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P6

  ..續本文上一頁善如滿月,開顯涅槃似日明。心于怨親固如山,亦如大海不蕩動,救護一切如船師,善財如是思惟來。菩薩令我發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我此知識佛所贊,以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又如商主衆所依,與我安樂開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識。”

   吾人參谒善知識時,應念此偈頌辭句,但將善財換爲己名誦之。

  念恩,即憶念法和說法師的恩德,憶念他們對于改善生命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已使很多人形成了不良串習:以爲老師講法是理所當然,是他們應盡的義務,自己有興趣就聽聽,不聽也無所謂,根本不當做一回事。我們在生活中接受他人一點恩惠,往往還會想著回報,但對聞法卻很難生起感恩心。這一現象在教界非常普遍,也是很多人學修不得力的原因所在。如何認識善知識的重要性,認識善知識對我們的無盡恩德呢?

   “《十法經》雲:于久遠馳騁生死中尋求我者。”《十法經》說:衆生流轉生死,無始無終,在這漫長歲月中,善知識一直在尋找我們,幫助我們脫離輪回。在叁界中,我們忽而上生天堂,忽而墮落地獄。即使得生人間,也只是隨著業風飄蕩,根本不能自己。如果今生不能成辦、不能解脫,未來又將去向何方?十方諸佛爲救度衆生,以各種身相出世說法,我們或是無緣生逢佛世,或是有緣聞法而無善根信受,或是接受教法卻未憶念修持。雖然如此,善知識仍在不斷關注我們,其恩之深,難以回報!

   “于長夜癡暗睡眠中醒覺我者。”在沒有了脫生死之前,衆生都沈溺于無明大夢。在這長劫黑暗中,是善知識爲我們作暗夜之燈,爲衆生撥開迷霧,令他們從無明中覺醒。事實上,每個生命內在都具有和佛菩薩無二無別的覺性層面。但在這一覺性顯現之前,我們是沒有方向的,只是被欲望和業力牽引著到處流浪,在無明構成的十二因緣中循環往複,不知生從何來,也不知死往何方。

   “于陷溺有海拔濟我者。”衆生沈溺在叁界苦海,時出時沒,痛苦難當,是善知識爲我們作苦海之舟,在驚濤駭浪中救度我們。雖然我們在世間有父母,有子女,有朋友、同事等眷屬,他們非但不能將我們救出苦海,反而緊緊抓著我們不放,讓我們一起做輪回夥伴,在有海中共同沈淪。

   “于叁界牢獄解放我者。”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由煩惱、業力構成的巨大牢獄,比世間任何牢籠堅固千萬倍。我們對五欲六塵的執著有多深,這個牢獄就有多堅固。家庭是牢獄,子女是牢獄,父母也是牢獄。世間所有的感情、事業,所有使我們執著不舍的系縛都是牢獄,把我們囚禁其中,不得自由。唯有通過善知識的引導,才能使我們舍棄執著,解脫煩惱,從牢籠中解放出來。解放,原是佛教專門術語,所以我對佛教的定義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當無明煩惱被瓦解之後,我們才能從那個無形而又堅固的牢籠中解脫出來。

   “我入惡道,示以善道。”當我們現起貪嗔癡(貪代表餓鬼之苦,嗔代表地獄之苦,癡代表畜生之苦)煩惱時,心就在和叁惡道相應。這時,善知識就爲我們開顯善道,包括人天之道、解脫之道、成佛之道。

   “我有疾病,爲作良醫。”疾病,包括身心兩方面。當我們身心遭受煩惱和病苦折磨時,善知識就是爲我們進行治療的良醫。在這個世間,一切衆生都是生死大病的患者。此外,還有種種摧殘色身的病苦和扭曲心靈的煩惱。尤其是後者,非但沒有隨著文明進步而緩解,反而日益嚴重。據有關資料顯示,心理疾病已上升爲本世紀危害最大的疾病。在《序論·說聽軌則》部分,也說到聞法應依六種想,包括將自己當做病人,將善知識當做良醫,將修行當做療病,這是非常重要的認識。

   “我爲貪等猛火所燒,爲作雲雨而息滅之。”此處的“我”不是別人,正是指在座的每個人。當貪嗔煩惱在內心烈火般燃燒,使我們躁動不安時,善知識開示的佛法有如清涼法雨,能夠熄滅煩惱火焰,滋潤衆生心田。

   “應如是思惟。”以上,是關于善知識恩德的偈頌,我們要經常讀誦憶念。同時,思惟長遠生死中的痛苦,思惟無明黑暗中的痛苦,思惟叁有大海中的痛苦。通過這樣的思惟,體會善知識對我們的重要性。否則就不會覺得善知識有多麼重要,也不會覺得佛法有多麼珍貴。甚至,聽到善知識開示的佛法,還不如別人給我們一點錢來得開心,這是何等顛倒。再珍貴難得的妙藥,只有對病人,對迫切想要恢複健康的病人才是重要的。如果我們看不到自身病情,即使得到藥物,也會棄之一邊,白白浪費。

   “《華嚴經》雲。”以下所引用的,是《華嚴經》中彌勒菩薩贊歎善知識功德的偈頌。《華嚴經》記載,善財童子面見文殊菩薩後,即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卻不知如何進行。在文殊菩薩的建議下,他先後參訪了五十叁位善知識,其中也包括彌勒菩薩。這段偈頌,正是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贊歎善知識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

