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閱?認識到恭敬的意義,便不會隨意將空、無相作爲借口。在認識到佛菩薩功德之前,是沒有資格談無相的。佛陀是圓滿成就斷德、智德、悲德的覺者,如果認爲這些都不存在,便會落入斷見。這是我們需要加以防範的。
4.觀想資糧田
四、于面前虛空中,觀想深廣二派傳承師長、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護法諸天無量安住,分明顯現。
佛教所說資糧田,包括悲田、敬田、恩田叁種,是一切善法生長的基礎。悲田,是對苦難衆生心生慈悲,布施救濟;恩田,是對國土、父母等有恩于我們的人感恩報恩;敬田,是對佛法僧叁寶和曆代祖師恭敬供養。《道次第》所說的資糧田,特指敬田。我們學習《道次第》,應依本論的資糧田觀想。若是修學其他法門,亦可另選相應的資糧田爲觀想所緣,以祈求加持。那麼,本論的皈依境具體是什麼呢?
“于面前虛空中,觀想深廣二派傳承師長、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護法諸天無量安住,分明顯現。”在眼前的虛空中,觀想深觀(般若)、廣行(瑜伽)兩派祖師、十方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及護法諸天,其數之多,無量無邊,並對這一皈依境曆曆分明。相關內容,昂旺朗吉堪布在《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中有詳細介紹:
“于前面虛空中,距眉間一箭遠,有光明燦爛寬廣衆寶莊嚴獅子座(八大獅子表八大自在,負此寶座),座中有四座,中座較高,左右及前各一。每座均有蓮瓣墊,蓮墊上有月墊日墊。中座體性爲上師與宗喀巴無別,相則釋迦,具諸相好。左手入定印持缽,滿注甘露,右手降魔印。光明爲性,手揮之無礙。各護法座,亦皆如佛具八大自在。寶座滿飾珍寶,爲世間希有,表諸佛菩薩等希有。廣座上四座,表四無畏。蓮表出離心,出汙泥而不染。月表世俗菩提心,清涼皎潔,能除熱惱。日表勝義菩提心。凡世間一切生物,如禾麥等,無不賴日光而生長成熟(此言真空正見亦如是)。坐此上者,表具出離心、菩提心及清淨正見。此爲皈依境。法衣,表具足一切戒。左手缽中,充滿智慧、長壽、藥甘露。蓋以智慧降煩惱魔,以長壽降死魔,以藥降病魔。右手按地印(即降魔印),表降天子魔。成佛後已降伏煩惱、病、死、天子等四魔。跏趺坐,表空樂不二。右邊坐彌勒,廣行派諸菩薩圍繞之。左邊坐文殊,深觀派諸菩薩圍繞之。前座上師,但想其圓滿相(不應想其缺陷相。住世者爲繡座,涅槃者爲蓮座)。受恩具相各師圍繞,其後爲譯師等。佛後虛空中,自大日如來以下加持派悉集。周圍先觀無上瑜伽、瑜伽、及行部、作部本尊,次佛,次菩薩、獨覺、聲聞、勇士、空行、護法。各上師座前有寶經函,俱顯現光明。又真實想曼荼羅(資糧田)中各像,皆喜悅親愛,如母之于子。依吾人平日作業,本不應上博佛喜,須想作忤逆獨子,偶爲善事,慈母對之亦甚喜悅。再從對境身口意不可思議功德,恭敬承事,起皈依想。”
以上文字雖略爲複雜,但每個細節都介紹得很清晰,只要反複閱讀,還是容易隨文入觀的。在藏地寺院中,往往供奉著許多佛菩薩及曆代祖師造像,令人目不暇接。對觀修來說,這是很有必要的。借助具體佛像,可使觀修更爲直觀。比如上師傳承圖,就爲觀想資糧田提供了入手處。只須將畫面熟記在心,觀想時就有據可依了。如果覺得一下子觀不起來,可先以宗大師作爲皈依境,不斷熟悉這一影像,直到每個細節都曆曆在目。然後,將本師釋迦牟尼佛、《道次第》深廣二派諸師乃至十方諸佛的無量功德漸次融入其中,以此作爲皈投對象。在觀想純熟後,不僅要將十方諸佛的功德融入觀想,也要將自身融入其間,使能觀的我和所觀的境成爲一體,這就更爲殊勝了。
5.依七支供集資淨障
五、對于助道順緣、障道違緣,若不積忏,道則難生,而積忏方法以七支行願最爲扼要。
正修之前,必須忏除罪業、積集福報。
佛陀乃福智兩足尊。成佛,就是圓滿佛菩薩所具有的福德和智慧。問題是,這些福德無量無邊,若以有限之心去做,終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只怕也無法成滿。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的罪業又如此深重。正如《地藏經》所言:“我觀是閻浮提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罪業已是難以計數,令人驚心的是,我們還在不斷造作,所謂舊債未了又添新債。如何才能盡快將無量罪業一並消除,不複再造?
