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鉴,可以知兴替。”而心行的污垢,唯有佛法才能照见。我们不仅要观照内在烦恼,更要以法为鉴,依法积集德行,增长慈悲。
“《本生经》云:我之恶行垢,法镜能照澈,于意生热恼,我当趋于法。”热恼,被烦恼折磨而躁动不安,心慌意乱。《本生经》记载,佛陀在因地曾教化一位恶人。此人被感化后说了这个偈子:我身上这些丑陋、不善的行为,佛法可以清楚地一一照见。长久以来,这些恶行使我不得自在,所以我今后要依法修行,断恶行善。
“总之,我为一切有情事故,求得作佛。”在此,宗大师对闻法轨则作了总结。我们要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学修佛法,发心成佛。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为了自己成佛才去度众生,相反,成佛是为了更好地救度众生。如果度众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成佛,那这种发心难免带着我执,这样的发心是不够纯净的。所以正确的想法是:若不成佛,度众生的能力也不圆满,故应速速成佛,广度群迷,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就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那样,心中唯有众生,丝毫没有自己。
“欲得佛果,当修其因。故须听闻正法,忆念思惟,发菩提心。既知听闻胜利,须起勇猛,断覆器等过而为听闻。”我们如果想成就无上佛果,必须培植成佛之因,那就是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及发菩提心等。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听闻的殊胜、法的殊胜,就应以勇猛心听法,并在闻法过程中断除覆器、垢器、漏器三过,以正确的心态和方式听闻正法。
“闻法轨则”这部分指出的弊病,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这些问题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同样存在。我执力量很强,唯识宗称之为遍计所执,即普遍的计度和分别。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心的参与,在看待每件事物时,都会将各自的观念投射上去。即使因为相似的教育和文化背景而形成某些一致的观念,也会因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使投射于事物上的认识发生变化。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情绪投射于事物的影像,是由心加工过的产品,并非事物本身,更非事物真相。同样,如果我们不以清净心闻法,那么所见所闻也会被我执所改造。这是现代人学佛的通病,必须加以重视。
在断除闻法过失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六种观想引发对法的重视。世人所关心的,无非是赚钱、工作、家庭,这是由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决定。对他们来说,这些就是人生的现实,也是人生的全部。他们就在这样的需求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忙着。其实,这些只是生命的低级需求。如果仅仅满足于此,就会导致生命的低级重复。因为对内心缺乏深层关注,对生命现状缺乏正确了解,所以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在生命洪流中的处境。凡夫的确是目光短浅,一点点快乐和利益就会将我们蒙蔽,使我们无视生命的危脆,无视人世的无常,无视恶道的痛苦结果。但无视不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它只会使生命遭遇更大的问题,使我们在面临危机时更加手足无措。因此,我们要正视生命的真实处境,寻找解决之道。
六种想中,病者想尤为重要。我们所有的痛苦,皆为惑业和贪嗔痴所引发,这是人生以及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以往,我们总觉得世界的问题来自外部,以为改变环境就能建设理想社会,过上幸福生活。事实证明,这些想法是错误的。我们有了越来越好的住房,有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但依然缺乏幸福感。因为问题的病灶不在别处,而是生命内在的贪嗔痴,这才是制造不稳定的根源。如果病灶不除,一切外部努力只能起到暂时效果,随时都有发作的可能。
对于六种想,我们不仅要具备认知,更要通过观修不断强化,从而对治懈怠和习惯性麻木——这是人们很容易出现的心理状态。人生无常,麻木往往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使我们对痛苦的感受不是那么尖锐,不是那么直接。但对修行来说,麻木却会使心失去洞察力,在不知不觉中迷失方向。不少人刚出家时发心很好,但时间一长,就逐渐将之当做一种生活状态,似乎出家只是换个地方过日子,不再把解脱生死、追求真理作为人生目标。更有甚者,还将追名逐利摆在首位。因此,我们要时常思惟六种想,以此保持对修行的迫切感。
2.说法轨则
接着,阐明说法者应当遵循的轨则。这一条似乎暂时和大家关系不大,但我们要知道,学佛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说法能力,为将来弘法利生奠定基础。那么,作为说法者应具备怎样的心态?怎样为众说法?
