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P5

  ..续本文上一页岂复发青芽?”此谓从行止门中,信为一切功德根本也。总则对于三宝、业果、四谛等生信,有其多种。此中所言之信,盖信于师也。然则对师应如何而信耶?

   《金刚手灌顶经》云:“秘密主,学人于阿阇黎应作何观?当视如佛。”诸大乘经及律藏皆作是说。此义云何?谓常人于佛皆不致生起寻过之心,而能思其功德。于师亦应尔,故须视师是佛。

   前经又云:“当持师功德,无寻师过失。观德得成就,察过不得成。”设以放逸心或烦恼炽盛等过,忽起寻过之心,应当励力忏改防护。如是修习,纵见稍有过失,以念德心盛故,亦不能障碍其信心。

   如阿底峡见解为中观派,金洲大师见解为唯识派,就见而论,虽有胜劣。然大乘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依彼学得,故认金洲为其诸善知识中法恩最大,无可比对者。

  在佛法修学过程中,不论什么宗派都离不开信、解、行、证四个步骤。因为生起信心,才会有了解佛法的意愿,并随着认识的深入,使信仰得到升华。因此,信和解是相辅相承的,所谓“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我慢”,前一个“智”指智慧,后一个“智”指知识。只有信而没有佛法智慧,将流于迷信、盲信。反之,懂得一点佛法知识却生不起信仰,反而自鸣得意,又落入我慢。具备信、解之后,还要进一步导入行,通过实践,使解得以印证、深化,最终证得空性。

   信,又有程度的不同,既会因解得到深化,更会因行得到提升。初学者信佛,阿罗汉信佛,初地菩萨信佛,八地菩萨也信佛,但信的程度绝对不同。声闻初果(须陀洹)的信为不坏信(四证净: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因其证得信仰之体,能信、所信已融为一体,故名之为“证净”。这也突显了佛教和其他宗教对“信”的不同定位。其他宗教的信是二元的,信徒永远是信徒,上帝永远是上帝,其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佛教的信是一元的,如一真法界、不二法门,能信、所信最终将合二为一。对佛法修行而言,信既是基础,也贯穿着整个修行过程,将随着修学深入渐次提升。

   此处所说的“净信为本”,主要是就弟子对依止师的信心而言。净信有三义,一是清净无染,二是真实无伪,三是确定无疑。其表现方式又有很多,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华严经》说明了弟子对师长应当具备的九种心,分别是:

   如孝子心,对师长惟命是从,如子女对待父母那样孝顺依从,不违其意。

   如金刚心,对师长具有至坚至强的信心,如金刚坚不可摧。

   如大地心,对师长的一切事务及要求均能积极担当,如大地承载一切。

   如轮围山心,以稳固不变的心依师修学,遭遇任何逆境都不退缩。

   如仆使心,如仆人般忠心耿耿,一意事主。

   如除秽人心,如身份低贱者那样,在师长前谦恭有礼,毫无骄傲自得之心。

   如乘者心,对于师长要求,无论难易皆励力担当。

   如犬心,如义犬般忠贞不渝,驱之不退。

   如船心,如渡船般往来穿梭,装人载物,从无厌倦。

   具备以上这些心态,才是具足信心的如法弟子。

   在本论中,宗大师引《宝炬陀罗尼经》、《十法经》、《金刚手灌顶经》等经典,说明了弟子对师长应有的心态。

   “《宝炬陀罗尼经》云:信为前导有如母,出生长养诸功德。”《宝炬陀罗尼经》说:信心是一切修行的前导,有如母亲一般,能够出生并长养一切功德。

   “谓以信故,能令功德未生者生,已生者安住,辗转向上增长也。”只有在具足信心的前提下,才能依教奉行,令尚未生起的功德生起,令已生起的功德稳固,不断增长广大。

   “《十法经》云:以何到佛地?信为殊胜乘。是故具慧者,当随净信修。于诸不信人,不能生白法,如火烧种子,岂复发青芽?”白法,即善法,经论中常以黑白比喻善恶之法。《十法经》说:以什么方式才能抵达佛地?信心就是最好的途径。所以,具足智慧的人应该追随信仰对象(佛法僧三宝)修行。对于那些不具备信仰的人,善法将不能在他们心中生起。就像被火烧过的种子,怎么可能再萌发青芽?

   “此谓从行止门中,信为一切功德根本也。”行止门,修行实践。从佛法的修行实践来说,信心也是一切功德产生的根本。关于信的重要,经论有很多论述,如“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及“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等等。

   “总则对于三宝、业果、四谛等生信,有其多种。此中所言之信,盖信于师也。”三宝,以佛法僧三宝为究竟皈依。业果,深信由业感果之理。四谛,即苦、集、灭、道,是佛陀初转*轮所说,其中包括流转和还灭两重因果。佛法关于信的内容极为丰富,总的来说,主要是对三宝、业果、四谛等生起信心。但本论所说的信,特指对所依善知识的信心。当然,也包括对传承诸师的信心。

   “然则对师应如何而信耶?”那么,对师长应如何生起信心呢?

