所能去做。达到尽心尽力两点,结果就不重要了。如果心态不正,或态度不认真,即使做再大的事业也是不圆满的。佛法强调众缘和合,个人努力只是众缘之一,但无法决定一切。客观上的成果,有时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对于做事者来说,只要能尽心尽力即可。至于实际成败,有时也取决于众生共业,不可强求。如果把心态做坏,即使暂时获得成功,也是得不偿失的。这种现象在社会上非常普遍,教界同样有类似倾向。虽然事业做得很大,却做得很执著,做得放不下,这就和修行本意相违了。

  如此依上诸颂,了解其义,如说思修,心不散乱,缓缓念诵,当得无量福德之聚。

   又礼敬、供养、请法、劝住、随喜等五支,即是积集资粮,忏悔支是净除业障。随喜支中,复有一分对自所修善生随喜心,令其增长。回向支者,即将所积、所净、所增长诸善,虽极微少,汇成众多。现所受乐,虽将终尽,亦能令其绵延无穷。总可合为积资、净障、增长无尽之三种。”

  这一段,是对七支行愿进行总结。

   “如此依上诸颂,了解其义,如说思修,心不散乱,缓缓念诵,当得无量福德之聚。”对于“所有十方世界中……回向众生及佛道”这些偈颂,我们应该明了其中内涵,反复思惟,如说修习,并且心不散乱地缓缓念诵,便能积聚无量福慧。

   “又礼敬、供养、请法、劝住、随喜等五支,即是积集资粮。”七支行愿中,礼敬、供养、请转*轮、请佛住世、随喜功德五支属于积集资粮。其中,礼敬和供养主要积集福德资粮,请转*轮和请佛住世主要积集智慧资粮。

   “忏悔支是净除业障。”忏悔支主要是帮助我们净除业障,包括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相关内容将在中士道详细讲解。

   “随喜支中,复有一分对自所修善生随喜心,令其增长。”关于随喜的修行,我们不仅要对他人善行心生欢喜,也要对自身所修一切善行深深随喜,令功德随之增长,常与善法相应。

   “回向支者,即将所积、所净、所增长诸善,虽极微少,汇成众多。现所受乐,虽将终尽,亦能令其绵延无穷。”回向,能使我们通过集资净障培植的善根得到增长。虽然目前所做极为有限,却能通过回向积少成多,有如百川归海。善行所感的现前乐报是会结束的,但如果我们能以广大心回向,也能令之无穷无尽。

   “总可合为积资、净障、增长无尽之三种。”总的来说,普贤七支行愿的作用可归纳为三种,分别是:积累资粮、净化业障、增长广大。

   不少信众都把念诵《行愿品》作为常课,需要注意的是,念诵关键是在于用心,而不是数量。如果心不在焉,或对经文深意一无所知,效果是很有限的。就像念佛,如果认识不到弥陀名号的功德,以为念佛只是在发出几个音节,完成一项任务,即使念得再多,也很难达到摄心效果。若能领会佛号所具内涵,于称念时辅以相应观修,效果必能大为改观。念诵《行愿品》也是同样,一心念诵,随文入观,才能获得“无量福德之聚”。

   能否随文入观,又是取决于我们对经文内涵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就像我们说到母亲,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她的形象。或是想到自己经历的人生大事,即使年代久远,但因印象深刻,想起时仍会历历在目。事实上,每个符号都不是孤立的,都蕴藏着相应内涵。如果熟悉这些内涵,一经提起,相关影像立刻就会出现。这种观想能力是心本身具备的,无须刻意训练。我们之所以对《行愿品》或其他经文观修不起来,原因就是不熟悉,这就需要反复听闻,不断思惟。

   《行愿品》的重点,就是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将之调整到无限的层面。任何存在的当下都是无限的,克隆运用的便是“一即一切”的原理。只要放弃现有的错误设定,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就能使每个一成为一切,成为无量。被设定过的心是有限的,作为功德的载体,它所能承载的功德也是有限的。唯有无限的心,才能承载无限的功德,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6.三事求加

   于所缘境,观想明晰,而献坛供,请求加被。愿灭除不敬善知识等一切颠倒心,速疾生起恭敬善知识等正清净心,摧伏一切内外障难,须以猛利欲乐多次祈求焉。

  三事求加,就是以三件事祈求诸佛加持。本论的“略示修法”是属于依止法这一部分,祈求内容也与此相关。如果修习其他内容,就可随之进行调整。比如修念死无常,可以祈求善知识加持我们“灭除念身恒常等一切颠倒心”,“速疾生起念死之心”;如果修念恶道苦,则可祈求善知识加持我们“灭除断灭、无轮回等一切颠倒心”,“速疾生起念三恶道苦之心”。

   “于所缘境,观想明晰,而献坛供,请求加被。”对于资粮田观想清晰之后,献上供养,祈请十方三宝的加持。

   “愿灭除不敬善知识等一切颠倒心,速疾生起恭敬善知识等正清净心,摧伏一切内外障难,须以猛利欲乐多次祈求焉。”我们祈求的加持有三方面:一是灭除不敬善知识等一切颠倒心,二是迅速生起恭敬善知识的清净心,三是摧伏一切内外障难,是名“三事求加”。我们要以殷重心励力祈求,就像走投无路的绝症患者祈求良医那样,身心系于一念,别无他求,才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因为这种加持是由心的相应所感得,如果没有猛利祈求的愿望,是无法和佛菩萨感应道交的。

   以上所说的六加行,是帮助我们集资净障的途径,修习任何法门都可以此为前行。洒扫环境,可使我们身心清净;陈设供养,可使我们心怀敬意;皈依发心和观想资粮田,可使我们明确修行方向。此外,还要依七支供集资净障,祈求诸佛菩萨加持,为修习正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正行修法

   加行之后,将进入正行的修习,从总说和别说两部分加以说明。

  1.总说修法

   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若于所缘随意修习,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反成有过。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决定其数目次第。此后应起猛利坚固之心,以自克服,务令如其所预定而修。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易,须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

  正行,即主修法门。在《道次第》中,正行部分主要有依止法、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深信业果、发出离心、发菩提心、止观等,其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是观修的内容。

   “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所谓修道,就是将心从不善的所缘中调整出来,令之安住于善的所缘中,通过不断调整练习,达到熟悉安住的效果。

   “若于所缘随意修习,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反成有过。”安住于善所缘之后,就应次第而修。如果对所修内容没有固定安排,而是随心所欲,按自己决定的数目和先后秩序进行,从开始就养成任意为之的习惯,将终身难以成就,甚至会使这种错误习惯固定下来,成为障碍修道的过失。

   “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决定其数目次第。”所以在修道之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皆应确定数目(修几座)及次第(先后顺序)。因为修行就是正确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以依止法为例,《道次第》规定每天应修四座,我们就要以此作为常课,并按论中所说持之以恒地观修,才能形成稳定的正念力量。否则,时而修念死无常…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二节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