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而觀叁惡道苦,就無法達到所修效果。就像一壺水,剛燒得有幾分溫熱,又換成另一壺,剛有的幾分溫熱又冷卻了,怎麼可能將水燒開?所以,在修行的數目和次第上必須確定,尤其是對初學者,更要養成這一良好習慣。
“此後應起猛利堅固之心,以自克服,務令如其所預定而修。于此定課不得輕易增減,隨時變易,須具足正念正知而修習之。”形成定課後,就要以勇猛精進之心克服障礙,務必按照事先規定的功課修習。對于這些定課,不能隨意增加或減少,也不能隨意改變,必須具足正知正念而修。良好習慣是修行成就的保證,不能今天心血來潮修五六座,明天又找個借口一座不修,這是很多人都會出現的問題,必須特別加以注意。
任何一種觀修,都是通過思惟善所緣境幫助我們獲得正念。對常人來說,一旦遭遇違緣,煩惱便隨之而來。而對一個訓練有素的修行人,無論面對什麼境界,都有能力保有正念。其實,止觀並不神秘,世間很多事都需要止和觀的參與。比如體育訓練,既要將動作調整到位,又要不斷練習使之純熟。其中,調整式的訓練就相當于觀,而熟悉式的訓練就相當于止。《道次第》的修行也是同樣,比如修依止法——修觀(觀察修)時,通過思惟善知識功德生起恭敬心;修止(安住修)時,則令心安住于恭敬中。如果凡夫心現起,就要再觀察,再思惟,直到恭敬心再次生起。在反複不斷的訓練中,這一心行就能逐步穩定並保持良好狀態,最終任運自如。
2.修習依止法
先修依止之勝利,及不依止之過患。
次,多起防護,絕不放任,令有尋求師過之心。盡我自己所知師之戒定慧等德,數數思惟,乃至淨信未生以來,恒修習之。此後又念于己已作、當作種種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經說,乃至心中恭敬未生起之間而修習之。
本論略示修法部分,主要是以依止法的修習爲例。
“先修依止之勝利,及不依止之過患。”首先,是修習依止的殊勝利益及不依止的過患。其中,依止的利益有八種:一、能得佛位;二、諸佛歡喜;叁、一切魔眷不能爲害;四、煩惱與惡業自然遮止;五、善緣增長;六、世世不離善知識;七、不墮叁惡趣;八、暫時與究竟安樂如願而得。而不依止和不如法依止的過患也有八種:一、輕師即等于輕佛;二、亂師意而使生嗔恨,如其所亂一刹那,即摧毀一劫善根,得一劫地獄苦;叁、不如法依止師者,即修密法殊勝方便,亦不能得悉地;四、不如法依止師,雖依密相續勤習經教,等修地獄因;五、不如法依止,對于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速滅;六、生病痛不樂意事,常相纏擾;七、後世常流轉于無邊惡趣;八、生生世世與善知識睽違,不能值遇。時時思惟如法依止及不依止的利弊,才能自覺修習依止法,而不是當做一項任務來完成。
“次,多起防護,絕不放任,令有尋求師過之心。”其次,對凡夫心嚴加防護,絕不容許絲毫放任,以免對師長生起尋過之心。凡夫總是慣于尋求他人過失,也慣于對得到的一切不加珍惜。對于這兩種心行,我們要嚴加防範,因爲這將損減功德法財,正如《永嘉證道歌》所言:“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盡我自己所知師之戒定慧等德,數數思惟,乃至淨信未生以來,恒修習之。”對于自己所了解的,師長的戒定慧等功德,必須反複思惟。在沒有真正生起淨信之前,持久不斷地加以修習。即使我們目前尚未對師長生起尋過之心,但如果恭敬心不曾圓滿,今後也隨時可能犯錯。防患于未然的方法,便是“淨信爲本、念恩生敬”。關于這兩點,已生恭敬心者也不能忽視。因爲任何心念都是緣起的,沒有徹底鞏固之前,還須通過觀修和實踐不斷滋養。
“此後又念于己已作、當作種種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經說,乃至心中恭敬未生起之間而修習之。”其後,還要思惟師長對于自己的恩德,包括目前已作的利益,和未來將作的利益,正如之前所引《十法經》、《華嚴經》等經文所說的那樣,在恭敬心不曾真正生起之前,應當以念恩心時時思惟,時時修習。
對于多數學佛者來說,往往既有恭敬心,也有不恭敬心。那麼,恭敬心生起後,不恭敬的心理是否會立刻消失呢?其實種子還是在的,只不過變弱了,暫時不起活動而已,但這一潛藏力量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斷除。依止法所要做的,正是令恭敬心不斷強大,逐漸削弱乃至完全取代不恭敬心,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修習。
叁、結行修法
所積諸善,由《普賢行願》或以《淨願七十頌》等,于現在究竟諸所應希願處,以猛利欲樂而回向之。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四次修習。初修之時,如其太久,易爲沈掉所擾。若于此串習,將來糾正甚難,故須時間短少,次數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則將一見座位便生厭嘔,必待修習稍熟,乃可漸次延增。于一切所緣,務令不急不緩,離過而修,則障難鮮少,疲勞昏沈等皆能息滅也。
