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阅?认识到恭敬的意义,便不会随意将空、无相作为借口。在认识到佛菩萨功德之前,是没有资格谈无相的。佛陀是圆满成就断德、智德、悲德的觉者,如果认为这些都不存在,便会落入断见。这是我们需要加以防范的。
4.观想资粮田
四、于面前虚空中,观想深广二派传承师长、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诸天无量安住,分明显现。
佛教所说资粮田,包括悲田、敬田、恩田三种,是一切善法生长的基础。悲田,是对苦难众生心生慈悲,布施救济;恩田,是对国土、父母等有恩于我们的人感恩报恩;敬田,是对佛法僧三宝和历代祖师恭敬供养。《道次第》所说的资粮田,特指敬田。我们学习《道次第》,应依本论的资粮田观想。若是修学其他法门,亦可另选相应的资粮田为观想所缘,以祈求加持。那么,本论的皈依境具体是什么呢?
“于面前虚空中,观想深广二派传承师长、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诸天无量安住,分明显现。”在眼前的虚空中,观想深观(般若)、广行(瑜伽)两派祖师、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及护法诸天,其数之多,无量无边,并对这一皈依境历历分明。相关内容,昂旺朗吉堪布在《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中有详细介绍:
“于前面虚空中,距眉间一箭远,有光明灿烂宽广众宝庄严狮子座(八大狮子表八大自在,负此宝座),座中有四座,中座较高,左右及前各一。每座均有莲瓣垫,莲垫上有月垫日垫。中座体性为上师与宗喀巴无别,相则释迦,具诸相好。左手入定印持钵,满注甘露,右手降魔印。光明为性,手挥之无碍。各护法座,亦皆如佛具八大自在。宝座满饰珍宝,为世间希有,表诸佛菩萨等希有。广座上四座,表四无畏。莲表出离心,出污泥而不染。月表世俗菩提心,清凉皎洁,能除热恼。日表胜义菩提心。凡世间一切生物,如禾麦等,无不赖日光而生长成熟(此言真空正见亦如是)。坐此上者,表具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此为皈依境。法衣,表具足一切戒。左手钵中,充满智慧、长寿、药甘露。盖以智慧降烦恼魔,以长寿降死魔,以药降病魔。右手按地印(即降魔印),表降天子魔。成佛后已降伏烦恼、病、死、天子等四魔。跏趺坐,表空乐不二。右边坐弥勒,广行派诸菩萨围绕之。左边坐文殊,深观派诸菩萨围绕之。前座上师,但想其圆满相(不应想其缺陷相。住世者为绣座,涅槃者为莲座)。受恩具相各师围绕,其后为译师等。佛后虚空中,自大日如来以下加持派悉集。周围先观无上瑜伽、瑜伽、及行部、作部本尊,次佛,次菩萨、独觉、声闻、勇士、空行、护法。各上师座前有宝经函,俱显现光明。又真实想曼荼罗(资粮田)中各像,皆喜悦亲爱,如母之于子。依吾人平日作业,本不应上博佛喜,须想作忤逆独子,偶为善事,慈母对之亦甚喜悦。再从对境身口意不可思议功德,恭敬承事,起皈依想。”
以上文字虽略为复杂,但每个细节都介绍得很清晰,只要反复阅读,还是容易随文入观的。在藏地寺院中,往往供奉着许多佛菩萨及历代祖师造像,令人目不暇接。对观修来说,这是很有必要的。借助具体佛像,可使观修更为直观。比如上师传承图,就为观想资粮田提供了入手处。只须将画面熟记在心,观想时就有据可依了。如果觉得一下子观不起来,可先以宗大师作为皈依境,不断熟悉这一影像,直到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然后,将本师释迦牟尼佛、《道次第》深广二派诸师乃至十方诸佛的无量功德渐次融入其中,以此作为皈投对象。在观想纯熟后,不仅要将十方诸佛的功德融入观想,也要将自身融入其间,使能观的我和所观的境成为一体,这就更为殊胜了。
5.依七支供集资净障
五、对于助道顺缘、障道违缘,若不积忏,道则难生,而积忏方法以七支行愿最为扼要。
正修之前,必须忏除罪业、积集福报。
佛陀乃福智两足尊。成佛,就是圆满佛菩萨所具有的福德和智慧。问题是,这些福德无量无边,若以有限之心去做,终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只怕也无法成满。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的罪业又如此深重。正如《地藏经》所言:“我观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罪业已是难以计数,令人惊心的是,我们还在不断造作,所谓旧债未了又添新债。如何才能尽快将无量罪业一并消除,不复再造?
