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首,是代表有情調伏無始以來串習的開端,所以說調伏者即是戒學。
“如《別解脫經》雲。”《別解脫經》,指聲聞乘的戒律,稱爲別解脫戒。別解脫戒的內容是側重于止息不善的行爲,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表面看,戒只是止息不善行爲;實質上,它所製止的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相續。所有的不善行,都來自貪嗔癡的串習。這些煩惱的慣性,使我們不斷造作惡業。持戒,關鍵是止息煩惱的相續,這才是一切惡行的始作俑者。因爲持戒使我們的行爲與解脫相應,所以戒律又稱爲別解脫。
“心馬難製止,勇決恒相續,別解脫如銜,有百針極利。”銜,馬嚼子。此處,引《別解脫經》的偈頌說明:凡夫的串習如野馬般桀傲不馴,難以製止;其相續之力,又如堤壩決口,一泄千裏。而戒律的作用,好比有著數以百計尖利鐵針的馬嚼子。再烈的野馬一旦套上它,也會乖乖地聽從主人指揮。
“當如調馬之師,以堅利之銜勒,調伏根隨邪境。”勒,套在牲畜上帶帽子的籠頭。根隨邪境,即六根隨不良境界而轉。對待妄想紛飛的心,我們應當像善于調馬的馴者那樣,以堅固鋒利的銜勒來製服它,使六根得到有效控製,以免它們隨不良境界而轉。凡夫爲無明所惑,當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後,會本能地隨個人好惡生起貪嗔之心。如果沒有正念把關,就會因此起惑造業。所以,我們必須以戒律約束自身行爲,製止煩惱的繼續擴張。念頭初生之時,就像種子一樣微小,但若任其發展,爲之創造成長因緣,種子就會不斷壯大。一旦成爲參天大樹,砍伐起來就是一項艱巨任務了。當我們生起貪心時,有時明知貪欲有極大過患,卻依然難以自製,原因就在于它的力量已被培養得太大,使我們無法與其抗衡。反之,在種子萌芽時就拔除它,或不給它繼續生長的機會,煩惱就能得到有效製止。
“如調野馬,製伏其所不應行,于應行處努力進趨。由學此戒,則能調心。”不應行,追逐不良境界。應行,依戒如理而行。就像製服野馬那樣,對一切不正當行爲及時予以製止,並努力實踐一切正行。這樣學修並受持戒律,才能起到調心的作用。
以上,說明了戒律的作用,這是善知識必須具備的首要德行。但我們也要知道,僅以戒律調心,力量仍比較薄弱。因爲貪嗔癡形成的串習太強大了。一些修行人雖持戒多年,但因爲沒有定力對抗外境幹擾,又無智慧照破當下境界,只是強行約束自己,內心難免苦惱掙紮。這樣的持戒,仍是不得自在。因而,真正調伏內心,還須依靠定慧之力。
2.具 定
具定者,謂于善惡行之止作,依于正念正知,心內寂住,定學隨生。
定,就是將心專注于某一境界,使之穩定安住。
“具定者,謂于善惡行之止作,依于正念正知。”定的修習,是要選擇一個善所緣境,遠離不善行爲,在此基礎上,修習正念正知。正念,是依善所緣境而建立,同時還要不斷憶念善所緣境。正知,是了知善和非善,從而正確抉擇善的所緣,並對此保持覺知的作用。依正知而建立正念,由正念而引發正定。
“心內寂住,定學隨生。”隨著正念正知力量的強大,妄想越來越弱,心便能安住于善所緣境,禅定也就由此生起。幹擾定的力量,主要是昏沈和掉舉(散亂)。通常,人們的心就在兩者間搖擺不定。所以如此,因爲心有種種頻道,它們發出的信號時時在搶占領地。哪個信號占上風,就會取得暫時的主宰權,使我們時而想做這個,時而想做那個,心猿意馬,顛倒狂亂。這種情況不僅在家人有之,出家人亦有之。學教修法不能一門深入,乃至不能安心在一個道場常住,都是缺乏定力的表現。
3.具 慧
具慧者,謂依于止,觀察真谛,淨慧即發。
此處所說的慧,特指般若空慧,是徹見一切事物真相的究竟智慧。
“具慧者,謂依于止,觀察真谛,淨慧即發。”真谛,即諸法實相。淨慧,慧通善、惡、無記叁性,淨慧就是正見、正慧,屬善法所攝。具足慧的功德,要以定爲基礎。依禅定力平息內心妄念,將正見轉化爲禅觀,便能引發般若智慧。
具備戒定慧叁德,才能徹底調伏煩惱。戒的意義,在于止息貪嗔癡的擴張;定的作用,則是降伏貪嗔癡的作用;慧的開發,乃能究竟鏟除貪嗔癡的根源。叁者雖然都具調伏作用,程度卻大不相同。如果說持戒可以將煩惱賊縛住,那麼得定就可降伏之,發慧才能將其徹底消滅。
戒定慧叁無漏學乃修學常道,無論聲聞乘、菩薩乘皆不例外。本論作者及傳承宗師也極爲重視這一傳統,《菩提道炬論》即以戒定慧建構修學體系。本論開篇闡述阿底峽尊者證德時,也由此進行說明;抉擇善知識的成就,同樣是以戒定慧進行衡量。
4.教富饒
如是雖具叁學證德,尚嫌不足,複須博通叁藏,具足多聞。如格西仲登巴雲:“大乘師者,須任說一事,皆能貫通無量經義。正修持時,了知叁學之差別功能,成何利益,現于所化之機,其心行爲何狀況。”
