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P6

  ..续本文上一页善如满月,开显涅槃似日明。心于怨亲固如山,亦如大海不荡动,救护一切如船师,善财如是思惟来。菩萨令我发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我此知识佛所赞,以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又如商主众所依,与我安乐开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识。”

   吾人参谒善知识时,应念此偈颂辞句,但将善财换为己名诵之。

  念恩,即忆念法和说法师的恩德,忆念他们对于改善生命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已使很多人形成了不良串习:以为老师讲法是理所当然,是他们应尽的义务,自己有兴趣就听听,不听也无所谓,根本不当做一回事。我们在生活中接受他人一点恩惠,往往还会想着回报,但对闻法却很难生起感恩心。这一现象在教界非常普遍,也是很多人学修不得力的原因所在。如何认识善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善知识对我们的无尽恩德呢?

   “《十法经》云: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十法经》说:众生流转生死,无始无终,在这漫长岁月中,善知识一直在寻找我们,帮助我们脱离轮回。在三界中,我们忽而上生天堂,忽而堕落地狱。即使得生人间,也只是随着业风飘荡,根本不能自己。如果今生不能成办、不能解脱,未来又将去向何方?十方诸佛为救度众生,以各种身相出世说法,我们或是无缘生逢佛世,或是有缘闻法而无善根信受,或是接受教法却未忆念修持。虽然如此,善知识仍在不断关注我们,其恩之深,难以回报!

   “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在没有了脱生死之前,众生都沉溺于无明大梦。在这长劫黑暗中,是善知识为我们作暗夜之灯,为众生拨开迷雾,令他们从无明中觉醒。事实上,每个生命内在都具有和佛菩萨无二无别的觉性层面。但在这一觉性显现之前,我们是没有方向的,只是被欲望和业力牵引着到处流浪,在无明构成的十二因缘中循环往复,不知生从何来,也不知死往何方。

   “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众生沉溺在三界苦海,时出时没,痛苦难当,是善知识为我们作苦海之舟,在惊涛骇浪中救度我们。虽然我们在世间有父母,有子女,有朋友、同事等眷属,他们非但不能将我们救出苦海,反而紧紧抓着我们不放,让我们一起做轮回伙伴,在有海中共同沉沦。

   “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由烦恼、业力构成的巨大牢狱,比世间任何牢笼坚固千万倍。我们对五欲六尘的执著有多深,这个牢狱就有多坚固。家庭是牢狱,子女是牢狱,父母也是牢狱。世间所有的感情、事业,所有使我们执著不舍的系缚都是牢狱,把我们囚禁其中,不得自由。唯有通过善知识的引导,才能使我们舍弃执著,解脱烦恼,从牢笼中解放出来。解放,原是佛教专门术语,所以我对佛教的定义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当无明烦恼被瓦解之后,我们才能从那个无形而又坚固的牢笼中解脱出来。

   “我入恶道,示以善道。”当我们现起贪嗔痴(贪代表饿鬼之苦,嗔代表地狱之苦,痴代表畜生之苦)烦恼时,心就在和三恶道相应。这时,善知识就为我们开显善道,包括人天之道、解脱之道、成佛之道。

   “我有疾病,为作良医。”疾病,包括身心两方面。当我们身心遭受烦恼和病苦折磨时,善知识就是为我们进行治疗的良医。在这个世间,一切众生都是生死大病的患者。此外,还有种种摧残色身的病苦和扭曲心灵的烦恼。尤其是后者,非但没有随着文明进步而缓解,反而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心理疾病已上升为本世纪危害最大的疾病。在《序论·说听轨则》部分,也说到闻法应依六种想,包括将自己当做病人,将善知识当做良医,将修行当做疗病,这是非常重要的认识。

   “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此处的“我”不是别人,正是指在座的每个人。当贪嗔烦恼在内心烈火般燃烧,使我们躁动不安时,善知识开示的佛法有如清凉法雨,能够熄灭烦恼火焰,滋润众生心田。

   “应如是思惟。”以上,是关于善知识恩德的偈颂,我们要经常读诵忆念。同时,思惟长远生死中的痛苦,思惟无明黑暗中的痛苦,思惟三有大海中的痛苦。通过这样的思惟,体会善知识对我们的重要性。否则就不会觉得善知识有多么重要,也不会觉得佛法有多么珍贵。甚至,听到善知识开示的佛法,还不如别人给我们一点钱来得开心,这是何等颠倒。再珍贵难得的妙药,只有对病人,对迫切想要恢复健康的病人才是重要的。如果我们看不到自身病情,即使得到药物,也会弃之一边,白白浪费。

   “《华严经》云。”以下所引用的,是《华严经》中弥勒菩萨赞叹善知识功德的偈颂。《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面见文殊菩萨后,即愿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却不知如何进行。在文殊菩萨的建议下,他先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也包括弥勒菩萨。这段偈颂,正是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赞叹善知识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

