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序言▪P12

  ..續本文上一頁爲鑒,可以知興替。”而心行的汙垢,唯有佛法才能照見。我們不僅要觀照內在煩惱,更要以法爲鑒,依法積集德行,增長慈悲。

   “《本生經》雲:我之惡行垢,法鏡能照澈,于意生熱惱,我當趨于法。”熱惱,被煩惱折磨而躁動不安,心慌意亂。《本生經》記載,佛陀在因地曾教化一位惡人。此人被感化後說了這個偈子:我身上這些醜陋、不善的行爲,佛法可以清楚地一一照見。長久以來,這些惡行使我不得自在,所以我今後要依法修行,斷惡行善。

   “總之,我爲一切有情事故,求得作佛。”在此,宗大師對聞法軌則作了總結。我們要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學修佛法,發心成佛。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是爲了自己成佛才去度衆生,相反,成佛是爲了更好地救度衆生。如果度衆生的目的只是爲了自己成佛,那這種發心難免帶著我執,這樣的發心是不夠純淨的。所以正確的想法是:若不成佛,度衆生的能力也不圓滿,故應速速成佛,廣度群迷,所謂“爲利有情願成佛”。就像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那樣,心中唯有衆生,絲毫沒有自己。

   “欲得佛果,當修其因。故須聽聞正法,憶念思惟,發菩提心。既知聽聞勝利,須起勇猛,斷覆器等過而爲聽聞。”我們如果想成就無上佛果,必須培植成佛之因,那就是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及發菩提心等。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聽聞的殊勝、法的殊勝,就應以勇猛心聽法,並在聞法過程中斷除覆器、垢器、漏器叁過,以正確的心態和方式聽聞正法。

   “聞法軌則”這部分指出的弊病,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這些問題不僅過去存在,現在同樣存在。我執力量很強,唯識宗稱之爲遍計所執,即普遍的計度和分別。我們對事物的認識離不開心的參與,在看待每件事物時,都會將各自的觀念投射上去。即使因爲相似的教育和文化背景而形成某些一致的觀念,也會因情緒等因素的影響,使投射于事物上的認識發生變化。事實上,我們所見到的只是情緒投射于事物的影像,是由心加工過的産品,並非事物本身,更非事物真相。同樣,如果我們不以清淨心聞法,那麼所見所聞也會被我執所改造。這是現代人學佛的通病,必須加以重視。

   在斷除聞法過失的同時,我們還要通過六種觀想引發對法的重視。世人所關心的,無非是賺錢、工作、家庭,這是由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所決定。對他們來說,這些就是人生的現實,也是人生的全部。他們就在這樣的需求中,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奔忙著。其實,這些只是生命的低級需求。如果僅僅滿足于此,就會導致生命的低級重複。因爲對內心缺乏深層關注,對生命現狀缺乏正確了解,所以我們並不清楚自己在生命洪流中的處境。凡夫的確是目光短淺,一點點快樂和利益就會將我們蒙蔽,使我們無視生命的危脆,無視人世的無常,無視惡道的痛苦結果。但無視不能解決問題,事實上,它只會使生命遭遇更大的問題,使我們在面臨危機時更加手足無措。因此,我們要正視生命的真實處境,尋找解決之道。

   六種想中,病者想尤爲重要。我們所有的痛苦,皆爲惑業和貪嗔癡所引發,這是人生以及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所在。以往,我們總覺得世界的問題來自外部,以爲改變環境就能建設理想社會,過上幸福生活。事實證明,這些想法是錯誤的。我們有了越來越好的住房,有了越來越豐富的物質條件,但依然缺乏幸福感。因爲問題的病竈不在別處,而是生命內在的貪嗔癡,這才是製造不穩定的根源。如果病竈不除,一切外部努力只能起到暫時效果,隨時都有發作的可能。

   對于六種想,我們不僅要具備認知,更要通過觀修不斷強化,從而對治懈怠和習慣性麻木——這是人們很容易出現的心理狀態。人生無常,麻木往往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使我們對痛苦的感受不是那麼尖銳,不是那麼直接。但對修行來說,麻木卻會使心失去洞察力,在不知不覺中迷失方向。不少人剛出家時發心很好,但時間一長,就逐漸將之當做一種生活狀態,似乎出家只是換個地方過日子,不再把解脫生死、追求真理作爲人生目標。更有甚者,還將追名逐利擺在首位。因此,我們要時常思惟六種想,以此保持對修行的迫切感。

  2.說法軌則

   接著,闡明說法者應當遵循的軌則。這一條似乎暫時和大家關系不大,但我們要知道,學佛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鍛煉說法能力,爲將來弘法利生奠定基礎。那麼,作爲說法者應具備怎樣的心態?怎樣爲衆說法?

