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P2

  ..续本文上一页首,是代表有情调伏无始以来串习的开端,所以说调伏者即是戒学。

   “如《别解脱经》云。”《别解脱经》,指声闻乘的戒律,称为别解脱戒。别解脱戒的内容是侧重于止息不善的行为,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表面看,戒只是止息不善行为;实质上,它所制止的是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相续。所有的不善行,都来自贪嗔痴的串习。这些烦恼的惯性,使我们不断造作恶业。持戒,关键是止息烦恼的相续,这才是一切恶行的始作俑者。因为持戒使我们的行为与解脱相应,所以戒律又称为别解脱。

   “心马难制止,勇决恒相续,别解脱如衔,有百针极利。”衔,马嚼子。此处,引《别解脱经》的偈颂说明:凡夫的串习如野马般桀傲不驯,难以制止;其相续之力,又如堤坝决口,一泄千里。而戒律的作用,好比有着数以百计尖利铁针的马嚼子。再烈的野马一旦套上它,也会乖乖地听从主人指挥。

   “当如调马之师,以坚利之衔勒,调伏根随邪境。”勒,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根随邪境,即六根随不良境界而转。对待妄想纷飞的心,我们应当像善于调马的驯者那样,以坚固锋利的衔勒来制服它,使六根得到有效控制,以免它们随不良境界而转。凡夫为无明所惑,当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后,会本能地随个人好恶生起贪嗔之心。如果没有正念把关,就会因此起惑造业。所以,我们必须以戒律约束自身行为,制止烦恼的继续扩张。念头初生之时,就像种子一样微小,但若任其发展,为之创造成长因缘,种子就会不断壮大。一旦成为参天大树,砍伐起来就是一项艰巨任务了。当我们生起贪心时,有时明知贪欲有极大过患,却依然难以自制,原因就在于它的力量已被培养得太大,使我们无法与其抗衡。反之,在种子萌芽时就拔除它,或不给它继续生长的机会,烦恼就能得到有效制止。

   “如调野马,制伏其所不应行,于应行处努力进趋。由学此戒,则能调心。”不应行,追逐不良境界。应行,依戒如理而行。就像制服野马那样,对一切不正当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努力实践一切正行。这样学修并受持戒律,才能起到调心的作用。

   以上,说明了戒律的作用,这是善知识必须具备的首要德行。但我们也要知道,仅以戒律调心,力量仍比较薄弱。因为贪嗔痴形成的串习太强大了。一些修行人虽持戒多年,但因为没有定力对抗外境干扰,又无智慧照破当下境界,只是强行约束自己,内心难免苦恼挣扎。这样的持戒,仍是不得自在。因而,真正调伏内心,还须依靠定慧之力。

  2.具 定

   具定者,谓于善恶行之止作,依于正念正知,心内寂住,定学随生。

  定,就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境界,使之稳定安住。

   “具定者,谓于善恶行之止作,依于正念正知。”定的修习,是要选择一个善所缘境,远离不善行为,在此基础上,修习正念正知。正念,是依善所缘境而建立,同时还要不断忆念善所缘境。正知,是了知善和非善,从而正确抉择善的所缘,并对此保持觉知的作用。依正知而建立正念,由正念而引发正定。

   “心内寂住,定学随生。”随着正念正知力量的强大,妄想越来越弱,心便能安住于善所缘境,禅定也就由此生起。干扰定的力量,主要是昏沉和掉举(散乱)。通常,人们的心就在两者间摇摆不定。所以如此,因为心有种种频道,它们发出的信号时时在抢占领地。哪个信号占上风,就会取得暂时的主宰权,使我们时而想做这个,时而想做那个,心猿意马,颠倒狂乱。这种情况不仅在家人有之,出家人亦有之。学教修法不能一门深入,乃至不能安心在一个道场常住,都是缺乏定力的表现。

  3.具 慧

   具慧者,谓依于止,观察真谛,净慧即发。

  此处所说的慧,特指般若空慧,是彻见一切事物真相的究竟智慧。

   “具慧者,谓依于止,观察真谛,净慧即发。”真谛,即诸法实相。净慧,慧通善、恶、无记三性,净慧就是正见、正慧,属善法所摄。具足慧的功德,要以定为基础。依禅定力平息内心妄念,将正见转化为禅观,便能引发般若智慧。

   具备戒定慧三德,才能彻底调伏烦恼。戒的意义,在于止息贪嗔痴的扩张;定的作用,则是降伏贪嗔痴的作用;慧的开发,乃能究竟铲除贪嗔痴的根源。三者虽然都具调伏作用,程度却大不相同。如果说持戒可以将烦恼贼缚住,那么得定就可降伏之,发慧才能将其彻底消灭。

   戒定慧三无漏学乃修学常道,无论声闻乘、菩萨乘皆不例外。本论作者及传承宗师也极为重视这一传统,《菩提道炬论》即以戒定慧建构修学体系。本论开篇阐述阿底峡尊者证德时,也由此进行说明;抉择善知识的成就,同样是以戒定慧进行衡量。