   “《金刚手灌顶经》云:秘密主,学人于阿阇黎应作何观?当视如佛。”《金刚手灌顶经》是一部密宗典籍,秘密主,即金刚手菩萨。经云:金刚手菩萨,弟子对依止师应如何看待呢?回答是:应当视之如佛。

   “诸大乘经及律藏皆作是说。”宗大师进一步告诉我们:除密宗经典外,在其他大乘典籍和律藏中都有类似的教导。

   “此义云何?谓常人于佛皆不致生起寻过之心,而能思其功德。于师亦应尔,故须视师是佛。”那么,“视师如佛”的意义何在?因为一般人对佛陀不会生起寻找过失的心态,而能以清净心忆念佛陀功德。对于授业师长,也应具备观德莫观失的心态,所以要将师长视为佛陀。当我们这样观想时,就能对师长保有清净信心,对他传授的法义如实信受。所以说,视师如佛并不是搞个人崇拜,也不是说师长具备了与佛同等的功德,而是以此帮助我们端正求法心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法义。如果对师长轻慢不敬,我们就不会依教奉行,最大的损失者还是我们自己。

   “前经又云:当持师功德,无寻师过失。观德得成就,察过不得成。”前经,指《金刚手灌顶经》。经中又说:应当忆念师长功德,而不是寻找师长过失。观察其功德,能使我们修行有成;观察其过失,则将障碍修行进步。凡夫因为执我,很容易将自他对立起来,习惯性地寻找他人缺点,结果徒增烦恼。这一偈颂,说明“视师如佛”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修行,而不是师长希求人们的崇拜。

   “设以放逸心或烦恼炽盛等过,忽起寻过之心,应当励力忏改防护。如是修习,纵见稍有过失,以念德心盛故,亦不能障碍其信心。”放逸,二十随烦恼之一,指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善法。如果因为放逸或烦恼炽盛等缘故,忽然对师长生起寻找过失的心,应当立刻忏悔、改过并用心防护。只要我们不断观察师长功德,并使这一修习在内心形成稳定力量,即使偶尔看到师长过失,因为忆念功德之力强盛,也不会因此障碍对师长的信心。我们应该会有这样的经验,对自己喜欢的人,根本看不到什么缺点,甚至他的缺点在我们看来也是优点。同样的道理,如果观师功德成为强大的心理力量,寻过之心就会逐渐萎缩,不再产生作用。

   “如阿底峡见解为中观派,金洲大师见解为唯识派,就见而论,虽有胜劣。然大乘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依彼学得,故认金洲为其诸善知识中法恩最大,无可比对者。”中观和唯识是大乘佛法的两大思想体系,前者明缘起性空之说,后者显诸法唯识之理。在此,宗大师又以阿底峡尊者为典范,说明如何事师之道。阿底峡尊者的见地为中观,金洲大师的见地为唯识,仅就见地而论,虽有胜劣之分,但尊者在求法过程中,曾依金洲大师学习道次第及菩提心修法。所以,尊者认为在他依止过的所有善知识中,以金洲大师的法恩最大,无人能够比拟。当然,此处所说的见地胜劣,是从中观角度看待,认为中观见比唯识见究竟了义。在我看来,两者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以上,说明对善知识生起清净信心的重要性。但生起信心并非易事,尤其在近距离接触中保持初心不退,就更为困难。所以,本论特别强调观师功德的重要性。俗话说,伟人在他身边人的眼中往往是最平常的。藏地也有类似谚语:在上师身边的人,往往是离上师最远的人。原因何在?正是寻过之心所致,它仿佛有色眼镜,使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变形变色。此外,习惯性的麻木也会损减对上师的恭敬之心。

   凡夫心很善于寻找与之相应的所缘境。在这样的心行基础上,我们见到的一切也会被凡夫心所污染。这就是唯识所说的“境由心造”,有怎样的心,就会见到怎样的境界。据记载,无著菩萨修行时一心渴望面见弥勒,前后修了十二年,仍未亲见菩萨现身。其间几度失去信心,甚至觉得菩萨太不慈悲。后来,他在下山途中看到一条生了癞癣的狗,伤口蛆虫蠕动,苦痛难耐。无著心生悲悯,俯身以舌舔去伤口蛆虫。这念悲心使他的凡夫心彻底净化,顿见弥勒菩萨光明奕奕,现身眼前。无著叹道:菩萨呵,十多年来,我一心祈求,为何您直到今日才显现?弥勒菩萨答曰:我无时不在你的身边,只因你被业缘所障,视而不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佛菩萨时时都与我们同在,只是凡夫为无明所障,不得亲见。正是针对凡夫的劣根性,《道次第》才特别强调“视师如佛”的重要。倘能如此,必对修行大有益处。

  ② 念恩生敬

   《十法经》云:“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我入恶道,示以善道。我有疾病,为作良医。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应如是思惟。”

   《华严经》云:“我此善友说法人,诸法功德为开示,菩萨威仪总为说,一心思惟而来此。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菩提支分教修习,此诸知识遮损恼。解脱生死如妙药,亦如帝释降甘霖,令我增…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