  ①思惟說法之勝利

   《俱舍》雲:“無染行法施,如經而宣說。”彼自釋雲:“是故若諸邪妄說法,及染汙心希求利養、恭敬、名聞而宣說者,彼等皆壞其大福利,故說法者發心清淨最爲重要。”

   昔恭巴雲:“余未嘗有一次不先修無常而後說法。”若不顧視利養等而行法施,當生兩聚二十種勝利,如《勸發增上意樂經》廣說。

   《具威猛經》雲:“一俗人以無量布施,若說一四句偈,其功德尤爲殊勝。”(勇譯脫此經,爲一居士所問而說,昂旺朗吉堪布注)

  首先,建立說法的正確動機,思惟說法的殊勝利益。

   《道次第》中,每介紹一項內容,皆以闡明修法利益爲開端,這也是本論的重要特色之一。如叁士道就是建立在現前利益和究竟利益之上,其他修法也莫不如是,這是宗大師根據衆生特點而施設的方便。事實上,這正是佛陀說法的傳統。在《金剛經》、《普賢行願品》等衆多經典中,佛陀常以校量功德的方式介紹修行利益。之所以這樣,並不是佛陀要爲自己做廣告,而是不忍衆生入寶山而空手歸,是爲了引起我們對法的珍視。

   “《俱舍》雲:無染行法施,如經而宣說。”《俱舍論》爲世親菩薩所造,在佛教史地位極尊,世稱“聰明論”。《俱舍論》雖爲部派佛教的論典,但漢傳和藏傳佛教都很重視,並被格魯派列爲必學的五部大論之一。無染,不爲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所染。法施,即以自己所聞、所知、所證佛法爲人宣說,爲叁種布施之一。《俱舍論》說:應以清淨無染之心爲衆說法,按照經文義理如實宣說。這是說法者應有的心態和認知。

   “彼自釋雲:是故若諸邪妄說法,及染汙心希求利養、恭敬、名聞而宣說者,彼等皆壞其大福利。”彼,即《俱舍論》,這是對之前頌文的進一步闡發。邪妄說法,即以錯誤知見妄談佛法,如斷見或常見等。染汙心,即說法者動機不純,爲世間名利而說。《俱舍論》又繼續引申道:所以,如果以各種錯誤知見對佛法妄加宣說,或爲博取世間名利而演說佛法,這些都會破壞說法所能獲得的極大福德和利益。

   “故說法者發心清淨最爲重要。”所以對說法者而言,發心清淨是至關重要的。此處所說的清淨包括兩個內涵,一是如實弘揚如來正法,二是發心利他而無私心雜念。

   “昔恭巴雲:余未嘗有一次不先修無常而後說法。”昔恭巴,是噶當派的格西。他說:我從未有一次不是先修無常觀然後再開始說法的。所以修無常觀,一方面,唯有觀無常才知佛法對于衆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隨升座說法而來的,就是名聞利養和恭敬贊歎。觀無常,可知一切如夢幻泡影,以免心生貪著。

   “若不顧視利養等而行法施,當生兩聚二十種勝利,如《勸發增上意樂經》廣說。”兩聚,雙倍。如果說法時遠離名聞利養,以清淨心爲大衆演說佛法妙谛,可以生起雙倍的二十種功德,這是《勸發增上意樂經》所說。

   《勸發增上意樂經》,即漢譯《大寶積經》中的《發勝志樂會》,漢譯經文爲:“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爲上首,常爲衆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雲何名爲二十種利?所謂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堅持力,住清淨行,生覺悟心,得出世智,不爲衆魔之所得便,少于貪欲,無有嗔恚,亦不愚癡,諸佛世尊之所憶念,非人守護,無量諸天加其威德,眷屬親友無能沮壞,有所言說人必信受,不爲冤家伺求其便,得無所畏,多諸快樂,爲諸智人之所稱歎,善能說法衆人敬仰。”關于說法的殊勝利益,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作了詳細介紹:

   (一)成就正念:于文句意義能不忘失。

   (二)成就勝慧:即修所成慧,爲修行所得的定解慧。

   (叁)成就覺慧:即思所成慧,由思惟而成就的定解慧。

   (四)成就堅固:成就勝解,正見不亂。

   (五)成就智慧:具足資糧道、加行道的智慧。

   (六)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證得見道、修道位的智慧,即根本智。

   (七)貪欲微劣:貪心逐步減少。

   (八)嗔恚微劣:嗔心逐步減少。

   (九)愚癡微劣:愚癡逐步減少,即漸能調伏叁毒煩惱。

   (十)魔羅于彼不能得便:天魔等不能隨意侵犯其人。

   (十一)諸佛世尊而爲護念:演說正法,續佛慧命,故能得到諸佛世尊的憶念和加持。

   (十二)諸非人等爲之守護:諸非人等不但不加擾亂,更爲之護法。

   (十叁)諸天助成威德:諸天相助,諸佛憶念,正士助伴。

   (十四)怨敵不能得害:冤家仇敵得不到加害的機會。

   (十五)諸親愛永不乖離:親人眷屬不會背叛遠離。

   (十六)言教威重:戒德莊嚴,威望服衆。

   (十七)其人當得無怖畏:其心正直,諸佛護佑,無可畏懼。

   (十八)得多喜悅:恒懷喜悅。

   (十九)智者稱贊:爲一切有智者稱揚贊歎。

   (二十)所行法施,是所堪念:以法布施,而爲衆人所敬仰。

   如果以清淨心說法,當下就能雙倍成就這二十種利益。

   “《具威猛經》雲:一俗人以無量布施,若說一四句偈,其功德尤爲殊勝。”《具威猛經》說:世俗人即使以無量金錢布施,也遠遠比不上說法者宣說一段四句偈所得到的功德。類似的功德校量,在《金剛經》和《普賢行願品》中比比皆是。因爲財施所感得的福報是暫時的,唯有法施才能盡未來際地改…

《序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