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觀空性見,又采納瑜伽派所提倡的菩提心和菩薩行,集深廣二派于一身。阿底峽尊者便是其中的代表,並將這一思想反映在《菩提道炬論》中。宗大師遙繼尊者的思想淵源,故《道次第》也含攝深廣兩派。當然,這種統一並非完全融合。在見地方面,《道次第》主要繼承中觀應成派月稱論師的思想,只是在行持部分,接受了廣行派菩提心和菩薩行的內容。但並未接受唯識見的部分,還在論中加以破斥。除本論外,宗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也對唯識宗阿賴耶、自證分的思想作了批駁。
“勝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規。”本論是菩薩契入佛果的途徑。勝士,指菩薩。一切智地,爲佛地,即佛的果位。法規,指成佛的方法、套路、途徑。
“叁類士夫所應修持,乃至菩提一切無不全備之次第也。”叁類士夫,指叁乘根性的修學者。所應修持,任何根機皆次第修行。從發心到成佛過程中所應修學的要素及次第,本論全部具備。
“由此菩提道次第爲門,將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規律,即此中所說法。”具堪能者,即具有修學機會和能力的學人。以菩提道次第施設的修法作爲門徑,將那些有修學能力者引導至佛地的方法,正是本論闡述的內容。
“如濟迦麻啰西啰寺(印度寺名)說法之軌則,先須講明作者之重要與法之重要,及如何聽說彼法之叁事。”按佛教傳統,說法有相應軌則。宗大師及本論所遵循的傳統,是印度濟迦麻啰西啰寺的傳承。當時,印度以說法著稱的有濟迦麻啰西啰寺和那爛陀寺,二寺均有各自的說法軌則。按照濟迦麻啰西啰寺的說法軌則,說法前必須介紹叁項內容:一是造論者的重要性,二是法的重要性,叁是說法者和聽聞者需要遵循的相應軌則。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導分四。”本論依此叁事建立菩提道次第的整個修學引導,其中又分四大部分。
“一、爲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第一,佛教非常重視法的傳承,源頭清淨,才能保證法脈純正。爲闡明這一教法的殊勝,首先介紹論典作者的重要性。相關內容見序論第叁節——本論作者及殊勝傳承。
“二、爲于教授生敬信故,釋法之重要。”第二,爲對所說教法生起尊重和信任,說明法的重要性。相關內容見序論第四節——本論之殊勝。
“叁、于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第叁,對于如此重要的教法,作爲學人當如何聽聞,作爲師長當如何講說。相關內容見序論第五節——說聽軌則。
“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第四,如何以正確方法引導弟子在菩提道上逐步前進,其先後順序分別是什麼,正是本論的重點所在,也是整個正論部分所介紹的。
叁、本論作者及殊勝傳承
本論總依彌勒菩薩之《現觀莊嚴論》,又以別依《菩提道炬論》,故《道炬論》之作者,即是本論之作者。其名曰燃燈吉祥智大阿阇黎,別號具德阿底峽。
此處所說的本論作者,並非實際造論者宗喀巴大師,而是指阿底峽尊者。這是從本論的思想傳承來說,當然也是宗大師的自謙之詞。
“本論總依彌勒菩薩之《現觀莊嚴論》,又以別依《菩提道炬論》。”《現觀莊嚴論》是闡揚《般若經》的論典,爲彌勒菩薩傳世的五論之一。宗喀巴大師在其所撰《金蔓疏》(對《現觀》的解釋)中說道:“彌勒把《般若經》的經體歸納成八事七十義,然後配合瑜伽行的實踐次第,造《現觀莊嚴論》。”可見《現觀莊嚴論》是將中觀甚深見與瑜伽廣大行相結合的論著。同樣,本論的特點也在于含攝深廣兩大行派在修持上的長處,達到快速成就菩提的目的。關于此,本論開篇即已標明:“此論爲總攝佛法之精要,龍樹、無著二大流派之准繩。”從內容來看,本論自道前基礎的說聽軌則、依止法開始,至思惟暇滿義大,然後進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都是采取瑜伽行派的修持次第。直到毗婆舍那的部分,才以般若中觀的諸法無自性空正見進行抉擇,完成斷惑證真的修行。這都顯示了本論與《現觀莊嚴論》在思想傳承上的關系。此外,本論的很多觀點也與《菩提道炬論》一脈相承。
“故《道炬論》之作者,即是本論之作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菩提道炬論》的作者,也就是本論的作者。在宗喀巴大師和阿底峽尊者之間,雖有叁百余年的時空相隔,但思想淵源極深。
《菩提道炬論》爲藏傳佛教重要論典,是阿底峽尊者特別根據藏傳佛教當時存在的戒律廢弛、不重次第等各種問題所造。藏傳佛教經朗達瑪滅佛(公元841年)後,遭受重創,後雖逐漸恢複,但多有僧人不戒酒色、入世參政,處于一片混亂之中。其時,西藏阿裏地區的智光、菩提光兩位國王爲振興佛法,不斷派人前往印度求法,最終達成心願,將阿底峽尊者迎至西藏。當時,藏地群龍無首,知見林立,菩提光王爲肅清流弊,恢複佛法純正傳承,向阿底峽尊者提出七個重要問題,內容涉及顯密二教。如成佛是否應具足方便與慧,受菩薩戒後是否還應遵循別解脫戒,受比丘戒者可否接受無上瑜伽的灌頂等。
