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序言▪P2

  ..续本文上一页中观空性见,又采纳瑜伽派所提倡的菩提心和菩萨行,集深广二派于一身。阿底峡尊者便是其中的代表,并将这一思想反映在《菩提道炬论》中。宗大师遥继尊者的思想渊源,故《道次第》也含摄深广两派。当然,这种统一并非完全融合。在见地方面,《道次第》主要继承中观应成派月称论师的思想,只是在行持部分,接受了广行派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内容。但并未接受唯识见的部分,还在论中加以破斥。除本论外,宗大师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也对唯识宗阿赖耶、自证分的思想作了批驳。

   “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本论是菩萨契入佛果的途径。胜士,指菩萨。一切智地,为佛地,即佛的果位。法规,指成佛的方法、套路、途径。

   “三类士夫所应修持,乃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三类士夫,指三乘根性的修学者。所应修持,任何根机皆次第修行。从发心到成佛过程中所应修学的要素及次第,本论全部具备。

   “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规律,即此中所说法。”具堪能者,即具有修学机会和能力的学人。以菩提道次第施设的修法作为门径,将那些有修学能力者引导至佛地的方法,正是本论阐述的内容。

   “如济迦麻啰西啰寺(印度寺名)说法之轨则,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及如何听说彼法之三事。”按佛教传统,说法有相应轨则。宗大师及本论所遵循的传统,是印度济迦麻啰西啰寺的传承。当时,印度以说法著称的有济迦麻啰西啰寺和那烂陀寺,二寺均有各自的说法轨则。按照济迦麻啰西啰寺的说法轨则,说法前必须介绍三项内容:一是造论者的重要性,二是法的重要性,三是说法者和听闻者需要遵循的相应轨则。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本论依此三事建立菩提道次第的整个修学引导,其中又分四大部分。

   “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第一,佛教非常重视法的传承,源头清净,才能保证法脉纯正。为阐明这一教法的殊胜,首先介绍论典作者的重要性。相关内容见序论第三节——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二、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第二,为对所说教法生起尊重和信任,说明法的重要性。相关内容见序论第四节——本论之殊胜。

   “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第三,对于如此重要的教法,作为学人当如何听闻,作为师长当如何讲说。相关内容见序论第五节——说听轨则。

   “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第四,如何以正确方法引导弟子在菩提道上逐步前进,其先后顺序分别是什么,正是本论的重点所在,也是整个正论部分所介绍的。

  三、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又以别依《菩提道炬论》,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者。其名曰燃灯吉祥智大阿阇黎,别号具德阿底峡。

  此处所说的本论作者,并非实际造论者宗喀巴大师,而是指阿底峡尊者。这是从本论的思想传承来说,当然也是宗大师的自谦之词。

   “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又以别依《菩提道炬论》。”《现观庄严论》是阐扬《般若经》的论典,为弥勒菩萨传世的五论之一。宗喀巴大师在其所撰《金蔓疏》(对《现观》的解释)中说道:“弥勒把《般若经》的经体归纳成八事七十义,然后配合瑜伽行的实践次第,造《现观庄严论》。”可见《现观庄严论》是将中观甚深见与瑜伽广大行相结合的论著。同样,本论的特点也在于含摄深广两大行派在修持上的长处,达到快速成就菩提的目的。关于此,本论开篇即已标明:“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龙树、无著二大流派之准绳。”从内容来看,本论自道前基础的说听轨则、依止法开始,至思惟暇满义大,然后进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都是采取瑜伽行派的修持次第。直到毗婆舍那的部分,才以般若中观的诸法无自性空正见进行抉择,完成断惑证真的修行。这都显示了本论与《现观庄严论》在思想传承上的关系。此外,本论的很多观点也与《菩提道炬论》一脉相承。

   “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道炬论》的作者,也就是本论的作者。在宗喀巴大师和阿底峡尊者之间,虽有三百余年的时空相隔,但思想渊源极深。

   《菩提道炬论》为藏传佛教重要论典,是阿底峡尊者特别根据藏传佛教当时存在的戒律废弛、不重次第等各种问题所造。藏传佛教经朗达玛灭佛(公元841年)后,遭受重创,后虽逐渐恢复,但多有僧人不戒酒色、入世参政,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其时,西藏阿里地区的智光、菩提光两位国王为振兴佛法,不断派人前往印度求法,最终达成心愿,将阿底峡尊者迎至西藏。当时,藏地群龙无首,知见林立,菩提光王为肃清流弊,恢复佛法纯正传承,向阿底峡尊者提出七个重要问题,内容涉及显密二教。如成佛是否应具足方便与慧,受菩萨戒后是否还应遵循别解脱戒,受比丘戒者可否接受无上瑜伽的灌顶等。