“對于助道順緣、障道違緣,若不積忏,道則難生,而積忏方法以七支行願最爲扼要。”積,集資。忏,忏罪。在修行過程中,有助長修道的順緣,也有障礙修道的違緣。如果不積累福德資糧並忏悔業障,是很難安心辦道的。集資淨障的方法,以普賢菩薩的七支行願最爲扼要,最爲殊勝。
學佛是要有福報的。很多人也想學佛,卻困難重重,或是家人反對,或是體力不支,或是無人指點,或是忙于生計,這些都是障道違緣。我覺得,現代人修行確實很難。爲什麼說現在是末法?論物質條件,今天遠勝于過去,這主要是從修行角度來說。古人雖然生活簡單,但重視道德修養,重視精神生活,所以很容易和修道相應。而在今天,對物欲的盲目追求使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也使我們越來越心氣浮躁。其實,物欲只是張揚了人性中動物性的層面,因爲動物也會有生存追求,也會避苦趨樂。在這些方面,人不過是花樣更多一點,並無本質區別。身處末法,我們一定要認清自身處境,從而心生慚愧,積極改善這一狀況。
七支行願分別爲禮敬支、供養支、忏悔支、隨喜支、請轉*輪支、請佛住世支、回向支,出自《華嚴經·入法界品》,是全經最後一品。也就是說,華嚴的所有修行,最後都導歸普賢行願。所以,七支行願不僅是集資淨障的捷徑,本身也是無上的修行法門。我曾于1996年“中元節”期間,在柏林寺講過《行願品》,當時就一直觀想普賢菩薩的加被,感覺十分受用。那次講座的內容,後來整理爲《學佛者的信念》。近年來,隨著修學的深入,對這部經的認識也不斷加深,先後在各地多次宣講,並整理爲《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
《行願品》的修學原理類似于臨摹字帖,我總結爲“菩提心的無上觀修,成佛的模擬方法”。它是以佛菩薩功德爲所緣境,對照自身心行,直接運用模擬的方法來調整。《行願品》包括長行和偈頌兩部分,長行部分也是詳細的觀修儀軌,可在念誦時隨文入觀。不過,需要相應的修學基礎才能運用于實修。怎樣觀想盡虛空、遍法界有微塵數諸佛?怎樣將山河大地觀想爲無量供具?如果有中觀和唯識的理論基礎,觀想起來更易契入。中觀認爲,一切皆是無自性空,皆無特質可言,故能隨觀想變化爲無量。而唯識認爲,一切都是唯心所造,觀想者賦予什麼內涵,它便具有什麼內涵。七支供的修行原理,正是通過觀想將有限升華爲無限,故能迅速集資淨障,可謂成佛的第一生産力。
以下具體介紹七支行願,偈頌內容爲: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① 禮敬支
彼中初于禮敬支,有叁門總禮者,即“所有十方”等一頌是。謂非僅禮一方一世之佛,須緣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由決定心,運用清淨叁業,恭敬而禮。
叁門各別禮敬中,初身禮,即“普賢行願”等一頌。謂先緣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複觀自己化身無數,量等刹塵,而行禮敬。此須于彼普賢行願起信解力,乃能發起。次意禮,即“于一塵中”等一頌。謂一一塵中皆有一切刹塵數佛,在菩薩衆中,須生起隨念彼等功德之勝解而禮。次語禮,即“各以一切”等四句頌。當觀自己一一身有無量頭,一一頭中有無量舌,一一舌中出無量妙音聲,贊佛功德。海者,是極多意。
“禮敬支”共有四頌,由十大行願中的“禮敬諸佛”和“稱贊如來”合爲一支。此處所說的禮敬,包括叁門總禮和身禮、意禮、語禮,主要有叁方面的作用:其一,強化佛菩薩在內心的地位,使我們的心不斷向其靠攏。其二,通過恭敬使內心得到淨化。很多人見到自己特別崇拜的人時,心往往會變得特別清淨,因爲這念虔誠當下將妄想給淨化了。其叁,由禮敬成就無量福德。
“彼中初于禮敬支,有叁門總禮者,即“所有十方”等一頌是。”禮敬支中,首先是叁門總禮,即“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是身語意叁業總的禮敬。其中,“叁世一切人獅子”是指禮敬對象。印度以獅子爲獸中之王,人獅子,即人中之王,是對佛菩薩的尊稱。常人禮佛,只是禮敬一尊或數尊佛菩薩。而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應以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作爲禮敬對象,這需要通過觀想才能完成。所以,我們要觀想山河大地乃至每一微塵都是佛菩薩的化現,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二節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