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說法,是佛教化世導俗、救度衆生的主要方式。佛陀證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才有佛法在世間的流傳。作爲善知識,同樣要善于說法,才能令弟子由聞法而獲益。
“上之六德,僅爲師者成熟自利之相,其余則爲攝受他之功德。”以上所說的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饒、通達真實、德勝于己六種德行,是善知識自身必須具備的素養。其余四種,則是調伏他人、利益衆生所需要的德行。
“如雲:佛非水洗衆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于余,唯爲說法令解脫。”正如偈頌所言:佛陀不是靠水來清洗衆生罪業,也不是用手來拔除有情之苦,更不是把自身功德轉移到衆生身上。佛陀救度衆生的方式就是宣說正法,令大衆依法修行,獲得解脫。這正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點。基督教有因信稱義之說,只要無條件地信,就會得到上帝拯救,進入天堂。相比之下,佛教雖也重視信的作用,但更強調對法的聞思和實踐,以此爲解脫之道。所以,只有具備說法度衆的能力,才有資格作爲修學導師。
“如頌所言,善知識欲成熟他人,除爲開示正法,令其隨順修持之外,更無以水洗罪等事也。”就像以上偈頌所說的那樣,如果善知識想要利益衆生,除了宣講正法,令弟子如法修行而外,並沒有那些以水清洗罪業之類的方式。以水清洗罪業,是印度教的傳統,他們將恒河視爲聖河,笃信在恒河沐浴可清洗罪業。但佛陀並不以這類方式度化衆生,還特別在《阿含經》中對此作了批判:如果沐浴就能清洗罪業的話,那麼恒河中的魚不是早就解脫了嗎?
“彼四法中之善說法者,謂于引導弟子之次第善巧,複能將己法義運入于所化有情心中。”四法,指攝受弟子的四種德行。次第,由淺至深。善巧,對機說法。在利他四法中的善說法,就是根據弟子的根機,以適合對方且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引導。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掌握的佛法奧義深深印入所化導的弟子心中。
佛陀在世時,主要是以音聲教化四衆弟子。作爲善知識,同樣應當具足說法度衆的能力。現在教界培養不出人才,關鍵之一就是缺乏有效引導,缺乏具格善知識。很多學僧在佛學院學習幾年,不僅修學不能走上正軌,甚至退失信心道念,令人惋惜。但我們不必抱怨環境,因爲這也是我們的共業所感。我們應該做的,是真誠忏悔,集資淨障,祈願早日得遇善知識。
8.具悲憫
具悲憫者,即說法之意念清淨,非爲名利承事。博多瓦呼井拿瓦(敬俄瓦)曰:“裏抹補(列摩子),我隨說幾許法,未曾一次自覺善哉,但觀衆生無不是苦惱者。”
具悲憫,就是出于對衆生的悲心而說法。
“具悲憫者,即說法之意念清淨,非爲名利承事。”具足悲憫,就是純粹出于悲憫心而說法,決不是爲名聞利養而說。
“博多瓦呼井拿瓦曰:裏抹補,我隨說幾許法,未曾一次自覺善哉,但觀衆生無不是苦惱者。”博多瓦和井拿瓦都是噶當派的大德高僧,爲阿底峽尊者再傳弟子。裏抹補,即列摩子,是對井拿瓦的尊稱。博多瓦對井拿瓦說:“我每次說法,不論說多說少,沒有一次自我感覺良好,只看到衆生無不身處苦惱之中。”
這麼說,難道是因爲博多瓦說法不善巧嗎?非也!此言極有深意,原因就在于,“但觀衆生無不是苦惱者”。世間也有很多口若懸河、誇誇其談的人,但他們可能是因爲炫耀而說,可能是因爲串習而說,可能是爲了引人注目而說。而對于一個具格善知識來說,並不是爲了說法而說。凡有所說,都是在悲心的驅使下,因爲不忍衆生于煩惱中長劫受苦而說。除了拔濟衆生的願望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想法,這樣的心才是清淨的。凡夫每做一件事,關注的只是自我感覺,做好了覺得有成就感,反之則會有挫折感。這兩種情緒,都是源于我執。如果說法時也會落入成就感或挫折感中,仍不出凡夫心的範疇。而博多瓦關注的只有衆生之苦,所以從未陷入自我的感覺中。
9.精 進
言精進者,謂作他義利,堅固勇悍也。
精進,又作精勤、勤精進,是以勇猛心斷惡修善。
“言精進者,謂作他義利,堅固勇悍也。”此處所說的精進,是對于說法利益大衆的事業,能發起長遠心、勇猛心,堅持不懈。
衆生剛強難調,如果沒有一以貫之的發心,很容易因挫折、勞累或其他種種原因而退失。發心利他不難,難的是發長遠心,盡形壽乃至盡未來際地利益衆生。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說的那樣:“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某一善行)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善行)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可見,爲利益衆生而精進不退,也是作爲善知識必須具備的德行。