  4.教富饶

   如是虽具三学证德,尚嫌不足,复须博通三藏,具足多闻。如格西仲登巴云:“大乘师者,须任说一事,皆能贯通无量经义。正修持时,了知三学之差别功能,成何利益,现于所化之机,其心行为何状况。”

  教富饶,就是博通经教。师长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这就需要有正知正见及丰富的教理知识,否则便会捉襟见肘,难以胜任。

   “如是虽具三学证德,尚嫌不足,复须博通三藏,具足多闻。”作为引导学人的善知识和弘法者,仅仅具备戒定慧三学的证德还不够,更应广泛通达经律论三藏,广学多闻。

   “如格西仲登巴云:大乘师者,须任说一事,皆能贯通无量经义。”正如仲登巴格西所说:作为大乘说法师,应具备这样的能力——阐述任何一事,都能将种种经论奥义融会贯通。中国隋唐时期的古德就具有这种能力。据传,智者大师开讲《妙法莲华经》时,仅是经题的“妙”字便演说了九十天,留下了“九旬谈妙”的典故。而论主宗大师本人则有三次合讲多部经论记载,分别为十七部、二十一部、二十九部,都是在一天内同时开讲的,其智慧之深广实在不可思议。

   “正修持时,了知三学之差别功能,成何利益,现于所化之机,其心行为何状况。”此句仍是仲登巴格西所说。作为说法师,不仅要精通教理,对实际修证问题更应了然于胸,明了戒定慧三学的差别及不同功能,明了持戒、修定、发慧所成就的功德利益;同时,还要明了化导对象的根机,以及对方修学时的心行特征。这样才能应机设教,予学人最适合的引导。

  5.通达真实

   通达真实或教理者,谓以胜慧达法无我,或由现量证得。此若未能,即以教理而能通达者亦可。

  此处所说的真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内在证德,一是指由闻思而获得的佛法正见。

   “通达真实或教理者,谓以胜慧达法无我,或由现量证得。”通达真实或者教理的人,就是以空性慧证得法无我,这是现量亲证的,是真实的证德。

   “此若未能,即以教理而能通达者亦可。”如果不能以现量证得空性,退而求其次,通过闻思树立正见,也可称为通达真实。当然,这只是在认识而非心行上的体认。

   通达真实是由具慧开出的支分。

  6.德胜于己

   又虽通达教理,若功德劣于弟子,或仅与相等,亦为不足。故为师者须具胜于弟子之德。

   《亲友书》云:“所依逊己反成退,平等相依住中流,依较胜者获胜德,是故当依胜己者。具戒得寂定,以及殊胜慧,若依此胜师,当超此胜者。”

   如普穹瓦云:“我闻前辈传记时,自然生起向上心。”

   又塔懿(噶当格西)云:“惹真寺诸尊宿,为我及诸后学视线所集。”故善知识之功德,有须胜于己之必要。

  德胜于己,就是上师应当具备超过弟子的德行。

   “又虽通达教理,若功德劣于弟子,或仅与相等,亦为不足。故为师者须具胜于弟子之德。”如果我们选择的上师虽能通达教理,但功德却不如弟子,或是相差无几,也是很大的遗憾。因而,作为上师必须具备超过弟子的德行。这样的话,弟子才能由依止而取得进步,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亲友书》云:所依逊己反成退,平等相依住中流,依较胜者获胜德,是故当依胜己者。具戒得寂定,以及殊胜慧,若依此胜师,当超此胜者。”《亲友书》是龙树菩萨为他的亲友乐行国王传讲的教言,因当时以书信方式进行传授,故得此名。《亲友书》也有关于择师的开示:如果所依上师的德行和学问不如自己,跟随学习的弟子就可能会退步。如果所依上师的德行和学问和自己相差无几,跟随学习的弟子就可能会止步不前。如果所依上师的德行和学问远胜于己,才会因此获得殊胜利益。所以,我们应该依止各方面超胜自己的师长。这位善知识应完整具备戒定慧三学,依止这样的具格师长,我们才能由此进步。

   “如普穹瓦云:我闻前辈传记时,自然生起向上心。”正如噶当派善知识普穹瓦所说:我听闻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时,自然会受到激励,生起崇高向上之心。

   “又塔懿云:惹真寺诸尊宿,为我及诸后学视线所集。”惹真寺,今名热振寺,在拉萨以北的林周县内,噶当派创始人仲登巴于1057年创建。尊宿,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塔懿格西也说:惹真寺诸位大德前辈,是我和其他后学向之看齐的修行榜样。

   “故善知识之功德,有须胜于己之必要。”所以说,所依善知识的功德应该超过自己,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时时看到修行希望,增加前进动力。我们向往什么,忆念什么,最终也将会成就什么。为什么要念佛?就是通过忆念佛菩萨的品德,于自身引发并培植相应的德行。

  7.善说法

   上之六德,仅为师者成熟自利之相,其余则为摄受他之功德。如云:“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如颂所言,善知识欲成熟他人,除为开示正法,令其随顺修持之外,更无以水洗罪等事也。彼四法中之善说法者,谓于引导弟子之次第善巧,复能将己法义运入于所化有情心中。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