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二节 略示修法▪P4

  ..续本文上一页等三为根事(根谓依身口意,为发业之根门,事即三门所造十不善道业),其罪性者,谓由我造。此中复分亲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随喜他作,如是一切,尽其所有,总集忏洗。追念过失,生愧悔心,断绝后流,精勤防护,誓当灭之。

  忏悔,为前行两大项目之一,主要是为了消除修道障碍。时值末法,障道逆缘众多,学佛者或忙于生计,或身体病弱,或无人指导,等等。所以会这样,并非上天不公,而是因为我们曾于过去生造作诸多恶业。正如《行愿品》所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些业力是令众生流转六道的力量,也是修行的障碍所在,需要通过忏悔进行扫除。

   “忏悔支,“我昔所造诸恶业”等一颂。”忏悔支的颂文为:“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是佛弟子最熟悉的偈颂之一,在皈依、受戒等许多仪轨中,都是依此进行忏悔。修道障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心理力量,一是生活环境。心理力量包括贪、嗔、我慢、嫉妒等,是生命无始以来的等流,力量极其强大。此外,由业力招感的家庭或社会等环境,也在束缚着我们。我们发心学佛,可能会面临很多冷嘲热讽,更麻烦的是家人反对,这些障缘正是我们往昔业力所感,需要通过忏悔来解决。佛教中有一部著名的《三昧水忏》,就是从烦恼、业力到业力形成的生命结果三方面进行忏除。

   “是依三毒为因,以身等三为根事,其罪性者,谓由我造。”事,即所造之业。业的根源为贪嗔痴,这是危害生命的三种毒素,也是一切不善行的根源所在。三毒是通过身口意三个渠道表现出来,这些罪业的体性,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在十不善业中,杀、盗、淫为身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语业,贪、嗔、痴为意业。其中又以意为根本,因为一切言行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它的思想根源。

   “此中复分亲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随喜他作。”其中,造罪方式又分亲自造作、教唆他人造作和随喜他人造作三类。有些人以为,教他作比起自作的罪业为轻,其实不然。因为那样要承担两个人的罪过,反而是罪加一等。至于随喜,也和自作有同样效果。有些人说起以往所造恶业时仍然眉飞色舞,这也是在随喜“往昔所造诸恶业”,是对恶业的强化。这一点,是我们特别需要加以注意的。

   “如是一切,尽其所有,总集忏洗。追念过失,生愧悔心,断绝后流,精勤防护,誓当灭之。”对过去生因无知造作的一切罪业,我们应当总的发心忏悔,尽力清除。一方面忆念曾经造作的过失,一方面生起至诚忏悔之心。在清除已生恶业的同时,勤加防护,决不再造。

   《道次第》“深信业果”一节中,将忏悔力归结为四种:一是追悔力,对所造业力生起追悔之心。二是依止力,业力往往是因伤害众生或不敬三宝所致,至心皈依三宝,所造恶业将逐渐消除。三是对治力,通过念佛、诵经、持咒、拜八十八大忏悔文或修空观等,依修习各种法门的正念力对治业力。四是遮止力,勤加防护,使已造业力停止增长,因为很多不善行都是出于惯性,因此要及时遮止。通过以上四个渠道,可使业力由大化小,忏已还净。

  ④ 随喜支

   “十方一切诸众生”一颂是,于五类有情所有善业皆生起随喜之心。

  随喜,即随顺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并心生欢喜,称扬赞叹。当我们和这些善心善行相应时,同时也在成就自身的良善心行。所以,随喜也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随喜可以破除我执。唯有将自己和他人视为一体,才会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人善行,之所以不能随喜别人,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我是我,他是他,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其二,随喜可以对治嫉妒。嫉妒也是我执的表现形式,我们不会嫉妒自己的成就,也不会嫉妒自己喜欢的人,如果对所有善行都能心生欢喜,嫉妒就没有活动机会了。其三,迅速成就功德法财。佛教认为,随喜他人善行,所获功德将和对方一样,所以这是积累资粮的捷径。因为我们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但只要至心随喜,便能迅速成办种种事业。有时,随喜他人善行,甚至超过对方所获功德。比如有人耗费百万布施,发心却不太纯正,但我们以清净心随喜,所获功德将超过布施者,因为功德是与发心成正比的。此外,随喜诸佛菩萨的善行,也能获得极大功德。

   我们不仅要随喜他人的善心善行,也可随喜自己的善心善行。对自己的一念善心生起欢喜,可以使它继续增长,因为随喜就是滋养善心的阳光雨露。反之,如果随喜往昔所造恶业,则会使罪业增长。所以说,随喜是有特定对象的,必须随喜善行而非不善行。

   “随喜支,“十方一切诸众生”等一颂是,于五类有情所有善业皆生起随喜之心。”关于随喜支,颂文为:“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五类有情,即偈颂所说的十方众生、有学、无学、如来、菩萨。十方众生,指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有学,即声闻前三果学人,尚需修学。无学,即阿罗汉,所作已办,无须继续修学。这一偈颂是告诉我们,我们随喜的所缘对象包括一切众生,也包括三乘圣者和诸佛菩萨。对于他们的所有善行都应该至诚随喜,由衷赞叹。