①思惟说法之胜利
《俱舍》云:“无染行法施,如经而宣说。”彼自释云:“是故若诸邪妄说法,及染污心希求利养、恭敬、名闻而宣说者,彼等皆坏其大福利,故说法者发心清净最为重要。”
昔恭巴云:“余未尝有一次不先修无常而后说法。”若不顾视利养等而行法施,当生两聚二十种胜利,如《劝发增上意乐经》广说。
《具威猛经》云:“一俗人以无量布施,若说一四句偈,其功德尤为殊胜。”(勇译脱此经,为一居士所问而说,昂旺朗吉堪布注)
首先,建立说法的正确动机,思惟说法的殊胜利益。
《道次第》中,每介绍一项内容,皆以阐明修法利益为开端,这也是本论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三士道就是建立在现前利益和究竟利益之上,其他修法也莫不如是,这是宗大师根据众生特点而施设的方便。事实上,这正是佛陀说法的传统。在《金刚经》、《普贤行愿品》等众多经典中,佛陀常以校量功德的方式介绍修行利益。之所以这样,并不是佛陀要为自己做广告,而是不忍众生入宝山而空手归,是为了引起我们对法的珍视。
“《俱舍》云:无染行法施,如经而宣说。”《俱舍论》为世亲菩萨所造,在佛教史地位极尊,世称“聪明论”。《俱舍论》虽为部派佛教的论典,但汉传和藏传佛教都很重视,并被格鲁派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无染,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所染。法施,即以自己所闻、所知、所证佛法为人宣说,为三种布施之一。《俱舍论》说:应以清净无染之心为众说法,按照经文义理如实宣说。这是说法者应有的心态和认知。
“彼自释云:是故若诸邪妄说法,及染污心希求利养、恭敬、名闻而宣说者,彼等皆坏其大福利。”彼,即《俱舍论》,这是对之前颂文的进一步阐发。邪妄说法,即以错误知见妄谈佛法,如断见或常见等。染污心,即说法者动机不纯,为世间名利而说。《俱舍论》又继续引申道:所以,如果以各种错误知见对佛法妄加宣说,或为博取世间名利而演说佛法,这些都会破坏说法所能获得的极大福德和利益。
“故说法者发心清净最为重要。”所以对说法者而言,发心清净是至关重要的。此处所说的清净包括两个内涵,一是如实弘扬如来正法,二是发心利他而无私心杂念。
“昔恭巴云:余未尝有一次不先修无常而后说法。”昔恭巴,是噶当派的格西。他说:我从未有一次不是先修无常观然后再开始说法的。所以修无常观,一方面,唯有观无常才知佛法对于众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随升座说法而来的,就是名闻利养和恭敬赞叹。观无常,可知一切如梦幻泡影,以免心生贪著。
“若不顾视利养等而行法施,当生两聚二十种胜利,如《劝发增上意乐经》广说。”两聚,双倍。如果说法时远离名闻利养,以清净心为大众演说佛法妙谛,可以生起双倍的二十种功德,这是《劝发增上意乐经》所说。
《劝发增上意乐经》,即汉译《大宝积经》中的《发胜志乐会》,汉译经文为:“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坚持力,住清净行,生觉悟心,得出世智,不为众魔之所得便,少于贪欲,无有嗔恚,亦不愚痴,诸佛世尊之所忆念,非人守护,无量诸天加其威德,眷属亲友无能沮坏,有所言说人必信受,不为冤家伺求其便,得无所畏,多诸快乐,为诸智人之所称叹,善能说法众人敬仰。”关于说法的殊胜利益,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作了详细介绍:
(一)成就正念:于文句意义能不忘失。
(二)成就胜慧:即修所成慧,为修行所得的定解慧。
(三)成就觉慧:即思所成慧,由思惟而成就的定解慧。
(四)成就坚固:成就胜解,正见不乱。
(五)成就智慧:具足资粮道、加行道的智慧。
(六)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证得见道、修道位的智慧,即根本智。
(七)贪欲微劣:贪心逐步减少。
(八)嗔恚微劣:嗔心逐步减少。
(九)愚痴微劣:愚痴逐步减少,即渐能调伏三毒烦恼。
(十)魔罗于彼不能得便:天魔等不能随意侵犯其人。
(十一)诸佛世尊而为护念:演说正法,续佛慧命,故能得到诸佛世尊的忆念和加持。
(十二)诸非人等为之守护:诸非人等不但不加扰乱,更为之护法。
(十三)诸天助成威德:诸天相助,诸佛忆念,正士助伴。
(十四)怨敌不能得害:冤家仇敌得不到加害的机会。
(十五)诸亲爱永不乖离:亲人眷属不会背叛远离。
(十六)言教威重:戒德庄严,威望服众。
(十七)其人当得无怖畏:其心正直,诸佛护佑,无可畏惧。
(十八)得多喜悦:恒怀喜悦。
(十九)智者称赞:为一切有智者称扬赞叹。
(二十)所行法施,是所堪念:以法布施,而为众人所敬仰。
如果以清净心说法,当下就能双倍成就这二十种利益。
“《具威猛经》云:一俗人以无量布施,若说一四句偈,其功德尤为殊胜。”《具威猛经》说:世俗人即使以无量金钱布施,也远远比不上说法者宣说一段四句偈所得到的功德。类似的功德校量,在《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中比比皆是。因为财施所感得的福报是暂时的,唯有法施才能尽未来际地改…
《序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