結行,就是修行結束時的回向。無論修加行還是正行,下座前都要將修法功德回施衆生,同證菩提。回向可以幫助我們將所修功德固定下來,並指向特定目標。就像電腦處理文件後進行保存那樣,否則就會丟失。當然,回向的功能不僅在于保存,以廣大願力進行回向,更可使所修功德增長廣大,就像把一個文件同時拷貝爲千萬份、億萬份,乃至無限。
“所積諸善,由《普賢行願》或以《淨願七十頌》等,于現在究竟諸所應希願處,以猛利欲樂而回向之。”《淨願七十頌》,是藏傳佛教關于回向的重要經論。對于我們所修的一切善法,下座前,應該依照《普賢行願》或《淨願七十頌》等經論所說的那樣,將現前乃至究竟所希求的種種利益,以勇猛懇切的發心回向法界一切衆生。我們的願力有多大,回向的力量就有多大。如果只是輕飄飄地念過,甚至自己都不懂得念了什麼,回向是不會生效的。除了《普賢行願》或《淨願七十頌》外,常用的回向文還有“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和“願諸衆生常住安樂,無諸病苦,善法堅實成就”等。對于修習依止法來說,則可回向一切有情生生世世得遇善知識。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四次修習。”依止法,每天應修四次,分別在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其中,初夜是十八點至二十二點,後夜是二點至六點,這是印度人對時間的區分。
“初修之時,如其太久,易爲沈掉所擾。”開始打坐觀修時,如果每一座時間太長,很容易被昏沈或掉舉所幹擾。昏沈,就是其心昏昧,精神不振。有些人可以坐上兩叁個小時,卻是在那裏打瞌睡。掉舉,就是其心躁動,搖擺不定,以攀緣心追逐境界。這也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過于緊張有關,很多人都像在高速運轉中無法停歇的機器,習慣忙個不停。即使下了班,還要用各種娛樂將時間填滿。甚至睡覺後仍在東想西想,輾轉反側。久而久之,心就會失去靜下來的功能,就像失靈的開關那樣,毫無自主能力。這兩種是禅修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
“若于此串習,將來糾正甚難。”一旦在座上養成昏沈或掉舉等不良習慣,將來糾正起來會特別困難。其實,打坐並不在于時間長短,關鍵是保質保量。就像做實驗那樣,全力以赴將每個步驟做得精確。能按禅修規範坐十分鍾,把身體姿勢和用心習慣都調整好,才可以延長時間。否則,盲修瞎練,先入爲主,很容易將一些錯誤習慣固定下來。
“故須時間短少,次數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則將一見座位便生厭嘔,必待修習稍熟,乃可漸次延增。”所以,修習應該時間短、次數多,這樣就能留有余地,引發下次上座修習的興趣。否則,很可能一見座位就生起厭倦之心,避之惟恐不及。必須在修行較爲純熟之後,才能逐漸延長時間。也就是說,我們每次禅修時,盡量按計劃安排的時間下座,切莫坐到疲憊不堪才結束。那樣幾次以後,可能就再也不想坐了。如果每次坐得興趣盎然,才能長久保持修行動力。
“于一切所緣,務令不急不緩,離過而修,則障難鮮少,疲勞昏沈等皆能息滅也。”急,是對所緣過分著意,容易造成緊張和疲勞,不易持久。緩,則是觀修中用力不足,心無法專注。對于觀修的一切所緣境,應該不急不緩。遠離過急和過緩兩種過失,修道障礙將大大減少,同時也能斷除疲勞、昏沈等過失。
修習止觀,就是通過觀察修的調整和安住修的安住來熟悉這一心行狀態。在觀修所緣尚未清晰時,應該多多用心。一旦調整到位,就不必太過用力,安住即可。如果調整過度,反而不易得定。初修時,安住時間可能很短,待所緣模糊之後,就要再次以觀察修調整。這個過程雖不玄妙,但其中很多細節需要精確。何時用心,用到什麼程度,都要恰如其分。具體問題,必須由具有止觀經驗的師長進行指導。
四、未修中間
未修中間,指兩次修習的間隔。雖說是“未修”,但在此期間並非不必修行,而是以另一種方式修行。換言之,是座下的修行,生活中的修行。
在我們的觀念中,修行通常是指禅修、念佛等特定形式。但座上時間畢竟有限,更多時間還是在座下。如果把座上和座下打成兩截,真正可以修行的時間就少得可憐了。常聽很多人說:雖然每天都在打坐、念佛,但上座後覺得很難靜下來。之所以會這樣,正是由于平時沒有良好的用心習慣。因爲思惟是相續的,有慣性的,平時特別在意的事,在座上構成的幹擾也最大。當情緒被某些事調動起來,即使上座後,心也是難以收回的,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所以,生活中也要保有正知正念,這將直接關系到我們在座上的觀修效果。戒律的作用,正是幫助我們建立如法的生活,這也是心能夠長時間安住于善所緣的前提。
禮拜、經行、念誦等等,雖有多門,其主要者,若僅于正修時精進,未修間則于其所修法不住念知,多諸散亂者,則生效甚…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二節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