“对于助道顺缘、障道违缘,若不积忏,道则难生,而积忏方法以七支行愿最为扼要。”积,集资。忏,忏罪。在修行过程中,有助长修道的顺缘,也有障碍修道的违缘。如果不积累福德资粮并忏悔业障,是很难安心办道的。集资净障的方法,以普贤菩萨的七支行愿最为扼要,最为殊胜。
学佛是要有福报的。很多人也想学佛,却困难重重,或是家人反对,或是体力不支,或是无人指点,或是忙于生计,这些都是障道违缘。我觉得,现代人修行确实很难。为什么说现在是末法?论物质条件,今天远胜于过去,这主要是从修行角度来说。古人虽然生活简单,但重视道德修养,重视精神生活,所以很容易和修道相应。而在今天,对物欲的盲目追求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使我们越来越心气浮躁。其实,物欲只是张扬了人性中动物性的层面,因为动物也会有生存追求,也会避苦趋乐。在这些方面,人不过是花样更多一点,并无本质区别。身处末法,我们一定要认清自身处境,从而心生惭愧,积极改善这一状况。
七支行愿分别为礼敬支、供养支、忏悔支、随喜支、请转*轮支、请佛住世支、回向支,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是全经最后一品。也就是说,华严的所有修行,最后都导归普贤行愿。所以,七支行愿不仅是集资净障的捷径,本身也是无上的修行法门。我曾于1996年“中元节”期间,在柏林寺讲过《行愿品》,当时就一直观想普贤菩萨的加被,感觉十分受用。那次讲座的内容,后来整理为《学佛者的信念》。近年来,随着修学的深入,对这部经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先后在各地多次宣讲,并整理为《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
《行愿品》的修学原理类似于临摹字帖,我总结为“菩提心的无上观修,成佛的模拟方法”。它是以佛菩萨功德为所缘境,对照自身心行,直接运用模拟的方法来调整。《行愿品》包括长行和偈颂两部分,长行部分也是详细的观修仪轨,可在念诵时随文入观。不过,需要相应的修学基础才能运用于实修。怎样观想尽虚空、遍法界有微尘数诸佛?怎样将山河大地观想为无量供具?如果有中观和唯识的理论基础,观想起来更易契入。中观认为,一切皆是无自性空,皆无特质可言,故能随观想变化为无量。而唯识认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观想者赋予什么内涵,它便具有什么内涵。七支供的修行原理,正是通过观想将有限升华为无限,故能迅速集资净障,可谓成佛的第一生产力。
以下具体介绍七支行愿,偈颂内容为: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① 礼敬支
彼中初于礼敬支,有三门总礼者,即“所有十方”等一颂是。谓非仅礼一方一世之佛,须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决定心,运用清净三业,恭敬而礼。
三门各别礼敬中,初身礼,即“普贤行愿”等一颂。谓先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复观自己化身无数,量等刹尘,而行礼敬。此须于彼普贤行愿起信解力,乃能发起。次意礼,即“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一一尘中皆有一切刹尘数佛,在菩萨众中,须生起随念彼等功德之胜解而礼。次语礼,即“各以一切”等四句颂。当观自己一一身有无量头,一一头中有无量舌,一一舌中出无量妙音声,赞佛功德。海者,是极多意。
“礼敬支”共有四颂,由十大行愿中的“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合为一支。此处所说的礼敬,包括三门总礼和身礼、意礼、语礼,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其一,强化佛菩萨在内心的地位,使我们的心不断向其靠拢。其二,通过恭敬使内心得到净化。很多人见到自己特别崇拜的人时,心往往会变得特别清净,因为这念虔诚当下将妄想给净化了。其三,由礼敬成就无量福德。
“彼中初于礼敬支,有三门总礼者,即“所有十方”等一颂是。”礼敬支中,首先是三门总礼,即“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是身语意三业总的礼敬。其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是指礼敬对象。印度以狮子为兽中之王,人狮子,即人中之王,是对佛菩萨的尊称。常人礼佛,只是礼敬一尊或数尊佛菩萨。而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应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作为礼敬对象,这需要通过观想才能完成。所以,我们要观想山河大地乃至每一微尘都是佛菩萨的化现,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二节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