   根据这些问题,尊者撰写了《菩提道炬论》,将修行纲要及次第概括其中,如三士道的修学途径、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发菩提心等。其中,三皈为大乘皈依,与通常依别解脱戒建立的尽形寿皈依不同,乃尽未来际皈依,并与普贤七支供的修行相结合。除三皈外,重视业果也是本论的显著特点。尊者在藏地期间,四处传讲皈依和业果,时称“皈依喇嘛”、“业果喇嘛”。

   《道炬论》又依戒、定、慧含摄一切修学内容,尤重别解脱戒。因为当时藏地学人多以大乘或密宗行者自居,轻视别解脱戒,甚至出现僧人成家娶妻的不法现象。尊者认为,别解脱戒为一切修行基础,不可轻毁。在定的部分,尊者较为重视神通,认为神通有助于学人成就更大的福德和事业(关于这一点,宗大师未在《道次第》中继承)。在慧的方面,尊者特别强调“方便与慧,任缺其一,不得成佛”。菩萨道的修行,既要通过闻思经教来开发智慧,更要广行六度,利益众生,二者不可偏废。此外,论中还谈到如何从显教进入密教等问题,对佛法修行的纲要和次第等作了详细阐述。

   尊者在藏弘法期间,门人众多,影响深远。其后,弟子仲登巴创立噶当派,弘传尊者教法,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三百多年后,宗喀巴大师应世,遥继尊者遗风,重戒律、重闻思、重道次第、重显教基础。因此,他所创立的格鲁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

   “其名曰燃灯吉祥智大阿阇黎,别号具德阿底峡。”阿底峡尊者的名号为燃灯吉祥智阿阇黎,又被称为具德阿底峡。阿阇黎,即亲教师,为学修的授业师长。具德,即具足各种德行,本论总结有十种,在正论部分的“所依善知识之相”中将详细介绍。阿底峡,是藏王赠于尊者的称号,含卓越、优胜义,为一切智中最究竟者。

   《道次第》中,主要从三方面介绍了尊者的主要功德。为减少目录层次,新编目录中根据原有内容开为五项,即氏族圆满、求学经历、成就功德、所作事业等。

  1.氏族圆满

   拿错《罗乍瓦赞》云:“东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其中有王宫,殿堂甚宽阔,金幢以为号。国王名善德,丰富多资财,有如支那君。王妃吉祥光,诞生三王子,莲华藏、月藏、吉祥藏为名。长子莲华藏,五妃诞九子,第一福吉祥,今时具材能,亦称达那喜。少吉祥藏者,比丘精进月。月藏序居中,现我亲教是。”

  这一段,引用拿错译师所作偈颂,介绍尊者的家族和出身。佛教虽提倡众生平等,但一个人的出生是由往昔业力所致,出身望族也是说明尊者善根深厚,福德具足。

   “拿错《罗乍瓦赞》云。”拿错,为人名,是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的使者。罗乍瓦,是大译师兼精通五明(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之意。拿错曾追随尊者多年,本身又是译师,对尊者生平非常了解,以下所引正是他为尊者生平所造的偈颂。

   “东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在东方惹火地,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型城市,名为次第聚落。东方惹火地为阿底峡尊者出生地,相当于现在的孟加拉国。聚落,即城市。佛经中,将远离喧闹的寂静之地称为阿兰若,将众人群居之城称为聚落。

   “其中有王宫,殿堂甚宽阔,金幢以为号。国王名善德,丰富多资财,有如支那君。”支那,对中国的古称。城中有一王宫,殿堂广阔,以金幢为名。国王名为善德,财产富饶,就像当时富甲天下的中国皇帝那样。

   “王妃吉祥光,诞生三王子,莲华藏、月藏、吉祥藏为名。长子莲华藏,五妃诞九子,第一福吉祥,今时具材能,亦称达那喜。”国王之妃名吉祥光,生了三位王子,分别是长子莲华藏、次子月藏和幼子吉祥藏。其中,长子莲华藏有五位妃子,共生了九个孩子。莲华藏最大的孩子名福吉祥,很有才能,人称达那喜,相当于现在的博士,是以居士身而勤修六度者。

   “少吉祥藏者,比丘精进月。月藏序居中,现我亲教是。”国王最小的儿子名吉祥藏,出家后法名精进月,是一位通达密藏的比丘,据说也曾到过西藏。月藏是居中的次子,即阿底峡尊者,我的亲教师。

   以上,说明阿底峡尊者出身高贵。

  2.求学经历

   这一段简要介绍尊者的求学经历,主要概括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博通世法、得受灌顶和出家求道,展现了尊者于世出世法上下求索、精进不懈的过程。

  ① 博通世法

   尊者于二十一岁以内,将内外教共应明处之声明、因明、工巧、医药等四,学至最极精通。又于十五岁时,听《正理滴论》一次,即辩论折服一著名外道,于是英称普闻。此大绰龙巴所说。

  “尊者于二十一岁以内,将内外教共应明处之声明、因明、工巧、医药等四,学至最极精通。”印度人将知识归纳为五种。声明,为世间文学、算数建立之法;因明,为辩论、论理的学科;工巧明…

《序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