   “我此善友说法人,诸法功德为开示,菩萨威仪总为说,一心思惟而来此。”善友,即善知识。菩萨威仪,即菩萨行。善知识能为我们开示佛法种种殊胜微妙的功德,为我们开示菩萨的修行之道。正因为善知识能引导我们,善财童子才来此参访。

   “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菩提支分教修习,此诸知识遮损恼。”菩提支分,在声闻乘指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合称三十七菩提分;依本论,则是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善知识能引导我们止恶修善,成就法身慧命,有如给予我们色身的母亲。善知识能鼓励我们积集功德法财,使善根与日俱增,有如哺育我们成长的乳母。无论三十七道品或三士道等一切菩提支分的修习,都要在善知识指导下方能完成。在修行过程中,善知识还能指导我们遮止烦恼,解除修行违缘。在这一偈颂中,弥勒菩萨以母亲和乳母为喻,赞叹了善知识对于学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善知识甚至比母亲更为重要。母亲虽给我们以深厚的爱,但世间之爱是有副作用的,是由爱编织的牢笼。很多人发心出家,最大的障碍就是父母。这种占有的爱,使他们紧紧抓着儿女不肯放手。而善知识却能尽未来际地解决生命问题,给予我们无私无我的帮助。

   “解脱生死如妙药,亦如帝释降甘霖,令我增善如满月,开显涅槃似日明。”生死,也是一种疾病。帝释,忉利天主,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其他三十二天。满月,含义有二:一指善知识如月光般照耀我们,一指在善知识引导下,善根将逐渐圆满,如十五圆月。日明,含义亦有二:一指善知识如太阳,一指在善知识引导下,成就内心阳光般的智慧。善知识开示的法义,有如解脱生死的特效妙药,又如帝释普降的甘霖,令善法增长圆满,就像十五之月般皎洁明亮。同时,善知识还能像阳光那样照破众生内心的无明,使之契入空性,证得涅槃。

   “心于怨亲固如山,亦如大海不荡动,救护一切如船师,善财如是思惟来。”怨亲,冤家和亲人。善知识的心,稳固如大山,平静如深海,这一偈颂说明善知识对于冤亲平等一如,毫无分别。因为善知识的慈悲是建立于空性之上,空性是平等的,因而慈悲也是平等的。他还能像船师那样,把众生从生死此岸度往涅槃彼岸。善财童子正是因为忆念善知识的种种功德,才会不知疲倦地寻师访道。世人所以热衷于投资经营,也是因为不断思惟赚钱的利益。我们寻求善知识,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动力呢?世人为追求蝇头小利尚不惜代价,全力以赴,若能以这种精神学佛,且用心得法,成就并不困难。

   “菩萨令我发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我此知识佛所赞,以是善心而来此。”大心,即菩提心,是救度一切众生的无限慈悲之心。佛子,即绍隆佛种,荷担如来家业的菩萨行者。善知识能引领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我所亲近的这些善知识,也是佛陀在千经万论中称赞的。正因为这样,善财童子才四处参访。

   “救护世间如勇士,又如商主众所依,与我安乐开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识。”商主,佛经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古人去大海寻宝,须有航海经验丰富的商主带领,这是寻宝能否成功的关键。善知识像勇士一样,于苦海中救度有情;又像商主一样,是寻宝者的依靠。善知识能帮助我们打开智慧之眼,令我们真正安乐。所以,我们要不断忆念善知识恩德,以念恩心亲近善知识。

   “吾人参谒善知识时,应念此偈颂辞句,但将善财换为己名诵之。”参谒,拜见尊长。我们参访善知识时,应时常念诵这一偈颂,只须将其中“善财”二字换做自己的名字即可。

   建议大家将《十法经》和《华严经》的偈颂背下来,反复思惟,这就是观察修的过程,是帮助我们将佛法观念落实到心行的过程。我自己在学修过程中,一直很重视思惟。虽然所学经论并不多,但消化得多,运用得多。佛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的,就像机器的使用指南一样,读懂了就要实际操作。如果不用于实践,即使读了再多的使用指南,也不过是增加一堆知识而已,夸夸其谈,徒增我慢。

  

  2.加行依止法

   《事师法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于彼彼励力,成就随阇黎。持金刚亲说,知已于一切,师喜悉当作(悉敬奉师长)。”总之,师喜者作,不喜者勿作是也。师所喜应作者分三门,谓内外财供,身口给侍,如教修行也。

   又《庄严经论》云:“当以财利及承事,如教修行依知识。”

  当我们在观念上对善知识生起依止之心后,还要进一步落实于行动。

   “《事师法五十颂》云。”事,即依止。师,即善知识。这是藏传佛教非常重视的一部论典,马鸣菩萨所造,共五十颂,是对如何依止师长的具体开示,对我们修学一切法门都具有重要意义。宗大师曾为此论造释,名《事师法五十颂释》。

   “此何须繁说,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作为弟子当如何侍奉师长?《事师法五…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