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頌》告訴我們:此事無須廣爲闡說,原則就是——上師喜歡的我們就做,不喜歡的就不做。一位具德上師,本身就是叁寶化身,是法的體現者和實踐者。因而,他的喜與不喜便代表著如法與不如法,並非個人情緒所致。不像凡夫,喜怒皆由貪嗔癡引發。因此,根據師長的喜歡與否來決定做或不做,是修習依止法的直接竅訣。
“于彼彼勵力,成就隨阇黎。持金剛親說,知已于一切,師喜悉當作。”彼彼,即師長的喜或不喜。阇黎,此處指依止師。持金剛,即金剛持,是密宗重要本尊。作爲弟子,應該努力按照上師的意願依教奉行,因爲弟子的修行成就如何,正是取決于事師的如法程度。金剛持曾經說過:知道這個道理就懂得該如何行事了,凡師長喜歡的都要努力去做。凡夫總習慣跟著自我感覺走,因而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特別告誡我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因爲凡夫的感覺是被貪嗔癡左右的,如果跟著感覺走,只會走向墮落,走向惡道。所以,我們必須從原有的情緒和相續中擺脫出來,按照師長指導,此應作,此不應作,而不以個人好惡爲標准。此外還要注意,雖然弟子的成就是取決于事師程度,但這一成就並非師長賜予,而是由自己如法修行得來。如果說好好侍奉師長,師長就會給我們功德,豈不等同于*輪功的“修在自己,功在師父”?
“總之,師喜者作,不喜者勿作是也。師所喜應作者分叁門,謂內外財供,身口給侍,如教修行也。”總之,師長悅意之事可以做,否則就不要去做。那麼,哪些是使師長悅意的事情呢?主要有叁項,分別是內外財供(內財和外財的供養)、身口給侍(親自侍奉師長)、如教修行(按照師長教導行事)。
“又《莊嚴經論》雲:當以財利及承事,如教修行依知識。”財利,內外財供。承事,侍奉師長。此處,引《大乘莊嚴經論》作進一步論證:作爲弟子,應當以財物供養師長,並親自爲師長效力,按照師長教誨如法修行,這都是依止善知識應該做的。
藏傳佛教中,有很多承事師長的典範,如仲登巴承事阿底峽尊者,密勒日巴承事瑪爾巴,相關內容,在阿底峽尊者和密勒日巴的傳記中有詳細記載,可以作爲這一階段的學習參考。如果以身口意叁業供養師長,就不能依個人感覺,而應按師長意願行事。這樣的話,凡夫心就沒有立足之地了,是改變串習的捷徑。事實上,一個具德上師的意願正是法的體現。
① 內外財供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雲:“又複于師所,樂行于喜舍,不吝于己身,何況于財物。”又雲:“若于灌頂師,叁時伸禮奉,則爲已供養,十方諸如來。”
藏傳佛教很重視求法時的供養,這種供養不僅體現了對法的重視,還包含著重要的修行原理。因爲財物是凡夫所貪著的,若能舍棄財物而供養上師,就說明在我們心中,佛法比財物更爲重要。否則,怎麼願意舍財求法?所以當我們對善知識行供養時,本身就是舍棄自我、去除貪著的修行。大乘經教中那些菩薩們,爲求法可以舍棄一切,甚至自己的頭目手足。《普賢行願品》就有這樣一段震撼人心的經文:“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身命。”諸佛菩薩就是這樣爲法忘軀,才能圓成佛果。如果我們真正意識到法的重要,現實中的一切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擁有再多的錢財,再高的地位,再好的家庭,對生命只有暫時意義。唯有法,才能盡未來際地改善生命品質。如果我們對財物還有悭貪不舍之心,就說明我們不曾意識到法的重要。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雲:又複于師所,樂行于喜舍,不吝于己身,何況于財物。”初,指內外財供,即事師的第一點。《事師法五十頌》告訴我們:弟子在師長身邊,應以歡喜心修習供養,對自己的身體都能毫不吝惜地奉獻給師長,何況身外的財物?