   随喜可以通过观想修习,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相比之下,座下实修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观修可以不涉及具体对象,更容易平等视之。但在现实中,我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众生。而凡夫心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有着亲疏好恶的串习,对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往往会对他们的善行也不以为然,甚至心生嫉妒,这都会障碍随喜的修习。

  ⑤ 请转*轮支

   即“十方所有世间灯”一颂是。十方刹土一切诸佛,最初证得大菩提时,我愿化身如彼数量,尽其所有一一佛前,悉皆殷勤劝请说法。

  法要应请而说,这主要是为了表示对法的尊重,帮助我们端正求法心态,而不是佛菩萨或说法者需要我们求请。就凡夫的习惯而言,对那些太容易得到的,往往缺乏尊重。唯有付出相应代价得到的,才会感到珍惜,而这种珍惜程度又是和付出代价成正比的。古德为求法故,舍身断臂,但也从中得到极大受益。这种法益,离不开他们的发心和付出。

   教界自八十年代办学以来,从佛学院陆续毕业了一大批学僧。但能在学修、弘法等方面有所建树者寥寥无几,许多人甚至退失信心道念。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就是缺乏如法的学修心态。学僧在佛学院听课,也像进入社会院校一样,并没有“佛法难闻”之想,觉得法师给大家讲课是理所当然的,常住为大家创造修学条件也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地,凡夫心都起来了,就很难从佛法中得到受用。唯有时时提醒自己,才能保持对法和法师的敬重,保持对闻法的稀有难得之心,请转*轮的意义正在于此。

   佛陀证得无上菩提后,感觉所证和凡夫认识相距甚远,故准备入灭。后经大梵天王劝请,才开始初转*轮。试想,如果没有梵天祈请,多少人将失去闻法、修道、解脱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仅要为端正求法心态而祈请,更要为世间众生有缘闻法而祈请。

   “请转*轮支,即“十方所有世间灯”一颂是。”请转*轮的颂文为:“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世间灯,即诸佛如来,是照亮黑暗世间的明灯,也是照破内心无明的明灯。

   “十方刹土一切诸佛,最初证得大菩提时,我愿化身如彼数量,尽其所有一一佛前,悉皆殷勤劝请说法。”十方,为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佛土的一切诸佛,最初证得菩提时,我也发愿化身为和诸佛如来同等的数量,在每个佛陀前都有一个我。每个我又在诸佛前殷勤劝请,劝请他们为利益有情而宣说正法。所以,请佛说法不是请一尊佛两尊佛,而是祈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广转*轮。《行愿品》的一切修行都以无限为基础,请转*轮也是以无量诸佛为所缘境。当我们这样观想时,诸佛的存在是无限的,我的存在也是无限的。

   在生活中,我们请求善知识说法,同样属于请转*轮。如果没有佛陀为我们开示正道,没有善知识为我们悉心指点,众生将处于长劫黑暗之中。为了令正法长久住世,令众生得闻妙音,我们要代表一切众生殷勤祈请,为圣教的流布广大创造更多法缘。

  ⑥ 请住世支

   即“诸佛若欲示涅槃”一颂。十方诸佛将欲示涅槃时,为令众生获得利益安乐故,请求诸佛住刹尘劫,莫入涅槃。

  佛陀说法圆满,入般涅槃,众生便无缘闻法,就会随贪嗔痴造作恶业。为什么世界的局势如此动荡?为什么几千年来战火不断?正是因为众生烦恼炽盛。这些躁动不安的心,共同感得了今天这个缺乏安宁的五浊恶世。在这无所不在的热恼中,唯有佛陀的清凉法雨,才能息灭我们内心的贪嗔之焰,使和平来到人间,使娑婆成为净土。所以,我们要殷勤劝请诸佛菩萨及高僧大德长久住世,利乐有情。

   “请佛住世支,即“诸佛若欲示涅槃”一颂。十方诸佛将欲示涅槃时,为令众生获得利益安乐故,请求诸佛住刹尘劫,莫入涅槃。”请佛住世的颂文为:“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当十方诸佛将要示现涅槃时,为了利益无量众生,令他们获得究竟安乐,我们应以至诚恳切之心请求佛陀不要入灭。此外,在高僧大德示病乃至将要入灭时,我们同样要积极劝请,并广行放生、诵经等善事,祈愿他们继续住世。因为道在人弘,唯有他们在世间弘法布教,佛法才能薪火相传,广利人天。

   所以说,请佛住世也包含两方面的修行:一是座上观修,观想十方诸佛前都有一个我,每个我又在殷勤劝请佛陀住世。二是座下实修,当现世的高僧大德示病或将入灭时,发心祈请。因为诸佛及成就者的住…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二节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