10.斷疲厭
斷疲厭者,數數宣說,不生疲倦,能忍宣說之難行故。
對善知識來說,非但要精進不退,還要斷除疲憊、厭倦之心。
“斷疲厭者,數數宣說,不生疲倦,能忍宣說之難行故。”所謂斷疲厭,就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反複宣講佛法,而沒有絲毫倦怠和畏難情緒,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對于很多人來說,長期做同一件事,難免心生厭倦。但若利他心極其強盛,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這種情緒。就像父母對待子女,雖然日複一日地爲之操勞,可因愛子心切,並不覺得厭倦。善知識是弟子的法身父母,同樣要本著慈悲關愛之心,只要對方需要,就不知疲憊地爲其說法。
博多瓦雲:“具叁學、通真實及有悲心五者爲主。我漾尊滾阿阇黎既無多聞,難忍疲厭,聞者不解其言,但以具前五德故,凡親近者皆得受益。又,甯敦師不善辭令,縱爲施主咒願一次,人莫解其所謂,然以具足五德,亦能饒益徒衆。”
彼衆德全具之師,處此末法雖不易得,但亦莫依過失增上及功過相等者,必須依止功德較增上者。然師爲萬善之根本,諸欲依師修心者,當知彼師應具之相,勵力訪求。而欲爲弟子作依止者,于具彼諸相之因亦當勉焉。
以上,宗大師爲我們總結了善知識應當具備的十種德行。但真正具足十德的善知識,即使在大德輩出的古代也不多見,而時值末法的今天更是難以尋覓。那麼,尚未遇到具德善知識之前,我們只能無望地等待嗎?如果今生始終沒有機會依止,我們就放棄學佛嗎?當然不是。這就只能根據現實情況降低標准,但核心仍需把握,不是無條件的。
“博多瓦雲:具叁學、通真實及有悲心五者爲主。我漾尊滾阿阇黎既無多聞,難忍疲厭,聞者不解其言,但以具前五德故,凡親近者皆得受益。”博多瓦,爲阿底峽尊者再傳弟子,學成後廣收門徒,講經傳教,是噶當派的主要弘揚者之一。博多瓦說:具足戒、定、慧叁學、通達真實和具足悲心,這五點是善知識最主要的德行。我的親教師漾尊滾阿阇黎,既不是學識淵博,通達衆多經論,也沒有反複爲人講說的耐心,聽衆往往不懂得他所說的究竟是什麼。但因爲具備前面所說的五種德行,凡是親近他的人,都會因爲他的攝受力而得益。人的精神氣質是由內而外自然散發的,慈悲者會散發甯靜祥和的氣息,浮躁者會散發躁動不安的氣息。如果這種氣息足夠強烈,就很容易被對方感知。佛陀在世時,許多人在目睹世尊莊嚴法相的當下就被度化了。因爲佛陀具有無限的慈悲和智慧,凡能感受這種氣息者,都會爲之攝受。不僅佛陀如此,很多高僧大德也具備這樣的精神力量。
“又,甯敦師不善辭令,縱爲施主咒願一次,人莫解其所謂,然以具足五德,亦能饒益徒衆。”咒願,僧人在接受供養後爲施主回向。博多瓦接著舉例說:此外,甯敦師也不善言說,即使只是爲施主誦咒祝福,別人也往往不明白他說了什麼。但因爲甯敦師具備前面所說的五種德行,同樣能夠饒益衆生。原因何在?因爲佛陀的教法不僅是言教,更是身教。《金剛經》中,就在開篇記載了佛陀率衆乞食、洗足、打坐等生活場景,看似與佛法無關,事實上,佛陀的叁業大用都是佛法。契入空性者,行住坐臥都在表法。說出的固然是佛法,做出的同樣是佛法。在某個角度來說,所行往往比所言更真實,更具有攝受力。
“彼衆德全具之師,處此末法雖不易得,但亦莫依過失增上及功過相等者,必須依止功德較增上者。”在這個末法時代,雖然具備十德的善知識很難遇到,但也不能隨便依止過失很多,或是功德和過失相差無幾的師長,而應依止功德大于過失者。宗大師的這一警示,是我們必須牢記的。降低擇師標准,只是末法時代的無奈選擇,但不能一退再退,完全失去原則。一旦依止邪師,不僅修學無所收獲,甚至會斷送法身慧命,故須慎之又慎。
“然師爲萬善之根本,諸欲依師修心者,當知彼師應具之相,勵力訪求。而欲爲弟子作依止者,于具彼諸相之因亦當勉焉。”修心,是將現有的凡夫心調整爲佛子應有的心行,在下士道成就增上善心,中士道成就出離心,上士道成就菩提心。在此,宗大師進一步強調說:善知識是成就一切善法的根本。所有想要依止善知識修正心行的學人,都要了解善知識應當具備的德行,按照這一標准努力尋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那些發心作爲他人依止的師長,對于以上所說的十項標准也應不斷努力。
以上,介紹了作爲善知識應當具備的十種德行,其中又以具叁學、通真實及有悲心爲主。如果不能嚴持戒律,就沒有作爲人天師表的威儀,無法以身作則;如果沒有禅修體驗,所說往往是從書本到書本,而非修證得來的真實體悟;如果缺乏真實慧,就不能將弟子導入修學正道,或以適合對方根機的方式傳法;如果缺乏悲憫之心,可能只管獨修,但求自了,疏于說法、領衆、爲人依止等利他行。
學佛是依法得解脫,但如果沒有善知識開示正法,攜手引領,我們就很難在林立的知見中明辨是非,契入修行正道。正因爲善知識對修行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才需要在依止前認真觀察,以免追隨邪師…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