教富饒,就是博通經教。師長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這就需要有正知正見及豐富的教理知識,否則便會捉襟見肘,難以勝任。
“如是雖具叁學證德,尚嫌不足,複須博通叁藏,具足多聞。”作爲引導學人的善知識和弘法者,僅僅具備戒定慧叁學的證德還不夠,更應廣泛通達經律論叁藏,廣學多聞。
“如格西仲登巴雲:大乘師者,須任說一事,皆能貫通無量經義。”正如仲登巴格西所說:作爲大乘說法師,應具備這樣的能力——闡述任何一事,都能將種種經論奧義融會貫通。中國隋唐時期的古德就具有這種能力。據傳,智者大師開講《妙法蓮華經》時,僅是經題的“妙”字便演說了九十天,留下了“九旬談妙”的典故。而論主宗大師本人則有叁次合講多部經論記載,分別爲十七部、二十一部、二十九部,都是在一天內同時開講的,其智慧之深廣實在不可思議。
“正修持時,了知叁學之差別功能,成何利益,現于所化之機,其心行爲何狀況。”此句仍是仲登巴格西所說。作爲說法師,不僅要精通教理,對實際修證問題更應了然于胸,明了戒定慧叁學的差別及不同功能,明了持戒、修定、發慧所成就的功德利益;同時,還要明了化導對象的根機,以及對方修學時的心行特征。這樣才能應機設教,予學人最適合的引導。
5.通達真實
通達真實或教理者,謂以勝慧達法無我,或由現量證得。此若未能,即以教理而能通達者亦可。
此處所說的真實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內在證德,一是指由聞思而獲得的佛法正見。
“通達真實或教理者,謂以勝慧達法無我,或由現量證得。”通達真實或者教理的人,就是以空性慧證得法無我,這是現量親證的,是真實的證德。
“此若未能,即以教理而能通達者亦可。”如果不能以現量證得空性,退而求其次,通過聞思樹立正見,也可稱爲通達真實。當然,這只是在認識而非心行上的體認。
通達真實是由具慧開出的支分。
6.德勝于己
又雖通達教理,若功德劣于弟子,或僅與相等,亦爲不足。故爲師者須具勝于弟子之德。
《親友書》雲:“所依遜己反成退,平等相依住中流,依較勝者獲勝德,是故當依勝己者。具戒得寂定,以及殊勝慧,若依此勝師,當超此勝者。”
如普穹瓦雲:“我聞前輩傳記時,自然生起向上心。”
又塔懿(噶當格西)雲:“惹真寺諸尊宿,爲我及諸後學視線所集。”故善知識之功德,有須勝于己之必要。
德勝于己,就是上師應當具備超過弟子的德行。
“又雖通達教理,若功德劣于弟子,或僅與相等,亦爲不足。故爲師者須具勝于弟子之德。”如果我們選擇的上師雖能通達教理,但功德卻不如弟子,或是相差無幾,也是很大的遺憾。因而,作爲上師必須具備超過弟子的德行。這樣的話,弟子才能由依止而取得進步,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親友書》雲:所依遜己反成退,平等相依住中流,依較勝者獲勝德,是故當依勝己者。具戒得寂定,以及殊勝慧,若依此勝師,當超此勝者。”《親友書》是龍樹菩薩爲他的親友樂行國王傳講的教言,因當時以書信方式進行傳授,故得此名。《親友書》也有關于擇師的開示:如果所依上師的德行和學問不如自己,跟隨學習的弟子就可能會退步。如果所依上師的德行和學問和自己相差無幾,跟隨學習的弟子就可能會止步不前。如果所依上師的德行和學問遠勝于己,才會因此獲得殊勝利益。所以,我們應該依止各方面超勝自己的師長。這位善知識應完整具備戒定慧叁學,依止這樣的具格師長,我們才能由此進步。
“如普穹瓦雲:我聞前輩傳記時,自然生起向上心。”正如噶當派善知識普穹瓦所說:我聽聞前輩高僧大德的傳記時,自然會受到激勵,生起崇高向上之心。
“又塔懿雲:惹真寺諸尊宿,爲我及諸後學視線所集。”惹真寺,今名熱振寺,在拉薩以北的林周縣內,噶當派創始人仲登巴于1057年創建。尊宿,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塔懿格西也說:惹真寺諸位大德前輩,是我和其他後學向之看齊的修行榜樣。
“故善知識之功德,有須勝于己之必要。”所以說,所依善知識的功德應該超過自己,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時時看到修行希望,增加前進動力。我們向往什麼,憶念什麼,最終也將會成就什麼。爲什麼要念佛?就是通過憶念佛菩薩的品德,于自身引發並培植相應的德行。
7.善說法
上之六德,僅爲師者成熟自利之相,其余則爲攝受他之功德。如雲:“佛非水洗衆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于余,唯爲說法令解脫。”
如頌所言,善知識欲成熟他人,除爲開示正法,令其隨順修持之外,更無以水洗罪等事也。彼四法中之善說法者,謂于引導弟子之次第善巧,複能將己法義運入于所化有情心中。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