根據這些問題,尊者撰寫了《菩提道炬論》,將修行綱要及次第概括其中,如叁士道的修學途徑、皈依叁寶、深信業果、發菩提心等。其中,叁皈爲大乘皈依,與通常依別解脫戒建立的盡形壽皈依不同,乃盡未來際皈依,並與普賢七支供的修行相結合。除叁皈外,重視業果也是本論的顯著特點。尊者在藏地期間,四處傳講皈依和業果,時稱“皈依喇嘛”、“業果喇嘛”。
《道炬論》又依戒、定、慧含攝一切修學內容,尤重別解脫戒。因爲當時藏地學人多以大乘或密宗行者自居,輕視別解脫戒,甚至出現僧人成家娶妻的不法現象。尊者認爲,別解脫戒爲一切修行基礎,不可輕毀。在定的部分,尊者較爲重視神通,認爲神通有助于學人成就更大的福德和事業(關于這一點,宗大師未在《道次第》中繼承)。在慧的方面,尊者特別強調“方便與慧,任缺其一,不得成佛”。菩薩道的修行,既要通過聞思經教來開發智慧,更要廣行六度,利益衆生,二者不可偏廢。此外,論中還談到如何從顯教進入密教等問題,對佛法修行的綱要和次第等作了詳細闡述。
尊者在藏弘法期間,門人衆多,影響深遠。其後,弟子仲登巴創立噶當派,弘傳尊者教法,爲藏傳佛教後弘期的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叁百多年後,宗喀巴大師應世,遙繼尊者遺風,重戒律、重聞思、重道次第、重顯教基礎。因此,他所創立的格魯派又被稱爲“新噶當派”。
“其名曰燃燈吉祥智大阿阇黎,別號具德阿底峽。”阿底峽尊者的名號爲燃燈吉祥智阿阇黎,又被稱爲具德阿底峽。阿阇黎,即親教師,爲學修的授業師長。具德,即具足各種德行,本論總結有十種,在正論部分的“所依善知識之相”中將詳細介紹。阿底峽,是藏王贈于尊者的稱號,含卓越、優勝義,爲一切智中最究竟者。
《道次第》中,主要從叁方面介紹了尊者的主要功德。爲減少目錄層次,新編目錄中根據原有內容開爲五項,即氏族圓滿、求學經曆、成就功德、所作事業等。
1.氏族圓滿
拿錯《羅乍瓦贊》雲:“東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其中有王宮,殿堂甚寬闊,金幢以爲號。國王名善德,豐富多資財,有如支那君。王妃吉祥光,誕生叁王子,蓮華藏、月藏、吉祥藏爲名。長子蓮華藏,五妃誕九子,第一福吉祥,今時具材能,亦稱達那喜。少吉祥藏者,比丘精進月。月藏序居中,現我親教是。”
這一段,引用拿錯譯師所作偈頌,介紹尊者的家族和出身。佛教雖提倡衆生平等,但一個人的出生是由往昔業力所致,出身望族也是說明尊者善根深厚,福德具足。
“拿錯《羅乍瓦贊》雲。”拿錯,爲人名,是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的使者。羅乍瓦,是大譯師兼精通五明(內明、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之意。拿錯曾追隨尊者多年,本身又是譯師,對尊者生平非常了解,以下所引正是他爲尊者生平所造的偈頌。
“東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在東方惹火地,有一個人口衆多的大型城市,名爲次第聚落。東方惹火地爲阿底峽尊者出生地,相當于現在的孟加拉國。聚落,即城市。佛經中,將遠離喧鬧的寂靜之地稱爲阿蘭若,將衆人群居之城稱爲聚落。
“其中有王宮,殿堂甚寬闊,金幢以爲號。國王名善德,豐富多資財,有如支那君。”支那,對中國的古稱。城中有一王宮,殿堂廣闊,以金幢爲名。國王名爲善德,財産富饒,就像當時富甲天下的中國皇帝那樣。
“王妃吉祥光,誕生叁王子,蓮華藏、月藏、吉祥藏爲名。長子蓮華藏,五妃誕九子,第一福吉祥,今時具材能,亦稱達那喜。”國王之妃名吉祥光,生了叁位王子,分別是長子蓮華藏、次子月藏和幼子吉祥藏。其中,長子蓮華藏有五位妃子,共生了九個孩子。蓮華藏最大的孩子名福吉祥,很有才能,人稱達那喜,相當于現在的博士,是以居士身而勤修六度者。
“少吉祥藏者,比丘精進月。月藏序居中,現我親教是。”國王最小的兒子名吉祥藏,出家後法名精進月,是一位通達密藏的比丘,據說也曾到過西藏。月藏是居中的次子,即阿底峽尊者,我的親教師。
以上,說明阿底峽尊者出身高貴。
2.求學經曆
這一段簡要介紹尊者的求學經曆,主要概括爲叁個階段,分別是博通世法、得受灌頂和出家求道,展現了尊者于世出世法上下求索、精進不懈的過程。
① 博通世法
尊者于二十一歲以內,將內外教共應明處之聲明、因明、工巧、醫藥等四,學至最極精通。又于十五歲時,聽《正理滴論》一次,即辯論折服一著名外道,于是英稱普聞。此大綽龍巴所說。
“尊者于二十一歲以內,將內外教共應明處之聲明、因明、工巧、醫藥等四,學至最極精通。”印度人將知識歸納爲五種。聲明,爲世間文學、算數建立之法;因明,爲辯論、論理的學科;工巧明…
《序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