“又雲:若于灌頂師,叁時伸禮奉,則爲已供養,十方諸如來。”灌頂,爲密宗傳法儀式。灌頂師,即爲弟子傳法並指導修行的上師。叁時,爲時間單位,古印度將晝夜各分叁時,晝叁時,分別是早晨六至十點的初時,十至十四點的中時,十四至十八點的後時。夜叁時,分別是十八至二十二點的初時,二十二至淩晨二點的中時,淩晨二至六點的後時。因此,佛經中常出現“晝夜六時”一詞,如《佛說阿彌陀經》的“晝夜六時雨天蔓陀羅華”等。此處,再引《事師法五十頌》說明內外財供的重要:對于傳法上師,不論白天黑夜都應禮拜、供養。供養上師,就是供養十方叁世諸佛如來。因爲上師所傳之法和佛菩薩所傳是一脈相承、無二無別的。
② 身口給侍
其次,身口給侍。謂洗擦、塗香(按摩)、侍疾、稱揚功德等,名身口給侍。
除了內外財供,我們還要親自侍奉師長,以此表達敬意。
“其次,身口給侍。謂洗擦、塗香、侍疾、稱揚功德等,名身口給侍。”事師的第二點是身口給侍,也就是親自服侍師長的生活起居,主要體現在行爲和語言兩方面。行爲方面,包括擦洗、按摩、護理等,以實際行動親近上師;語言方面,通過憶念上師的功德,稱揚贊歎,起到見賢思齊的效果。
戒律中,也對身口給侍有明文規定。戒律規定,沙彌必須依止和尚或阿阇黎修學,不可獨立生活,即使受比丘戒之後,也需要“五年學戒,不離依止”。一方面,學習和尚的行儀;一方面,在和尚監督下調整串習,擺脫世俗習氣,造就如法僧格。作爲在家居士,雖不能長期依止師長左右,也應按照這一事師原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③ 依教奉行
第叁,如所教授,不違修行是(乃最殊勝供)。叁門之中,此爲主幹。
《本生經》雲:“報恩供養者,謂如教修行。”
佛教認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法供養,即依法修學,如說而行。爲什麼說這是最重要的供養呢?因爲內外財供及身口給侍主要是爲了端正學法態度,而這種態度是爲依教奉行服務的。如果將前兩點當做目的,卻不認真按照師長教誨修行,以爲供養和侍奉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那就本末倒置了。
“第叁,如所教授,不違修行是。叁門之中,此爲主幹。”叁門,內外財供、身口給侍和依教奉行。加行依止法的第叁點爲如教修行,即不違背師長教誨,這也是最殊勝的供養。在加行依止法的叁個修學項目中,這是最主要的。
“《本生經》雲:報恩供養者,謂如教修行。”《本生經》說,報答師長恩德的最佳供養,是依法修行。因爲諸佛世尊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就是令衆生悟入佛的知見,成就菩提,走向解脫。所以,如法修學便是對佛陀最好的回報。
這一部分,宗大師爲我們介紹了怎樣依止師長的方法。其中,意樂依止主要在觀念上進行調整,加行依止則是在行爲上進行修正。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和善知識建立如法的依止關系,一方面可以使我們感得生生不離善知識的果報。
現代教育已不再提倡師道尊嚴,佛教界同樣缺乏這一氛圍。其結果是什麼呢?因爲對師長不恭敬,對學法也不能引起相應的重視,如此,佛法自然不會在我們內心産生多少力量。另一種情況,則是自以爲是,覺得自己依照經論同樣能學。這樣學下來,只能是自己領會多少就學到多少。自己領會錯了,也無人予以糾正,結果一錯到底,輕則浪費現有的暇滿人身,重則斷送法身慧命。須知,善知識所給予的指導,不僅來自他個人的修證功德,更來自曆代傳承諸師的修學竅訣。如果我們放棄這些而選擇自己摸索,無疑是舍近求遠,舍明投暗。
四、依止的勝利
由如法依止善知識故,得近佛位,諸佛悅豫,常遇善知識,不墮惡趣,速斷一切煩惱惡業,不背菩薩行,常具正念,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成辦現前究竟一切義利。
複次,敬事善知識者,則先時所積當受惡報之業,能于此世身心少感不安,或夢中稍受微苦,即可轉滅令盡。此之善根,較諸供養無量佛陀尤爲超勝,勝利之大如是也。
修習依止法,能爲學人帶來哪些殊勝利益呢?本論總結爲九點。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識,能使我們迅速接近佛果。因爲一切修行必須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完成,故《阿含經》視之爲“全梵行”,如法依止,自然進步迅猛,爲成佛捷徑。
2.諸佛悅豫:十方諸佛都會歡喜贊歎。這不僅因爲親近善知識是諸佛菩薩的教導,更因爲學人能由此止惡修善,解脫生死,這正是佛菩薩對衆生最大的期望。
3.常遇善知識:恭敬、侍奉善知識並如法修行,能和善知識結下殊勝法緣,將使我們在未來生生世世有緣值遇善知識。
4.不墮惡趣:在善知識指導下修行,可能一生便解脫生死,即使未能成辦,因爲依法修行,也不至墮落惡道,而能獲得繼續修行的圓滿有暇之身。
5.速斷一切煩惱惡業:依法修行,可迅速斷除一切貪嗔煩惱,斷除種種不善惡業。
6.不背菩薩行:衆生剛強難調,或好壞不辨,或以怨報德。因此,發菩提心而不退轉,需有極大勇氣和耐心。這就必須在善知識引導下反複熏陶,不斷訓練,否則是很容易中途退心的。
7.常具正念:我們有種種心理因素,其中的大多數都是依無明、煩惱而生起。這些妄念是無始以來的積累,根深蒂固且力量巨大。唯有在善知識引導下,由聞思修建立正念,才能徹底對治妄念,常具正念。
8.功德資糧漸漸增長:依善知識引導,修習五戒十善、六度四攝、叁十七道品等,能積集功德法財。很多人自恃利根,無視善知識的作用,但往往修著修著就沒了感覺,甚至修到凡夫心的軌道。因爲我們對修行所經曆的境界還不熟悉,無法判斷每一步是否正確。在此過程中,時刻離不開善知識的指點。
9.成辦現前究竟一切義利:依止善知識修行,能同時成辦現前和究竟的雙重利益。《道次第》的修行,正是建立在這…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