   “我此善友說法人,諸法功德爲開示,菩薩威儀總爲說,一心思惟而來此。”善友,即善知識。菩薩威儀,即菩薩行。善知識能爲我們開示佛法種種殊勝微妙的功德,爲我們開示菩薩的修行之道。正因爲善知識能引導我們,善財童子才來此參訪。

   “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菩提支分教修習,此諸知識遮損惱。”菩提支分,在聲聞乘指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合稱叁十七菩提分;依本論,則是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善知識能引導我們止惡修善,成就法身慧命,有如給予我們色身的母親。善知識能鼓勵我們積集功德法財,使善根與日俱增,有如哺育我們成長的乳母。無論叁十七道品或叁士道等一切菩提支分的修習,都要在善知識指導下方能完成。在修行過程中,善知識還能指導我們遮止煩惱,解除修行違緣。在這一偈頌中,彌勒菩薩以母親和乳母爲喻,贊歎了善知識對于學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善知識甚至比母親更爲重要。母親雖給我們以深厚的愛,但世間之愛是有副作用的,是由愛編織的牢籠。很多人發心出家,最大的障礙就是父母。這種占有的愛,使他們緊緊抓著兒女不肯放手。而善知識卻能盡未來際地解決生命問題,給予我們無私無我的幫助。

   “解脫生死如妙藥,亦如帝釋降甘霖,令我增善如滿月,開顯涅槃似日明。”生死,也是一種疾病。帝釋,忉利天主,居須彌山之頂喜見城,統領其他叁十二天。滿月,含義有二:一指善知識如月光般照耀我們,一指在善知識引導下,善根將逐漸圓滿,如十五圓月。日明,含義亦有二:一指善知識如太陽,一指在善知識引導下,成就內心陽光般的智慧。善知識開示的法義,有如解脫生死的特效妙藥,又如帝釋普降的甘霖,令善法增長圓滿,就像十五之月般皎潔明亮。同時,善知識還能像陽光那樣照破衆生內心的無明,使之契入空性,證得涅槃。

   “心于怨親固如山,亦如大海不蕩動,救護一切如船師,善財如是思惟來。”怨親,冤家和親人。善知識的心,穩固如大山,平靜如深海,這一偈頌說明善知識對于冤親平等一如,毫無分別。因爲善知識的慈悲是建立于空性之上,空性是平等的,因而慈悲也是平等的。他還能像船師那樣,把衆生從生死此岸度往涅槃彼岸。善財童子正是因爲憶念善知識的種種功德,才會不知疲倦地尋師訪道。世人所以熱衷于投資經營,也是因爲不斷思惟賺錢的利益。我們尋求善知識,是否也具有同樣的動力呢?世人爲追求蠅頭小利尚不惜代價,全力以赴,若能以這種精神學佛,且用心得法,成就並不困難。

   “菩薩令我發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我此知識佛所贊,以是善心而來此。”大心,即菩提心,是救度一切衆生的無限慈悲之心。佛子,即紹隆佛種,荷擔如來家業的菩薩行者。善知識能引領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我所親近的這些善知識,也是佛陀在千經萬論中稱贊的。正因爲這樣,善財童子才四處參訪。

   “救護世間如勇士,又如商主衆所依,與我安樂開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識。”商主,佛經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古人去大海尋寶,須有航海經驗豐富的商主帶領,這是尋寶能否成功的關鍵。善知識像勇士一樣,于苦海中救度有情;又像商主一樣,是尋寶者的依靠。善知識能幫助我們打開智慧之眼,令我們真正安樂。所以,我們要不斷憶念善知識恩德,以念恩心親近善知識。

   “吾人參谒善知識時,應念此偈頌辭句,但將善財換爲己名誦之。”參谒,拜見尊長。我們參訪善知識時,應時常念誦這一偈頌,只須將其中“善財”二字換做自己的名字即可。

   建議大家將《十法經》和《華嚴經》的偈頌背下來,反複思惟,這就是觀察修的過程,是幫助我們將佛法觀念落實到心行的過程。我自己在學修過程中,一直很重視思惟。雖然所學經論並不多,但消化得多,運用得多。佛法是用來幫助我們調整心行的,就像機器的使用指南一樣,讀懂了就要實際操作。如果不用于實踐,即使讀了再多的使用指南,也不過是增加一堆知識而已,誇誇其談,徒增我慢。

  

  2.加行依止法

   《事師法五十頌》雲:“此何須繁說,隨師喜當作,不喜者悉止。于彼彼勵力,成就隨阇黎。持金剛親說,知已于一切,師喜悉當作(悉敬奉師長)。”總之,師喜者作,不喜者勿作是也。師所喜應作者分叁門,謂內外財供,身口給侍,如教修行也。

   又《莊嚴經論》雲:“當以財利及承事,如教修行依知識。”

  當我們在觀念上對善知識生起依止之心後,還要進一步落實于行動。

   “《事師法五十頌》雲。”事,即依止。師,即善知識。這是藏傳佛教非常重視的一部論典,馬鳴菩薩所造,共五十頌,是對如何依止師長的具體開示,對我們修學一切法門都具有重要意義。宗大師曾爲此論造釋,名《事師法五十頌釋》。

   “此何須繁說,隨師喜當作,不喜者悉止。”作爲弟子當如何侍奉師長?《事師法五…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